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接受名片的禮儀

接受名片時態度要恭敬,舉止要得體。當他人把名片遞送過來時,要立即停止手中的工作,應盡快挺身起立,微笑著注視著對方,並雙手或以右手捧接。接過名片後可以說“謝謝”,隨後有一個閱讀名片的過程,閱讀時可將對方的姓名、職銜念出聲來,並注視著對方,使其產生一種受重視的滿足感。其後,回敬一張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帶名片,應向對方表示歉意。在對方離去之前,或話題尚未結束時,不必急於將對方的名片收藏起來。

名片作為一種社會交際工具,早在我國西漢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了。當今,交換名片更是社交場合中一種重要的自我介紹方式。為了更好地發揮名片在社交中的作用,應該特別注意遞送和接受名片的禮儀。

(十一)稱呼禮儀

1.生活中的稱呼禮儀

(1)對親屬的稱呼禮儀

對親屬的稱呼可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敬稱或謙稱,但必須合乎常規,合乎禮儀。

對本人的親屬可采用謙稱。對輩分或年齡高於自己的親屬,稱呼時可在其稱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兄”等。對輩分或年齡低於自己的親屬可直呼其名,或使用其愛稱。在家庭內直接稱呼時,不必加“家”。

對他人的親屬應采用敬稱。對其長輩可在其稱呼前加“尊”字,如“尊母”、“尊兄”等。對其平輩或晚輩,可在稱呼前加“賢”字,如“賢兄”、“賢妹”、“賢侄”等。

(2)對朋友、熟人的稱呼禮儀

對長輩和平輩稱呼時,應用“您”來稱呼,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之意。

對德高望重的年長者和資深人士進行稱呼時,可在其姓名後加“公”或“老”字,如“李公”、“王老”等。

對有身份者和年長者,可用“先生”相稱,在“先生”之前加上被稱呼者的姓氏,如“鄭先生”、“唐先生”等。

對鄰居、至交可以用類似有血緣關係的稱呼來稱謂,以示親切。如“大爺”、“伯伯”、“阿姨”、“大姐”等。

平輩之間,熟人之間,可以直接以姓名來稱呼對方。為了表示親切,可以在被稱呼者的姓氏前加上“老”、“大”、“小”字,而不直呼其名,如“老柳”、“大羅”、“小張”等。

2.工作中的稱呼禮儀

(1)稱呼方式

工作中的稱呼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職務性稱呼。職務性稱呼具體有三種情況:一是僅稱呼其職務;二是在職務前加其姓氏;三是在職務中加其姓名。

②職稱性稱呼。職稱性稱呼具體也有三種情況:一是僅用職稱稱呼;二是在職稱前加上姓氏;三是在職稱前加上姓名。

③學銜性稱呼。學銜性稱呼具體有四種情況:一是僅稱學銜;二是在學銜前加上姓氏;三是在學銜前加上姓名;四是根據社交場合的具體需要,將學銜具體化進行稱呼,如“經濟學博士李華”、“管理學碩士張進”等。

④行業性稱呼。行業性稱呼具體有兩種情況:一是用其職業進行稱呼,如“王老師”、“賈律師”、“鄭醫生”等;二是對商業、服務行業的人員按約定俗成的稱呼,如“小姐”、“女士”、“先生”等。

(2)應注意的問題

在交往中稱呼他人時要注意避免以下幾個問題:

①避免使用錯誤的稱呼。如將未婚女性稱為“夫人”等。

②不要使用過時的稱呼。如用“長官”、“大人”等稱呼政府官員等。

③避免使用地域性稱呼造成誤會。如山東人喜歡稱人“夥計”,南方一些地方喜歡將小孩子稱為“小鬼”,湖南人喜歡將妻子稱為“堂客”等,這些對不同地區的人來說容易造成誤會。

