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索羅斯演講稿:人的不確定性原則(2 / 3)

對易誤論概念的爭議要少得多。人們一般已經認識到,我們所在的世界的複雜性超過了我們對其認知理解的能力。在這方麵我沒有什麼重大的新看法。主要的困難在於,參與者是他們所要解決的問題的一部分。麵對現實的極端複雜性,人們不得不訴諸於各種各樣將事情簡單化的做法:籠統概括,兩分法,隱喻,決策法則,道德戒律等,僅舉幾例。這些思維產物使它們所處的狀況進一步複雜化。

大腦的結構是造成曲解的另一個因素。腦學科近期的發展對大腦功能開始有新的見解,為大衛·休謨關於“理性是激情的奴隸”這一有洞察力的論點提供了證據。一個獨立遊離存在著的理智或理性的想法不過是我們虛構的想象。大腦中充斥著千百萬感覺脈衝,意識隻能同時分理七至八個主題。脈衝需要在巨大的時間壓力下被濃縮、整理和解釋,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錯誤和曲解。腦學科為我最初的論點增添了很多新的細節,即我們對在其中生活著的世界的認知理解,是天生不完美和有缺陷的。

相關反射的概念需要再多一點解釋,它僅適用於有思維的參與者的情況。參與者的思維有兩個功能:一個是理解我們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我稱之為認知功能,另一個是改變境況使之對我們有利,我稱之為參與或操縱功能。這兩個功能將思維與現實從相反的方向連接起來。從認知功能的角度,現實應該決定參與者的看法觀點,因果關係導向是從世界到頭腦。與此相反,操縱的功能,因果導向是從頭腦到世界,也就是說,參與者的意圖應該決定和左右結果。當這兩種功能同時運作時它們可以相互幹預。幹預是怎樣發生的呢?即通過使每一個功能都失去獨立變量或自變量,而這是決定因變量的價值所必需的:當一種功能的自變量成為了另一種功能的因變量時,任何一個功能都沒有了真正獨立的自變量。

這意味著,認知功能不能提供足夠的知識作為參與者決策的基礎。同樣,操縱功能可以對結果有影響,但不能決定結果是什麼。換言之,結果有可能偏離參與者的意圖。在意圖和行動之間肯定會有滑動偏離,行動和結果之間又會有進一步的滑動偏離。這樣,就使我們對現實的理解和事件的實際發展過程都有了不確定的因素。

為了更好地理解與相關反射有關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對每個功能再做一點審視。如果認知功能可以不受操縱功能的任何幹擾而獨立運作,則可以產生知識,它是以真實正確的表述來表現的。真理符合論的觀點告訴我們,一個表述如果符合事實就是真實的。但如果有從操作功能產生的推論,這些事實就不能再被作為獨立的標準來判斷一個表述的真實性,因為改變事實的表述可能已產生了一定的對應性。

看一下這個表述,“天在下雨”。表述正確或錯誤取決於是否真的在下雨這一事實。再看一下另一個表述, “這是一種革命的形勢”。這個表述就是相關反射性的,其真實的價值取決於它所造成的影響。

相關反射的表述與說謊者自相矛盾的話有些相似,是一個自我參照的表述。自我參照已被大量分析過,而對相關反射的注意卻很少。這很奇怪,因為相關反射對真實世界有影響,而自我參照隻是一個單純的語言學現象。

在現實世界中,參與者的思維不僅是由表述說明來表達的,也表現為各種形式的行動和行為。這使相關反射成了一種非常廣泛普遍的現象,其典型的表現形式是環形反饋。參與者的看法影響事件的發展,事件的發展又對參與者的看法有影響。影響是連續的和循環的,使之成為反饋環。這一過程可從兩者中的任何一個方向啟動,可以從看法的變化開始,或從情況的變化開始。

