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苗族吃新節
苗族吃新節是苗族的一個重大傳統節日,有祭祀性、生產性和娛樂性內容,是苗族曆史和文化的載體。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境內的所有苗寨都要過吃新節。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過節。時值中稻即將成熟,豐收在望,各家各戶都要從稻田裏拔出三顆孕穗的穀米,洗淨後放在米飯上蒸熟,讓全家品嚐,這叫做吃新。據說吃新節是為了紀念一位一心為民謀福的英雄。每逢過節,苗族人民都穿上節日盛裝,吹蘆笙唱苗歌,並舉行賽馬、鬥鳥等活動。
(六)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那達慕”一詞是蒙語,意為“娛樂”或“遊戲”。在每年7月牧畜肥壯的季節舉行,內容有摔跤、射箭、歌舞以及貿易活動。
節日期間,人們從四麵八方來參加比賽和觀賞。會場上,彩旗飄揚,人鬧馬嘶,平日寧靜的草原,頓時變成繁華的彩城。
在節日的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美妙多姿的歌舞,有各種展覽,可以進行物資交流。那達慕大會,是蒙古牧民歡樂的節日。
(七)壯族歌圩節
壯族歌圩節在農曆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和中秋節舉行。歌圩,在壯語中叫“窩墩”、“窩岩”,意為到田問或岩洞外去唱歌,源於唐代歌仙劉三姐,盛於宋元明清。如今,歌圩盛行於廣西五十多個市、縣。
節日期間,男女青年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歌唱問答。內容多為天文、地理、曆史、社會生活、勞動生產和倫理道德等。此外,還有拋接繡球、碰彩蛋等活動。
(八)瑤族達努節
“達努”節稱祖娘節或瑤年,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是當年的農曆五月二十九日。由於居住地區不同。各地習俗和穀物成熟日期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節日周期,並非一年一度,有的地區兩、三年過一次,有的地區三、五過一次,有的地區十二、三年才過一次。“達努”是瑤族話,意為不要忘記民族的曆史。這個節日雖然隆重盛大,但並非每年舉行一次,而是根據當地的傳統習俗、年成好壞、人畜安康的情況而定,有的地方三五年-次,有的也方甚至12年水立七一次。
(九)彝族慶年節
每年10月是彝族人民的慶年節。過節時候,一般都要宰牛羊豬祭祖。過去在涼山,下屬須向主子送豬頭半邊,以示隸屬。彝族人民在過年節時飲酒唱歌互相拜年。節日夜晚,青年男女聚集鬆林裏或空場上“跳月”。男子彈大三弦或伴以月琴、笛子,女子對舞。舞蹈動作有跑三步停兩拍向前抬腳和原地跳轉拍掌等,節奏鮮明,情緒歡快。
(十)彝族火把節
夏曆6月24日前後幾天是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節日裏,人們盛裝慶祝,舉行摔跤、鬥牛、射箭、賽馬等遊樂活動。入夜點燃火把,挨家挨戶走訪,並奔馳山鄉田野,驅除“鬼邪”。
火把節要歡度3天。頭一天,白天各個村堡都要殺牛,將牛肉砍成大小均勻的坨坨煮著吃,稱為吃“坨坨肉”;晚上,人人舉火把。第二天和第三天,白天開展文體活動,人們鬥牛、鬥羊、摔跤、跑馬、彈月琴、彈口弦、唱歌、跳冬格舞等;晚上以堡為單位,舉火把,一條條火龍繞著堡子和莊稼地轉,山山嶺嶺,村村寨寨到處出現火龍、火花、火環等。
(十一)傣族潑水節
傣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即公曆4月中旬,是居住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傣族的新年,通常稱為潑水節。
潑水節的第一天名叫“桑刊日”,是送舊迎新的日子。通常這一天不潑水,而是在瀾滄江上舉行盛大的龍舟比賽。
潑水節的第二天舉行潑水活動,晚上有盛大的文藝晚會。潑水分為文潑和武潑兩種。文潑是對長者的一種方式。潑水時被潑者不能跑。潑水者口念祝詞,用橄欖枝蘸上清水,向長者的頭上,身上灑幾滴,或者舀上一勺淨水,口唱讚詞,拉開長者的衣領,順著脊背倒下去。武潑即不分男女老幼,人們用臉盆、水桶,將一盆盆一桶桶的淨水,兜頭兜臉潑去,淋個渾身透濕。潑水是傣族人民的一種祝福的儀式,一個人被潑得越多,表示受到的祝福越多,會因而感到由衷的高興。
(十二)納西族三朵節
農曆二月初八是納西族的三朵節。這是一個祭祀性的節日,納西人稱“三朵頌”,意為祭三朵。三朵又稱北嶽,是納西族地區玉龍雪山的象征,被尊為最崇高的民族保護神。關於三朵神,民間傳說甚多。元、明就已開始祭祀。因傳三朵屬羊,故百姓在農曆二月、八月的羊日祭三朵。詩雲:“年年春二月,戶戶祝三朵。”1986年8月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正式決定農曆二月八日為“三朵節”,全縣放假1天,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慶祝活動。
(十三)白族三月街節
三月街節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節日和街期。每年夏曆3月15-20在雲南大理城西點蒼山中和峰麓舉行。起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成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大會。大理三月街古稱觀音市。三月街形成集市,是在唐永徽年間(公元650“一65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