④不要使用不當行業稱呼。一些特定行業的稱呼在其他行業使用,不但不能表示親近,反而會令人產生反感。

⑤避免使用庸俗低級的稱呼。如正式場合,不能使用“兄弟”、“哥們兒”、“姐們兒”等一類的稱呼。

⑥不要使用綽號稱呼。使用綽號稱呼對別人不禮貌,不尊重。

⑦不要使用侮辱性、歧視性的稱呼。

稱呼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間的稱謂語。選擇準確、敬重的稱呼,既能體現對對方的尊重,又能反映自身的修養,因此在社交活動中要十分注意稱呼禮儀。

(十二)拜訪禮儀

1.遵時守約。要按事先約定的時間如期赴約,不要遲到,最好也不要早到。萬一因故不能準時到達,務必及時通知對方,並在到達時鄭重向對方致歉。

2.禮貌登門。登門拜訪要注意進門、問候、服飾、入座等禮儀。

3.做客有禮。無論是到辦公室還是寓所拜訪,一定要做到彬彬有禮,衣冠整潔,談吐得體。進入室內,應該先敲門或按門鈴,待到有回音或有人開門相讓,才可以進門,入室前,有鞋墊要先在鞋墊上擦淨鞋底,不要把髒物帶進室內。帶有帽子或墨鏡,進入室內應該脫下帽子和墨鏡。當主人上茶時,應欠身雙手相接,並致謝。喝茶應慢慢品飲,不要一飲而盡。不要隨便抽煙並把煙灰,紙屑等汙物隨意扔在地上或茶幾上。不要翻動別人的書信和工藝品。

4.交談技巧。入座寒暄後,要主動開始談話,珍惜會見的時間。在交談過程中,談吐要清晰,用詞要準確,既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又要認真傾聽對方談話的內容,觀察對方情緒變化,並注意對應,不要急於出示你隨身所帶的資料,隻有在對方感興趣時才可出示。談話要精練,注意把握好時間。如對方談興正濃,交談時間可適當長些,反之則短些。在談話時要誠實,坦率,有節製,始終要保持相應的熱情。如果對方資曆比你淺,學識比較低,你要格外留心自我優越感的外露。為了避免對方自愧不如,在介紹自己時應謹慎一些,交談中切忌出現說教口氣。

5.適時告辭。拜訪一般不宜久留,談完該談的事,敘完該敘的情,就應及時起身告辭。特別如果遇到以下幾種情況,應及時告辭,以免妨礙他人辦事。一是對方話不投機,或是與你談話時主人反應冷淡;二是主人有反複看鍾表的動作;三是主人心不在焉,或時有長籲短歎,有急事心情煩躁;四是主人將雙肘抬起,雙手支於椅子的扶手時;五是被拜訪者把談話做了小結,並說出以後再繼續交流的話;六是快到就餐時間或休息時間。

拜訪是公關活動中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社交的一種重要手段。人與人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個人與組織之間都是必不可少的。那麼怎樣讓拜訪做得更得體、更具效果,是必須考慮的事情。

(十三)接待禮儀

1.精心準備

無論是單位接待還是個人接待,都要記清來訪者的基本情況和到訪的日期以及具體的時間,製定迎送來賓的具體計劃,精心挑選迎送來賓的接待人員,並根據接待規格、接待規範,事先做好場地、接站、食宿和交通工具等準備工作;按照客人年齡、性別、愛好備好茶水、果品和點心等待客的必備物品;做好個人儀容儀表方麵的準備工作,創造一個舒適的待客環境,營造一個良好的會麵氛圍,使客人有“賓至如歸”的親切感。

2.熱情迎客

俗話說“出門看天氣,進門看臉色”。所以,主人對任何客人態度要親切,不管對方是什麼樣的人,都應一視同仁。對於來訪的客人,主人可根據情況親自或派人提前到大門口、樓下、辦公室或住所門外等處等候迎接,遲到是很不禮貌的。對遠道而來的客人,可告知對方後主動到車站、碼頭、機場迎接。接到客人時,應致以問候和歡迎,同時作自我介紹。

