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隻道征人盼歸鄉(3 / 3)

不得不說,《詩經》中的大多數詩都像我們小時候學的兒歌一樣,疊字很多,念起來朗朗上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若不去認真探究它的意思,恐怕很難理解這竟是一首邊塞軍旅詩,描寫的是戍邊士兵從背井離鄉上戰場到歸家的情形。

“采薇呀采薇,薇菜已經發芽了。說回家呀說回家,一年又過去了。”字字坎坷,訴說的盡是士兵對家的思念。出征保家衛國,何時才能還鄉?在這烽火連天的戰場上,駐地不定,誰能幫忙把家書帶回家?

提到家書,不由想到了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想給家裏捎一封家書該有多難。寫了不一定能捎回去,捎了家人也不一定能收到,更別說是家裏寄來的書信了。

也許隻有真正在戰場上浴血奮戰過的士兵們才能體會到“家書抵萬金”的感受吧。

采薇呀采薇,那時的薇菜發了芽,轉眼半年過去,薇菜已經變老,回家依然遙遙無期。戰爭不斷,烽火連天,我的心裏是那樣苦,不知什麼時候才能還鄉。那盛開的是什麼花?是美麗的棠棣。將軍駕著車帶著我們往前,軍情是那樣緊急。還記得當初闊別家鄉的時候,楊柳依依,如今回來的路上,白雪紛飛。我的心裏傷悲,誰能知道我的哀痛。

內心獨白的話語,默默訴說。戍邊戰士心中的苦,又豈是隻言片語能夠道得盡的?離開家的時候,想的是保家衛國;在戰場上,想的是早日結束戰爭回到家鄉;然而終於踏上了回家的歸途,心裏卻是無限傷悲。近鄉情怯,越是離家近,越是思緒千萬,感慨萬千。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謝公即東晉政治家謝安,“遏”是東晉名將謝玄的字。謝安問謝玄《詩經》中哪一句最美,謝玄的回答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也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人體物之妙,侔於造化。然皆出於離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觀物亦真。”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對這句詩的評價都是極高的。

關於采薇最早的典故,出自《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和叔齊都是商朝孤竹國國君的兒子,國君原本想把王位傳給叔齊,可是等他去世的時候,叔齊卻想把王位讓給伯夷。伯夷認為父親的遺命不能違背,於是逃走了。叔齊不肯繼位,也逃走了。國人隻好立孤竹君的另一個兒子為王。

貴族子弟,一旦離了家,便很難生活下去。伯夷和叔齊聽說西伯侯姬昌關心贍養老人,就一起去投奔他。可是等他們到了那裏,西伯侯已經死了,繼位的是後來的周武王姬發。姬發正要討伐紂王,他們拉住武王的馬說:“父親死了不安,卻大動幹戈去打仗,這難道是孝道嗎?身為臣子卻要去殺害國君,這難道是仁義嗎?”武王身邊的人要殺了他們,被薑太公阻止了,薑太公說:“他們都是義人啊!”

後來武王推翻了商朝的暴政,天下易主,伯夷和叔齊為了表示對商的忠誠,拒絕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以采薇菜充饑,並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沒多久便餓死了。後人都稱讚伯夷和叔齊有氣節,甚至還有人想去效仿,但是在後世的人看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

采薇啊采薇,等到薇菜開花的時候,是否能夠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