正文 後記(1 / 1)

並非出於慣例或禮數的考慮,我必須為本書的出版向以下幾位同誌表示由衷的感謝和敬意。

首先是湖南師範大學前副校長雷普文先生,和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退休教授、《〈論語〉〈孟子〉研究》的作者譚承耕先生。我寫作本書的動機完全是在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論語今讀》以後產生的,正是雷先生向我推薦並主動借給我這本書。他還頗仔細地審讀了本書的全部初稿,給我提了許多中肯的意見,我幾乎全部采納了。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我每遇疑難或感到拿不準的問題,就向譚先生請教,或同他討論,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我,或平等地和我商榷。他也非常認真地審讀了本書的前三章,提了不少寶貴意見,我也差不多都采納了。因此,在寫作本書的那幾個月中,我不但常常為孔子的深刻觀察和諄諄教誨所感動,為自己的突然發現而驚訝和興奮,更為享有兩位先生這樣的友誼而欣慰,而快樂,而自豪。我已是古稀之人,出版這樣一本書,對我已毫無功利意義,惟求有點所謂社會效益,這是我所期望的,上述感動、興奮、欣慰等,則是我已經得到了的寫作本書的回報。我怎麼能夠不感激雷、譚兩位先生呢?

其次是本書出版方嶽麓書社的有關編輯和領導。在和雷普文先生談及本書能否出版的問題時,雷先生至少並非完全是出於安慰我的用心,說:書的質量達到了出版水平,應該說毫無問題,關鍵是有沒有人識貨。現在,嶽麓書社願意出版此書,我除了高興,自然還要把他們當作“識貨者”,表達我的由衷的敬意。

最後是我的家人:妻子和子女們。我這把年紀了還來寫書,沒有他們的支持,那是寫不成的。因此,雖說至親不言謝,我還是要對他們表示謝意。

趙又春

2005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