客人到來時要立即請客人入室,室內的人都應起身相迎,切不可端坐不動。主人要熱情相迎,親切招呼,主動地同客人握手問候,表示歡迎,對所有的客人都要一一招呼,熱情相待。如客人帶有重物,主人應主動接過來,對年長者或身體不太好的客人應上前攙扶。主人要主動幫客人脫下外衣、帽子,並放在適當的位置。如有同事、親朋在場,主人也要一一介紹。然後安排引導客人就座,要把最佳的“上座”位置讓給客人坐。

3.周到待客

客人入座後,應及時給客人敬茶、敬煙,呈上果品、點心等。茶水與果品應雙手送上,煙要親自為客人點火。茶具要潔淨,茶水濃度要適中,茶水量以八分滿為宜。敬茶應從客人的左邊上茶,右手遞上,按級別或長幼依次敬上。

交談時要以客人為中心,緊扣主題,並注意談話的態度和語氣,要認真聆聽客人的談話,並適時地以點頭或微笑做出反應,對客人的談話要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切不可無精打采,心不在焉,或頻頻看表,或打哈欠,或邊談話邊看電視,以免對方誤解為你在逐客。

4.禮貌送客

既要熱情迎客,更要禮貌送客。送客重在送出一份友情,送客禮貌到位,能進一步提高整個接待工作的效果。

無論接待什麼樣的客人,當客人提出告辭時,主人應婉言相留,表示希望客人再坐一會兒;如客人執意要走,要尊重客人的意見,不要強行挽留,以免客人為難。客人起身告辭並主動與主人握手道別時,主人要送客到大門口或樓下,分手時應熱情地招呼客人“慢走”、“走好”、“再見”、“歡迎再來”等。送別時要行注目禮,並揮手致意,目送客人遠去,等客人的身影消失後再返回。

如果是遠方來的客人,最好把客人送到機場、車站或碼頭,並為客人準備一些旅行中吃的食品。送客到機場,最好要等客人通過安檢後再返回。送客到車站或碼頭,要等火車啟動、輪船駛離,方可離開,要使客人產生強烈的戀戀不舍的心情。如果有事不能等候,應向客人解釋原因,表示歉意。如果客人“堅決”謝絕主人相送,則可遵客意,不必“強行送客”。

接待和拜訪一樣,同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交流感情、溝通信息的作用,是個人和單位經常運用的社會交往方式。在接客、待客、送客的過程中,怎樣才能禮貌周到地接待來客,又不會因此影響到工作呢?這就需要根據來客身份,並講究一定的禮儀規範。

二、來而不往非禮也

(一)送禮的時機與方式

禮物一般應當麵贈送。但有時參加婚禮,也可事先送去。禮賀節日、贈送年禮,可派人送上門或郵寄。這時應隨禮品附上送禮人的名片。也可手寫賀詞,裝在大小相當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禮人的姓名,貼在禮品包裝皮的上方。

通常情況下,不要當眾隻給一群人中的某一個人贈禮。那樣做不但會使受禮人會有受賄和受愚弄之感,還可能讓沒有受禮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輕視之感。

給關係密切的人送禮也不宜在公開場合進行,以避免給公眾留下你們關係密切完全是靠物質的東西支撐的感覺。隻有禮輕情義重的特殊禮物,表達特殊情感的禮物,才適宜在大庭廣眾麵前贈送。因為這時公眾已變成你們真摯友情的見證人。如一本特別的書,一份特別的紀念品等。

有些人費盡心思的挑好了禮品,但又不知道怎麼去送給對方,怎麼送合適,怎麼送得體,其實非常簡單,以下送禮方式不妨作為參考。

1.郵寄贈送。禮品一般都要附一份禮箋。在禮箋上,既要署名,又要用規範的語句說明贈送禮品的緣由。

2.托人贈送。即委托第三者代替自己將禮品送達受贈對象手中。當本人不宜當麵贈送禮品時,采用這種形式可以顯示自己對此十分重視,或者可以避免對方的某些拘謹和尷尬。不過,所托之人在轉交禮品時,一定要以恰當的理由來向受贈對象解釋送禮人何以不能當麵贈送禮品。禮品上最好也附有一份禮箋。

