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小氣的楊堅(2 / 2)

在後世一九六九年在洛陽考古中,發現了一座大型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麵積達四十五萬多平方米,內探出二百五十九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五十萬斤,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如今的隋帝國比原來曆史上還要更加富強,糧食產量也更加高,不管是糧倉的數量還是存儲糧食的規模,都遠遠超過原有數量。

按理說這時隋帝國存儲的糧食足可以讓全國近半的人口食用一年,發生了幹旱隻需要開倉放糧就足夠了,可是隋帝國的大臣們卻為難的發現自己家陛下是個隻進不出的貔貅。

隋文帝的節儉,讓他在建立了這麼龐大的糧倉後居然隻進不出,隻想著建立倉儲,可是等到需要拿出來救急百姓的時候,他居然不舍得開倉放糧,這下可是把隋帝國的大臣們急壞了。

本來吧,建立這些倉庫就是為了救災之用,可是如今你居然不願意開倉放糧了,這不就讓這些倉庫失去意義了嘛?

在這樣的情況下,以高穎等為首的大臣們紛紛勸諫,可是楊堅一麵是因為獨孤皇後的事情心情不好,另一方麵則是吝嗇的性格不舍得放糧,事情遲遲得不到解決的情況。

最後最了解楊堅心思的楊素終於知道該怎麼做了。

他在與楊廣商議後,上書楊堅,如今饑荒已經發生,可是需要如何救災又遲遲得不到解決,等到朝廷做出決意恐怕關中的饑民都要餓死大半,因此他建議楊堅開放關中內外的通道,讓關中饑民東去洛陽就食。

楊素這個建議可以說非常符合楊堅的心思,糧倉他肯定是不舍得開放的,但是讓關中上百萬饑民餓死更是不可能,這樣隻有東出洛陽就食一條路可以走,哪怕是這樣楊堅依然要派身邊宦官查探一番。

古時候雖然對宦官百般抹黑,但是不可不否認這些人大都對皇帝中心耿耿,文帝派左右之人出宮,查看關中百姓所食。

等到回來楊堅才發現帶回來的百姓食物居然都是些豆渣、雜糠,卻沒有半點糧食,這一刻隋文帝楊堅終於知道自己錯了,他在朝堂上涕淚直流,在群臣麵前責備自己的錯誤。

可是楊堅終於沒有徹底開倉放糧的決心,他僅僅隻是開放了一座小糧倉來賑濟饑民從關中到洛陽的道路上食用,不過為了削減大興城百官、軍隊對關中地區的糧食壓力,他決定親自帶領關中百官、軍隊就食於洛陽。

一路上楊堅取消禦膳中的酒肉,甚至在東拜泰山的路上與就食洛陽的饑民相遇,他下命左右隨行不準驅趕,於是一路上東出洛陽的饑民與文帝的侍衛並列而行。

一路上遇到扶老攜幼者,隋文帝還會給這些人讓路,騎兵都要下馬牽馬讓路,唯恐撞傷饑民,慰勉而去。在道路艱險處,見有負重者,則令左右扶助之。到達齊郡(今山東濟南)後文帝仍以民情為念,親問疾苦。

可是至始至終隋文帝依然沒有大量開放倉儲賑濟饑民,這也是他這些年中最為讓人詬病的一個事情了。

之前王世積在日南郡的失敗,讓隋文帝意識到自己的實力依然不夠強大,隋帝國還需要時間來成長,可是在帝國內部發生一係列事情後,隋文帝雖然有心聯合都藍可汗繼續與夏國作戰,卻沒有了那股精力。

銳氣的消失讓隋文帝暫時失去了與夏國全麵作戰的勇氣,他最多能夠做的就是大力支持都藍可汗在漠北與夏國作戰,隻有突厥堅持的時間越長,他才能安心下來。

夏國好像很了解隋文帝的心思一般,在之前的幾年裏不僅沒有繼續大肆進攻隋朝,日南郡的夏軍也隻是老老實實的防守自己的地盤,遼東方向的夏軍也從來不會接近隋帝國二百裏以內的範圍。

除了病重中的長孫晟很擔憂隋帝國的未來之外,隋帝國立國時的人才濟濟已經開始陷入到爭權奪利之中,卻不知除了長孫晟之外,當然還有李淵的老婆竇氏看出來隋帝國的危機。

自幼便聰慧無比的她積極為丈夫出謀劃策,讓李淵在隋帝國內威望逐漸抬升,先後出任多地官員,然而竇氏終於因為一場大病而向原來曆史一般提前去世,不過她卻為李淵的未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隋帝國的經濟發展,因為失去了對外擴張的欲望,他也跟其他的朝代一般陷入到爭奪權力的漩渦中去,就在隋帝國演繹著一幕幕爭權奪利的場景時,夏國卻在迅速更加強大起來,與突厥的戰鬥也一步步激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