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東戰場百萬隋軍敗亡後,原本處於戰場中心的遼東城頓時成了整個夏國實際上的軍事中心,竟然一副就此安家落戶不走了的架勢,於是很多夏國大臣都知道夏國接下來政治重心向西移動將是以後的必然性。
擊敗隋軍後夏國的擴張方向就隻有西麵的隋帝國,因此王澤決定逐步將行在遷移到遼東城,為了指揮的便利夏國樞密院是第一個從鎮海城搬遷到這裏的夏國國家機構。
在樞密院搬遷的同時,王澤親自坐鎮指揮,將一條條命令通過各種通訊方式迅速傳遞到各地夏軍的手裏。
先是步軍第二軍、第四軍、第五軍以及另外三個國民衛隊軍編製組成的大軍迅速越過遼河,先後包圍了在燕郡、柳城郡企圖據城頑抗的二十多萬隋軍和數萬粟末部軍隊。
雖然被包圍的隋軍中還有相當數量的隋帝國忠誠者,粟末部大首領突地稽也對隋帝國的失敗相當不甘心,不願意就此投降,他們還懷著希望隋帝國能夠再次動員百萬大軍對夏軍發起第二次進攻。
這樣隋軍不僅不用投降,甚至還可以作為夏軍包圍圈中的一個強大內應,猶如釘子一般牽製數十萬夏軍。
然而之前遼東百萬隋軍的敗亡已經徹底擊碎了絕大部分隋軍將士的信心,因此在夏軍強大的攻勢和攻心戰雙重雙重作用下,兩郡先後在隋軍內應的協助下被成功攻克,極大減少了夏軍的傷亡。
士氣低沉、戰意全無的二十多萬隋軍在這兩城淪陷時僅僅戰死不到兩萬人,於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深受隋帝國恩遇的粟末人足足戰死了大半,連大首領突地稽也死於此戰。
當然隋軍戰死數量少也跟夏國同樣是漢人文明建立的國家有著深厚的關係,跟隋帝國效命跟夏國效命都差不多,這也是隋軍死亡更加低的一個很大原因。
隨著燕郡、柳城郡落入夏軍手裏,也就意味著遼西一直到灤水下遊北平郡之間的整個遼西走廊都已經落入夏軍掌握中,從此夏軍可以安安全全的將遼東和涿郡聯係在一起。
同樣,遼西的陷落也意味著遼西一直到涿郡之間的兩百多萬漢民也成為了夏國統治下的民眾,燕郡和柳城郡兩地因為地處邊境,這裏的漢民數量並不多加起來也就是二三十萬人。
不過長城以內的涿郡、安樂郡、北平郡等郡縣的人口就多了,每個郡都有近五十萬人,尤其是涿郡人口更因為當初沒有遭到王勇的大遷徙,擁有七八十萬人。
然而王澤並不打算這麼快就給這些漢民以夏國國民身份。
他計劃先將這兩百多萬原隋帝國漢民全部遷徙打亂,分別安排到夏國本土和南洋各郡後才給他們國民的身份,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削弱隋帝國本土世家的影響力。
世家豪強們的強大影響力並不僅僅因為他們身居高位、掌握了文化的壟斷,更是因為他們利用自己家族控製官位帶來的龐大利益和複雜的宗族紐帶聚集起龐大的家族人口。
這些宗族人口數量龐大,再加上更加龐大數量的依附民多大數萬甚至十幾萬人之眾,在地方上是一股極大的勢力。
要知道這時哪怕隋帝國的民眾數量多達四五千萬,可是一個普通郡一般也就是數十萬人,一個在本地多達數萬人又有做高官作後台的宗族根本沒有任何地方官府願意激怒。
這才是過去數百年間士族豪強在中原帝國擁有龐大勢力的極大原因,永嘉衣冠南渡近百萬士族、族人和依附民抱團南下,正是這一情況的真實寫照。
隋帝國擁有數千萬民眾,如果夏國一口將隋帝國攻滅就會麵臨當初秦國攻滅六國的隱患,以人口較少的國家去吞並遠遠超過自己人口的國家,必然存在崩潰的可能性。
在奪取涿郡後,夏國就麵臨如何改造吞並隋帝國這一問題,而夏國在涿郡等原隋帝國郡縣的行動成功與否,意味著夏國對接下來對隋帝國的不同攻略方案。
夏軍奪取燕郡、柳城郡迅速清除了遼西隋軍的殘餘勢力後,原本一直在北平郡防備隋軍撤軍的黃瑞顯得極為掃興,畢竟都準備好菜了,結果你客人說來不了,之前的一係列準備全都是白費。
不過姬翔卻顯得很是興奮,因為王澤的命令下來要求他先配合黃瑞攻奪上穀郡,並徹底殲滅當地聚集的那三十多萬隋軍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