3.當麵贈送。這是一種最為常見的贈送禮品形式。其好處是,可以在贈送禮品時隨機應變,或暢敘情義,或介紹禮品的寓意,或演示禮品的用法,有助於充分發揮贈禮的作用。

送禮雖然很簡單,但卻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客觀上講,送禮受時間、環境、風俗習慣的製約;主觀上講,送禮因對象、因目的而不同。所以說,

(二)送禮的選擇

1.要有特色。首先,送禮之前,應對受禮人的愛好、習慣了如指掌,千萬不要不知對象,盲目送禮,否則起不到禮物應有的作用。其次,也可選擇一些具有一定紀念意義的、有一定藝術性和趣味性的禮品,如,給喜歡集郵的人送上一套珍貴的郵票,給喜歡音樂的朋友送上幾張CD唱片等,都是富有情趣又值得紀念的珍貴禮品,往往能帶給對方意外的驚喜。

2.不可太貴重。俗話說:“禮輕情誼重。”送禮未必要貴重,太貴重的禮物會增加受禮人的心理負擔,而且還有“重禮之下必有所求”之嫌。

3.精心包裝。送給他人的禮品,一定要精心包裝。即用專門的紙張包裹禮品,或是把禮品裝入特製的盒子、瓶子之內。進行包裝時,要講究材料、包封、圖像及捆紮、包裹的具體方式。在信奉基督教的國家中,應避免把絲帶結成十字交叉狀。

因人因事因地送禮,是社交禮儀的規範之一,對於禮品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慎之又慎才好。

(三)送禮的禁忌

1.送太貴重的東西給仍不熟悉的朋友:對方會覺得還不了這個人情,甚至懷疑你別有所圖。

2.送十分私密的禮物給不太熟的朋友:對交情不夠深的朋友,最好不要送一些有「暗示性」的禮物,如貼身衣物、領帶。前者,適用於親密關係的朋友;後者則會讓人誤以為你想“套牢”他哩!

3.送給公務員朋友、老師的禮,最好不要太貴重,或者,送禮時最好直接送到對方居所,不要在工作場所贈禮,以免有“賄賂他人”之嫌。

4.切莫送一些會刺激別人感受或禁忌的東西。例如,送給一位基督徒一尊佛像,就算那是一件古玩也是不妥的;送給老一輩的長者鍾(與鍾諧音)也在禁忌之列。不過新一輩的人對於送“鍾”、“傘”這類的忌諱不大,若真想避免這類不吉利的諧音字,可以在送禮時,向受禮者要一塊錢,表示這份禮是他用一塊錢“買”的,避去“送鍾”、“送傘”的意思。

在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逐漸縮短,接觸麵越來越廣,彼此送禮的機會也隨之增加。但送禮也有大學問,送禮要送得雙方皆高興可不容易呢!有時候我們一份辛辛苦苦尋覓的禮物,卻因為觸犯他的禁忌,而讓對方不悅甚至生氣,真的是很冤枉!

(四)接禮的禮儀

1.雙手捧接。當他人有禮相贈時,不管自己在做什麼事,都應立即中止。起身站立,麵向對方,以便有所準備。在對方取出禮品預備贈送時,不應伸手去搶,詢問,或者雙眼盯住不放。這個時候風度很重要。

在贈送者遞上禮品時,要盡可能地用雙手前去“迎接”。不要一隻手去接禮品,特別是不要單用左手去接禮品。在接受禮品時,勿忘麵含微笑,雙目注視對方的兩眼。接過來的若是對方所提供的禮品單,則應立即從頭至尾細讀一遍。

2.表示感謝。對禮品讚不絕口是不夠的。在雙手接過他人禮品的同時,還應向對方立即道謝。同時,受禮者還可以說一些動聽的話或者至少是令人開心的模棱兩可的話,如,可以感謝送禮人所花費的心血“你能想到我太好了。”“你竟然還記得我收集郵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