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小氣的楊堅(1 / 2)

天府之國,最早是評論關中平原。

雖然經曆了南北朝數百年戰亂後,關中平原的環境恢複的很好,但是因為隋帝國建立後遷移百姓充實關中之地的政策,導致關中之地民眾暴漲,生態環境破壞也加劇起來。

早在兩年前,關中等地就接連開始發生幹旱,隻不過因為一開始的規模比較小,所以光是地方郡縣就可以為民眾提供救助,也沒有引起隋帝國大臣們的重視,楊堅更是沒有注意。

可是在經過頭開始兩年的小規模饑荒後,在夏曆三十八年夏天,幹旱規模突然擴大起來,整個關中之地都遭到了嚴重的幹旱,除此之外還有伴隨而來的蝗災,這更是引起了隋帝國民眾的恐慌。

在後世現代社會,發生了蝗災可以通過很多手段來處理,可是在古時對於蝗災這種未知的災難卻充滿了敬畏,特別是浮屠教門為了收斂信徒,攫取財富,往往宣稱這是天罰。

不僅阻撓官府民眾積極消滅蝗蟲,甚至還大力慫恿民眾布施財物給寺院,以此來消除自己的罪孽,可是在布施大量的財物後,蝗災不僅沒有自動消除,反而更加嚴重起來。

當整個關中之地都陷入到幹旱和蝗災的嚴重情況後,饑荒也就逐漸的隨之而來,甚至關中一些郡縣已經開始出現民眾自發向外逃亡的事件發生。

古代的生產力畢竟太過於低下,夏國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還好,良好的糧食耕作製度、大量的畜牧場,以及強大的海洋捕撈能力,還有龐大的領土版圖,都讓夏國從來不會陷入缺糧的境地。

但是隋帝國發生了大規模的災荒後,就要麻煩的多,接連兩年的幹旱已經牽扯到這個大帝國很多精力,眼前的饑荒更是讓隋帝國的君臣沒有太多精力去關注更遙遠的事情,他們必須保證自己的民眾有飯吃。

隋文帝楊堅小時候因為父祖崇信浮屠教,甚至連出生都是在馮翊(今陝西大荔縣)的般若尼寺,因此他出生不久便被尼姑智先尼姑收為徒弟,自幼寄養生長於尼姑庵之中。

法名叫做‘那羅延’意思是金剛不壞之身,在跟隨智先尼姑一起生活的十二年中,他素衣素食,生活節儉,這使他養成了崇尚節儉的性格,一直到他十三歲那年才被父親接走。

在登基後,楊堅雖貴為天子,卻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飾品,宮中的宮女也不作美飾,生活很是節儉,甚至皇宮裏麵很多用具都是楊堅和獨孤皇後親自帶人製作,獨孤皇後還帶頭紡紗。

有了之前北齊奢靡而亡的教訓後,楊堅深知帝王帶頭養成節儉風氣的重要性,經常教育太子楊勇要節儉,說國家沒有因為奢侈腐化而能長治久安的。他還提倡官員節儉。

甚至因為太子楊勇和秦王楊俊先後違反楊堅的禁令,奢靡不堪,大怒的楊堅將太子楊勇和秦王嚴重處罰,這就導致幾乎整個開皇時期都沒有太多的奢侈生活,士人都隻佩戴木、骨、角製作的飾品。

正是因為隋文帝早期的節儉,剝削較少,隋帝國內的民眾基本上還能夠安居樂業,戶口和財產也劇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進生產的措施,在很短的時間內,百業興旺,經濟繁榮景象由此而生。

在一開始隋帝國內部發生幹旱的時候,大臣們雖然操勞許多但並不擔憂,因為在隋文帝即位後,為了預防饑荒等災害的發生,在全國許多重要地方都修建了大型的諸備糧倉。

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這些都是後世史書上曾經大肆書寫過的。

這些大型糧倉存儲的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按照每石一百六十斤,一個成年人在饑荒時一天一斤糧食計算,一個大型糧倉存儲的糧食足可以供五十萬人食用一年以上。

如果按照最低的每人每天半斤計算,一個糧倉就可以養活百萬人一年時間,這個數量絕對驚人。

在夏國勢力敗退後,因為整個黃河下遊的人口幾乎被席卷一空,因此隋帝國在那裏也沿襲了大農場的發展思路,糧食產量極大增加,所以在全國興建的大型糧倉有二十多個,其他大大小小的糧倉也有近百。

在原來曆史上,貞觀十一年,監察禦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

也就是說,隋朝在洛口建立的洛口倉被李密率領的瓦崗軍大量使用,而西京長安的糧倉也在唐朝建立後一直使用,可是一直到貞觀十一年還沒有用完,這時候隋朝已滅亡了二十年,連糧倉的建立者隋文帝都已經死了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