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望歡歡喜喜,偷素粉,寫寫描描——玉樹瓊枝作煙蘿(2 / 2)

詞的上闋,“寸寸微雲,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雖是寫景,卻透出一絲淡淡的哀愁。她為什麼哀愁呢?因為韓西要嫁人了,眼看好友就要離開自己,生活中唯一的一盞燈要滅了,以後她的生命就真的是一片黑暗;“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隱隱迢迢”寫的正是韓西的離去,此一別,山長水闊,再見不知是何年。她心中酸楚難耐,又不知向誰人訴說。

所以賀雙卿下闋才會寫“問天不應”,生在這樣的鄉野,嫁給這樣的粗暴之人,實非她所願。她心裏無限愁苦,向天訴說,天卻不能給她回應。而唯一可以傾訴的對象韓西也要嫁人了,從今以後沒人會在乎她關心她,也沒有人陪她一起說說笑笑,她隻能背著丈夫和婆婆,偷偷將心事寫在樹葉上。生活已經痛苦到這種地步,誰還有心思去管以後的生死呢?

賀雙卿的詞就跟她的人一樣清新自然,沒有綺麗的語言,沒有華麗的辭藻,她也不想用太美的話語寫出什麼曠世之作,寫詩詞不過是她宣泄心中愁苦、聊以慰藉的一種方式。換句話說,賀雙卿寫東西不會像其他人那樣去煉字,去琢磨這樣寫好不好美不美,每一句詩詞都是發自她內心的,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反正寫了隻是給自己看,沒準下一刻就會被惡婆婆燒掉。

這一闋詞十分淒美,賀雙卿巧妙地用了一連串的疊字,使得整首詞感染力非常強,讀完也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甚至不知不覺被她的情緒所影響,心裏跟著發起愁來。清代學者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這樣評價賀雙卿這闋詞:“其情哀,其詞苦。用雙字至二十餘疊,亦可謂廣大神通矣。易安見之,亦當避席。”陳廷焯對賀雙卿的評價是相當高的,尤其是“易安見之,亦當避席”這句話。韓西的離去令賀雙卿寫出如此哀怨淒美的詞,可見韓西在她心中的意義。對她來說,韓西不僅僅是一個好朋友,更是照亮她生活的明燈。

賀雙卿的事跡之所以能夠被後人知道,皆因清朝學者史震林的寫實筆記《西青散記》,書中詳細介紹了賀雙卿的苦難生活以及詩詞創作,對她的好友韓西也略有描述:“鄰女韓西,新嫁而歸,性頗慧,見雙卿獨舂汲,恒助之。瘧時,坐於床為雙卿泣。不識字,然愛雙卿書。乞雙卿寫心經,且教之誦。是時將返其夫家,父母餞之。召雙卿,瘧弗能往,韓西亦弗食。乃分其所食自裹之遺雙卿。雙卿泣為此詞,以淡墨細書蘆葉。”

這段文字寫的是韓西嫁人後回娘家所發生的一件事。當時賀雙卿天天被周家母子折磨,得了很嚴重的瘧疾,行動不方便。韓西回娘家住了幾天後要走了,父母為她餞行,請了賀雙卿去參加,賀雙卿因病不能前往,韓西便親自去看她,還給她送去了食物。賀雙卿十分感動,流著淚又寫了一首贈韓西的詞——《摸魚兒·謝鄰女韓西饋食》:

喜初晴、晚霞西現,寒山煙外青淺。苔紋乾處容香履,尖印紫泥猶軟。人語亂。忙去倚、柴扉空負深深願。相思一線。向新月搓圓,穿愁貫恨,珠淚總成串。

黃昏後,殘熱誰憐細喘。小窗風射如箭。春紅秋白無情豔,一朵似儂難選。重見遠。聽說道、傷心已受殷勤餞。斜陽刺眼。休更望天涯,天涯隻是,幾片冷雲展。

除了對韓西隻言片語的介紹,史震林在《西青散記》中也敘述了自己和賀雙卿相識的過程。那一年,舉人史震林和段玉函等幾個文人來到賀雙卿所在的小山村,正好碰見賀雙卿出門倒垃圾,他們覺得好奇,沒想到鄉野山村中居然有這樣美貌的女子。再一看賀雙卿所倒的垃圾中有很多寫有詩詞的樹葉,葉子上的詩詞無不清麗優美,令他們大為震驚,於是便向人打聽賀雙卿。在聽說了賀雙卿的悲慘命運後,這幾個文人對她甚是同情,都想幫助她。

可是賀雙卿是在封建傳統思想影響下長大的女子,她不敢和史震林等人來往,多說句話都怕被丈夫發現。當時史震林等人想幫賀雙卿擺脫痛苦的生活,隻怪賀雙卿膽子太小,把送上門的機會往外推。她對史震林說:“田舍郎雖俗,乃能宛轉相憐,何忍厭之,此生不願識書生麵矣。”意思是說,丈夫雖然粗俗,她還是要跟著他的,不忍心棄他而去,這一輩子不願意和史震林他們再有來往了。倘若她跟著史震林等人離開,以後的命運肯定大不一樣了,不管怎麼樣肯定比她原先的生活要好。也不能怪賀雙卿傳統,換作同時代的其他女子,十個有九個會拒絕,更何況賀雙卿家中還有那麼凶惡的丈夫和婆婆,她早就被他們打罵怕了,哪裏有膽子接受史震林的好意。

史震林一行人離開後,賀雙卿繼續過著她的淒慘日子。丈夫和婆婆的打罵加上日益嚴重的瘧疾,賀雙卿二十歲就去世了。若非史震林的《西青散記》,她的事跡永遠不可能被人知道,更別說留下作品了。死對於賀雙卿來說,大概是唯一的解脫。

玉樹瓊枝作煙蘿,隻怨天命不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