在漫長的歲月中,三月街已成為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重大節日。今天的三月街已發展成為物資和文化交流的盛會。趕會的除白族以外,還有彝、藏、納西、回族和漢族。大理三月街熱鬧非凡,街上彩旗林立,帳篷相連,商品琳琅滿目。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彙集到這裏,欣賞和挑選喜愛的用品。
五、人盡皆知的西方節日
(一)聖誕節
聖誕節是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它的時間是12月25日。它的節期延緩很大,通常為12月24日至次年的1月6日。現在聖誕節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民間節日。
聖誕節來臨時,親朋好友之間要互寄賀卡,卡上寫有各種祝福的語句。
西方人以紅、綠、白三色為聖誕色,每逢聖誕節來臨,都要用聖誕色來裝飾。紅色的有聖誕花和聖誕蠟燭。綠色的為聖誕樹。
聖誕之夜,家家戶戶都要圍在聖誕樹周圍吃聖誕晚宴。宴席開始前,人們打開放在聖誕樹下的一包包禮物,互相祝賀。宴會後還要在聖誕樹前做各種遊戲,唱聖誕歌曲,欣賞音樂。聖誕老人也是聖誕節期間慶祝活動的重要角色。據說,聖誕老人是根據一千多年以前的兩位主教保護兒童的事跡,而予以神化的人物,他能給人帶來福祉並給孩子們帶來節日禮物。聖誕之夜,孩子們在臨睡前,都要在壁爐前放一隻襪子。他們相信,一位白須紅袍的老人將給他們帶來禮物。
聖誕節期間的傳統食品有火腿、火雞、蜜餞、水果餅、葡萄幹及布丁等。
(二)情人節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傳統情人節,它深受歐美各國青年喜愛,也是一個充滿溫馨甜美的浪漫節日。
情人節又稱為”瓦倫丁“節。據傳說,公元3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名叫瓦倫丁的虔誠的基督教徒,因帶頭反抗羅馬統治者對基督教徒的迫害而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受到典獄長之女的精心照料,並且同她相愛。臨刑前,他給自己的情人寫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她的一片情懷。公元270年2月14日,瓦倫丁被羅馬統治者處死。自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壯烈而多情的殉教者,就把這一天定為情人節。
而今的情人節,是青年人追求美好愛情的節日。在這一天青年人要向心中的情人寄送一封情人卡,在卡上盡情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不需署名。
在情人節,沉浸在愛情之中的人們要互贈禮物:巧克力、精巧的小飾物和玫瑰花束,前兩種東西以做成心形最受歡迎。這一天情侶們還喜歡參加舞會或進行郊遊。
(三)愚人節
愚人節也叫萬愚節,為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國家已有800年曆史的民間傳統節日。據記載,愚人節起源於法國。法國人將愚人節的受騙者稱為”四月的魚“,意思是他們像小魚一樣容易上鉤。到17世紀末,英國人也開始過愚人節。隨後,廣泛流傳世界各地。
在愚人節期間,人們以相互愚弄和欺騙來取樂。幾乎什麼樣的玩笑都可以開,誰都可以被愚弄和欺騙,被愚弄和欺騙者隻許苦笑,不許發火。
愚人節輕鬆、幽默、快活的氣氛,不僅深受歐美人的喜愛,也逐漸流行到世界各地,包括我國。雖說愚人節可以愚弄和搞笑,但還是應講一定分寸的,如果過度的話,還是不可以的。
(四)母親節和父親節
母親節和父親節都是美國法定的節日,這兩個節日意在告誡人們勿忘父母養育之恩。
18世紀初,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確定為母親節,以表示對母親的崇敬和感謝。
母親節這天,全家人團聚並且讓母親休息一天。當日,父親們要負責做家務和照料孩子,以便使妻子好好休息一天。孩子們則不準貪睡,一大早就要爬起來去為媽媽做上一頓早餐。正餐要全家一起出外去吃。
在母親節,人們要向自己的母親贈送表達自己心意的禮品,其中鮮花是最受人歡迎的。當天不能趕回家當麵向母親祝賀節日的,通常要打電話向母親致意。
1910年,美國基本上正式確定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然而父親節真正成為全國性節日,要比母親節晚很多,直到1972年,這一節日才得到法律的確認。
人們在父親節這一天,要佩戴鮮花以表達對父親的敬意。如果父親健在,應當佩戴紅玫瑰。如果父親已經去世,則應佩戴白玫瑰。目前美國各州選定的向父親表示敬意的鮮花不盡相同。
受西方文化影響,這兩個節日,近年來在我國許多城市也逐漸興起。
(五)感恩節
感恩節是北美獨有的節日,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人的感恩節,加拿大則定在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感恩節源於北美的普利萊斯。1620年9月10日,兩名英國清教徒為了擺脫宗教和政治上的迫害,乘坐”五月花“號木船,經65天由海上漂泊至普利萊斯。由於嚴寒、疾病和缺少衣食,第一個冬天便奪走了半數以上人的生命。純樸的印第安人同情他們,給他們食物,並教他們狩獵、種玉米、捕魚、蓋房等技法。
移民們經過辛勤勞動,終於在第二年獲得了可喜的豐收,闖過了生活的難關。為了感謝上帝賜予的收獲和增進同印第安人的友誼,他們用火雞、玉米等勞動成果製成佳肴,自製啤酒,大擺筵席。當時印第安人也帶著鹿和火雞應邀前來,一連歡慶了3天。白天設宴,舉行體育活動,夜晚載歌載舞。
1863年,林肯在白宮宣布將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全國感恩節,號召美國人民不分東西南北,共同為美國的繁榮做出貢獻。
在美國,感恩節是合家團聚的日子,其隆重程度類似於中國的春節。在這一天,總統和各州州長都要發表獻詞,一些大城市舉行花車遊行,全國放假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