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隻道征人盼歸鄉(2 / 3)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采薇》

早在尚未讀過《詩經》的懵懂年代,我就聽過“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彼時的我並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單純地覺得這句話很美,如初春拂過臉頰而不覺寒的楊柳微風,如寒冬賽過梅花三分白的皚皚白雪。沒有緣由,這句詩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在“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的江南。江南春色裏,有“楊柳青青江水平”,有“碧玉妝成一樹高”,待到柳絮紛紛時,“枝上柳綿吹又少”。

我自小在江南長大,記憶中的兒時,經常與玩伴在山野間奔跑嬉戲,追著蝴蝶,采著野花。山坡上密密麻麻長滿了野豌豆,起先是綠油油的一片,過了不久,那一片綠色之中就會開滿星星點點的紫色小花,看在眼中,有種說不出的美。彼時的我隻是嫌花太小,摘下來也不好看,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中的“薇”。

“薇”又名大巢菜,又叫野豌豆。我們家鄉一帶習慣叫野豌豆,在山坡,田野,或者山間的路邊上經常能看到。這種在我們眼中隻是很普通的野草,不僅可以食用,《本草拾遺》中記載其還有藥用價值。

“獫狁”,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也許跟“鮮卑”“契丹”等耳熟能詳的民族來比,“獫狁”比較生僻,但說起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可能聽過的人就多了,那就是“犬戎”,具體的地理位置大概在現在的陝西、甘肅一帶。西周進入中期,國力削弱,犬戎經常入侵,邊疆戰亂頻繁。到了周宣王時期,周朝積蓄了一定的力量,並派遣將士出征犬戎,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因此這首詩被認為大約是寫於周宣王時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