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和客人了。不管是中餐還是西餐,無非是兩方麵的禮儀,一是來自自身的禮儀規範,比如說餐飲適量、舉止文雅;另一個是就餐時自身之外的禮儀規範,比如說菜單、音樂、環境等。
一、中餐禮儀知多少
(一)餐桌禮儀
餐桌上有許多應注意的禮儀,而這些禮儀常被忽視。
1.就座和離席
(1)應等長者坐定後,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應等女士座定後,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鄰,應招呼女士。
(3)用餐後,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後,其他賓客方可離席。
(4)坐姿要端正,與餐桌的距離保持得宜。
(5)在飯店用餐,應由服務生領台入座。
(6)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2.餐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髒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漬。
(2)必須等到大家坐定後,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應攤開後,放在雙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係入腰帶,或掛在西裝領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3.餐桌上的一般禮儀
(1)就餐時,請長輩先就坐,晚輩再坐。入座後姿式端正,腳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緣,或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
(2)用餐時須溫文而雅,從容安靜,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隻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尤其要招呼兩側的女賓。
(4)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盤夾取菜肴。
(5)必須小口進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口內有食物,應避免說話。自己手上拿著筷子,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時,均應避免跟人說話或敬酒。
(6)取菜舀湯,應使用公筷公匙。
(7)吃進口的東西,不能吐出來,如係滾燙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衝涼。
(8)送食物入口時,兩肘應向內靠,不直向兩旁張開,碰及鄰座。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將口就食物。食物帶計,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則湯汁滴在桌布上,極為不雅。
(9)切忌用手指掏牙,應用牙簽,並以手或手帕遮掩。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噴嚏、嘔氣。萬一不禁,應說聲”對不起“。
(10)喝酒宜各隨意,敬酒以禮到為止,切忌勸酒、猜拳、吆喝。
(11)如餐具墜地,可請侍者拾起。遇有意外,如不慎將酒、水、湯計濺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賠罪,反使對方難為情。
(12)如欲取用擺在同桌其他客人麵前之調味品,應請鄰座客人幫忙傳遞,不可伸手橫越,長驅取物。
(13)主食進行中,不宜抽煙,如需抽煙,必須先征得鄰座的同意。
(14)如係主人親自烹調食物,勿忘予主人讚賞。如吃到不潔或異味,不可吞入,應將入口食物,輕巧地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盤中。倘發現尚未吃食,仍在盤中的菜肴有昆蟲和碎石,不要大驚小怪,宜等侍者走近,輕聲告知侍者更換。
(15)進餐的速度,宜與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16)食畢,餐具務必擺放整齊,不可淩亂放置。餐巾亦應折好,放在桌上。
(17)在餐廳進餐,不能搶著付帳,推拉爭付,至為不雅。倘係作客,不能搶付帳。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帳。
(18)餐桌上不能談悲戚之事,否則會破壞歡愉的氣氛。
(二)宴客禮儀
宴客禮儀包括座位的安排、桌次的安排以及席次的安排三個方麵的禮儀。
1.座位的禮儀
一般的宴會,除自助餐、茶會及酒會外,主人必須安排客人的座位,不能以隨便坐的方式,引起主客及其他客人的不滿。尤其有外交使團的場合,大使及代表之間,前後有序,絕不相讓。
2.桌次的順序
一般家庭的宴會,飯廳置圓桌一台,自無桌次順序的區分,但如果宴會設在飯店或禮堂,圓桌兩桌,或兩桌以上時,則必須定其大小。其定位的原則,以背對飯廳或禮堂為正位,以右旁為大,左旁為小,如場地排有三桌,則以中間為大,右旁次之,左旁為小。
3.席次的安排
賓客邀妥後,必須安排客人的席次。目前我國以中餐圓桌款宴,有中式及西式兩種席次的安排。兩種方式不一,但基本原則相同。一般而言,必須注意下列原則:
(1)以右為尊,左為卑。所以如男女主人並座,則男左女右,以右為大。如席設兩桌,男女主人應分開主持,則以右桌為大。賓客席次的安排亦然,即以男女主人右側為大,左側為小。
(2)職位或地位高者為尊,高者座上席,依職位高低,即官階高低定位,不能逾越。
(3)職位或地位相同,則必須依官職傳統習慣定位。
(4)遵守外交慣例,依各國的慣例,當一國政府的首長,如總統或總理款宴外賓時,則外交部長的排名在其他各部部長之前。
(5)女士以夫為貴,其排名的秩序,與其丈夫相同。即在眾多賓客中,男主賓排第一位,其夫人排第二位。但如邀請對象是女賓,因她是某部長,而這位先生官位不顯,譬如是某大公司的董事長,則必須排在所有部長之後,夫不見得與妻同貴。
(6)與宴賓客有政府官員、社會團體領袖及社會賢達參加的場合,則依政府官員、社會團體領袖、社會賢達為序。
(7)歐美人士視宴會為社交最佳場合,故席位采分座之原則,即男女分座,排位時男女互為間隔。夫婦、父女、母子、兄妹等必須分開。如有外賓在座,則華人與外賓雜坐。
(8)遵守社會倫理,長幼有序,師生有別,在非正式的宴會場合,尤應烙遵。如某君已為部長,而某教授為其恩師,在非正式場合,不能將某教授排在該部長之下。
(9)座位的末座,不能安排女賓。
(10)在男女主人出麵款宴而對座的席次,不論圓桌或長桌,凡是八、十二、十六、二十、二十四人(餘類推),座次的安排,必有兩男兩女並座的情形。此或然無法規避。故理想的席次安排,以六、十、十四、十八人(餘類推)為宜。
(11)如男女主人的宴會,邀請了他的頂頭上司,經理邀請了其董事長,則男女主人必須謙讓其應坐的尊位,改坐次位。
(三)中餐出菜的順序
開胃菜通常是四種冷盤組成的大拚盤。有時種類可多達十種。最具代表性的是涼拌海蟄皮、皮蛋等。
有時冷盤之後,接著出四種熱盤。常見的是炒蝦、炒雞肉等。不過,熱盤多半被省略。
主菜緊接在開胃菜之後,又稱為大件、大菜,多於適當實際上桌。如菜單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主菜的道數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數,因為,中國人認為偶數是吉數。在豪華的餐宴上,主菜有時多達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
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鹹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種烹調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順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濃膩交互搭配,或幹燒、湯類交配列為原則。最後通常以湯作為結束。
點心指主菜結束後所供應的甜點,如餡餅、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後則是水果。
(四)筷子禮儀
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進餐用具。握筷姿勢應規範,用餐時若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時,應先將筷子放下。
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盤子上,這樣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請服務員換一雙。在用餐過程中,已經舉起筷子,但不知道該吃哪道菜,這時不可將筷子在各碟菜中來回移動或在空中遊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進嘴裏,或用舌頭舔食筷子上的附著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動碗、盤和杯子。有事暫時離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裏,應把它輕放在筷子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