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權杖的鮮血
紅塵輾轉,物是人非,一眨眼數百年過去了。
杭州漕運曆史博物館,是全國最大的漕運曆史博物館之一,位於運河沿岸,在一萬九千多平方米的展覽大廳當中,收藏有數十萬件反映中國漕運曆史的文物和文獻。
在展覽大廳正中央,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根長約三米的棍子,外麵包裹有黃色的蘇繡。這是控製京杭大運河漕幫的權杖,等同於丐幫的打狗棒,號龍棍,據傳是乾隆皇帝禦賜。龍棍在漕幫解體的時候,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不久之前,才由漕幫的後人捐贈。
這個捐贈人,就是漕幫“十二地支”之一的鈕姓後人——鈕建。
鈕建祖上是旗人,為鈕祜祿氏,在成為草創漕幫的“十二地支”
以後,改為鈕姓,後代也以此為姓。清朝覆滅的時候,鈕氏擔心自己身為旗人,會被清算,於是舉家出逃到了海外,直到近些年才回國。
他聽說杭州有一家漕運曆史博物館,便捐贈了漕幫的權杖,以紀念先祖。
午夜,偌大的展覽大廳燈火通明,卻寂靜無聲,工作人員都老早回家休息去了,等待著次日早晨的忙碌工作。隻有漕運曆史博物館特約顧問鈕建依舊凝視著長長的龍棍,若有所思。
明天,將由他親自主持龍棍的揭幕儀式,屆時將有海內外數百家媒體參與報道,他不免心裏激動,根本睡不著覺,於是在展覽大廳逡巡徘徊。
忽然,展覽大廳的外麵傳來了“嗒嗒”的腳步聲,有個人走了進來,鈕建愕然,外麵有保安守衛著,一般情況下,不會放人進來。奇怪,難道是小偷?
他回過頭去,燈火通明的展覽大廳內,他很容易就看清了對方的模樣,那人穿著一件帶帽子的米色風衣,臉上戴著一個白色的假麵,遮住了麵容,但是鈕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看到了他,鈕建鬆了一口氣問道:“你來幹什麼?”
白色假麵說道:“我隻想問一個問題,漕幫寶藏的線索,你肯不肯告訴我?”
鈕建搖了搖頭,說道:“抱歉,我不能告訴你,因為這事關一個可怕的秘密,我不想將其牽涉出來。”
“那好吧,這是你自己找的,別怪我不客氣了。”
突然哢嚓一聲脆響,鈕建愕然地看到,白色假麵的手裏倏然出現一把鋥亮鋒利的匕首……
十分鍾後,那人離開了展覽大廳,腳步聲消失在了遠處。
隨著腳步聲的消失,天頂的陰影處,突然降下來了一個人。那人身穿光學的迷彩服飾,貼身的衣料顯示出優美的曲線,是一位年輕的女子。她降落到了地上以後,扯下麵罩,滿麵蒼白,汗水涔涔,忍不住大口大口地喘氣。
那真是可怕的一幕,如果沒法忍耐下來,一旦被發現,恐怕也會遭遇不測吧。
女子一邊想著,一邊小心翼翼地撿起了一台掉在地上的手機,按亮了屏幕,上麵顯示的是一個公眾號,有一篇名為《曆史的遺跡》的文章,她看了幾眼,記住了作者的名字:柳生陽!
博物館依舊安寧,仿佛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一樣,隻是那代表權勢的龍棍,已經被一塊血紅的帷幕遮蓋住了。天亮了起來,早晨七點多,工作人員陸續來到博物館內,在館長的指揮下,按照既定的程序布置起來,為九點鍾開始的揭幕儀式做準備。
九點不到,各位賓客和媒體記者陸續前來,身為主持人和捐贈人的鈕建卻始終沒有出現,人們非常奇怪。到了九點鍾,鈕建還是沒有現身,為了不耽誤直播,由館長上台發言:“尊敬的各位領導和記者朋友們,早上好!今天,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
館長的水平果然不賴,臨時發揮也像模像樣。他那沒有營養的台詞,隨著廣播飄蕩在博物館內。館長拉住帷幕的繩子,神秘的權杖即將揭曉廬山真麵目。眾人頓時屏住呼吸,凝視著前方巨大的物體,攝像機、照相機都調整好了角度,搶好了最佳的位置,準備記錄這曆史的一瞬。
館長拉了一下帷幕的繩子,帷幕慢慢地掀起一角,露出了大理石的基座,雪白的岩石上,布滿了暗紅色的血滴。
這時,嗡嗡的聲音響了起來,眾人無不湧起不祥的念頭,緊張萬分,紛紛盯著前方。
館長再一用力,頓時整個帷幕都被拉了下來,呈現在人們麵前的,是一根金燦燦的長棍。隨著帷幕的揭曉,整個典禮到達了高潮。
然而,人們都驚呆了,數百人的現場鴉雀無聲,直到一個女人厲聲的尖叫響起,才打破了現場死氣沉沉的僵局。
一時之間,現場大亂,人們爭先恐後地往後逃竄。
權杖之上染滿了鮮血,鈕建的屍體就在旁邊,整個胸膛被金屬匕首刺穿,腦袋向後仰倒,眼珠凸出,嘴巴張得老大。
2. 柳生陽的冒險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柳生陽吟著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漫步在拱宸橋附近的運河文化廣場上。
今夜是元宵節,正是賞燈好時節。運河文化廣場上,燈火通明,各種造型的燈籠綻放著光彩奪目的燈火,仿佛東風吹醒了百花,更吹落了朵朵花瓣,宛如星雨一般墜落,甚是好看。
柳生陽是杭州城市大學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目前正在《之江文化周刊》做見習記者,今晚他來運河文化廣場攝影,打算寫一篇有關大運河與賞燈的文章。
之所以選擇大運河為題材,或許是因為祖上的淵源吧。
他的祖上,是當年控製漕幫的“十二地支”柳姓的後裔,後來隨著漕幫的覆滅,柳氏家族定居京杭大運河的起點杭州。
隨著漕幫的覆滅,一起覆滅的還有柳家的權勢與富貴,如今的柳家,隻是一個平凡的小家族,但是與大運河牽扯在一起的血脈,讓柳生陽不由得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經常寫一些有關漕幫與大運河的小品,或是野史,或是逸聞,或是傳說,放在自己經營的公眾號上,也有不少粉絲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