相關反射的環形反饋尚未被嚴格地分析過, 當我最初看到相關反射性並試圖對其進行分析時,遇到了種種複雜情況。環形回饋應該是參與者的看法和事件的實際發展之間的雙向聯係。但是參與者們的看法之間又是如何雙向聯係的呢?或者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問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支持主張什麼,並由於反思考慮而改變了自己的行為,這種情況下的雙向聯係又是什麼呢?為了試圖解答這些難題,我創設的各類假定把我自己完全搞糊塗了,以至於一天早上起來,我看不懂自己前一天晚上寫的什麼。於是我決定放棄哲學,集中精力賺錢。

為了避免我早期對相關反射進行探討時的陷阱,我建議使用如下術語,即對現實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的方麵加以區分。思維是主觀的方麵,事件是客觀的方麵。換言之,主觀的一麵是指參與者的頭腦中發生了什麼,客觀的一麵是指外部的現實發生了什麼。外部的現實隻有一個,而主觀的看法卻會有許多不同。相關反射可以將現實中的任何兩個或更多的方麵聯係起來,在它們之間建立起雙向環形反饋。在特殊情況下,雙向環形反饋甚至可以發生在現實的某單一方麵,例如一個單獨的個體進行自身反思的情況,也許可以形容為自我相關反射。這樣我們可以區分成兩大類:相關反射性的關係,它將現實的主觀方麵相連接,和相關反射性的事件,是關於客觀的方麵。婚姻是相關反射性的關係,2008年的崩潰是相關反射性的事件。當現實沒有主觀的一麵時,也就沒有了相關反射性。

環形反饋可以是消極的或者是積極的。消極的反饋使參與者的看法與實際情況更接近,積極的反饋使兩者相去更遠。換言之,消極反饋的過程是自我糾正的過程。它可以永久地進行下去,而且如果沒有外部現實的重大變化,它可能最終導致均衡,這時參與者的看法達到了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這正是金融市場應該發生的。因此作為經濟學核心理論的均衡,是消極反饋的極端情況,即在我的理念架構中有局限性的情況。

與此相反,積極反饋是自我強化的過程。它不可能無止境地繼續,因為參與者的看法終將太遠離客觀現實,而使參與者不得不承認其看法是不現實的。如果現實情況沒有變化,這一過程也不可能反複出現,因為積極反饋的本性強化現實世界中占主導的趨勢,不論該趨勢是什麼。這樣,我們得到的不是均衡,而是能動的不均衡,且會導致可被形容為是遠非均衡的狀況。通常在遠非均衡的情況下,認識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會達到極點,因而向相反的方向啟動積極反饋的過程。這種起初是自我強化,後來最終成了自我毀滅的繁榮-衰退周期,或是泡沫,正是金融市場的特性,這種現象在其他領域裏也可以找到。我稱其為易擴散的謬誤——即對現實的解釋是曲扭的,而其產生的結果又強化了這種曲扭。

我知道我講的這些可能非常抽象,很難懂。一些具體的例子能會有助於理解,但請你們耐心聽我講下去。我想再講另外一點,而且抽象的論點難以理解這一事實對我會有所幫助。談論像現實或者思維,或兩者之間的關係這類抽象的概念很容易引起混亂和造成錯誤的看法,而錯誤的看法在人類的活動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最近的金融危機,就可以歸結為是由於對金融市場如何運作有錯誤的認識。這是我下一講的主題。在第三講裏我會討論兩個易擴散的謬誤:啟蒙的謬誤和後現代謬誤,以及這兩種謬誤在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上普遍深入的影響。具體的事例可以說明錯誤的認識在曆史進程中起了多麼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這一講的下麵一部分,我還是要站在抽象的高度上。

我認為,有思維的參與者的情況與自然現象的構成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思維的作用。在自然現象裏思維不起因果的作用,而僅僅是認知功能。在人類活動中,思維是論及的主題的一部分,既有認知功能又有操縱功能。這兩種功能可以互相幹預,但相互幹預不是總在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開車或刷房子,這兩種功能實際上是互補的。但是當相互幹預發生時,就帶入了一個自然現象中沒有的不確定因素。這種不確定性在兩種功能上都 有所表現:參與者的認知有缺陷,而且他們行為的結果不符合其預期。這是人類活動的一個關鍵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