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2 / 3)

(二)春節

春節是我國農曆的新年,在民間,它是最古老、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據民間習俗,從臘月二十四起直至新年正月十五鬧元宵止都稱春節。現在,春節的慶祝活動一般從大年三十開始。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清掃一新,貼春聯、守歲、放鞭炮、拜年等活動豐富多彩。

每到年終,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要徹底打掃屋子,以表示除舊布新。一進入臘月,人們都要上街采辦過年的物品、買年畫。

臘月的最後一天,要全家團聚吃一頓豐盛的年飯。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學習的家人都會盡可能趕回家團聚。這頓飯要吃得歡歡樂樂,菜肴吃食也都具有吉利的象征意義,如魚——年年有餘,整雞——大吉大利,青菜——清潔平安,年糕——年年高等。吃飯時,不要說喪氣的、不吉利的話,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盞,不能碰翻椅凳,因為這些會被視為不吉利的征兆。

在“一夜連雙歲,三更分兩年”的除夕之夜,人們有通宵守歲的習俗。這一夜燈火通明,家人圍坐一聲暢談,小孩還可以從大人那裏得到壓歲錢。在除夕之夜,我國北方,家家都要包餃子。

春節拜年是一種極普遍的禮儀習俗。新年伊始,人們走親訪友,登門拜年互致節日祝賀,聯絡感情。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潔。出門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賀新年,說些喜話。

春節期間,人們還經常走上街頭,參加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逛花會等娛樂項目。

(三)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這一天叫上元月,這天晚上稱元宵。自唐朝開始,民間就有元宵之夜觀燈的風俗。據載,漢文帝劉恒將農曆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現在元宵節有很多節俗活動。

舞龍或舞獅。各地組織龍燈隊,從初三、初四開始走家串戶玩耍,元宵夜,各隊龍燈聚在一起表演。

放燈、觀燈。按照“除夕火,元宵燈”的習俗,元宵夜,家家戶戶掛燈放煙火,人們以觀燈為樂。有的地方還製燈謎,人們觀燈之時還可以猜謎,增添了遊樂興致。有些單位組織燈會,場麵盛大而壯觀。

吃元宵。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湯圓),象征著家庭團圓、和睦幸福。

(四)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又叫“寒食節”、踏青節,在陽曆4月5日左右。

清明節主要的活動就是掃墓和踏青。清明節人們紛紛前去亡故親友、祖先墓前修繕、供奉、懷念、祈禱。現在,人們往往前去公墓、烈士墓、先烈紀念碑進行祭掃活動,哀悼、緬懷先烈,接受愛國主義傳統教育。

清明時節,正值萬物逢春,人們三五成群結伴春遊踏青,舒活筋骨,按傳統習俗還要蕩秋千、放風箏,還要插柳戴花,傳說這樣可以避邪驅凶,紅顏不老,還可預知天氣、消災解禍。

(五)端午節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或五月節,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節日。

在古代,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因為天氣轉暖了,“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潮濕的氣候容易滋生疾病,所以人們在端午節要把菖蒲、艾草或大蒜頭等掛在門上,據說可以起到淨化空氣、驅祛病毒的作用。人們身上都要帶上香包,內裝雄黃、艾草等藥材,大人要飲雄黃酒,小孩子則將酒抹在前額、耳、鼻等處,還要在手、腳、脖頸等處掛上五色絲線用來避邪。

端午節吃粽子,相傳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愛國詩人屈原。相傳五月五日是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楚國百姓找不到屈原的遺體,便向江裏投粽子,希望水中的蛟龍、魚鱉等飽食粽子,以免傷害屈原遺體。這一風俗沿襲後世,便形成了民間在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傳統習慣。

端午節有一項不可缺少的活動——賽龍舟。傳說越王勾踐被吳王打敗後臥薪嚐膽數載才回到祖國,於五月初五操練好水兵,一舉消滅了吳國。後人為紀念他的勝利,便在每年這一天挑選年輕力壯的青年舉行龍舟競賽。

端午節,親朋好友之間有送禮的風俗,一般以粽子、鹹蛋、豬肉等相贈,女婿要去給丈人、丈母娘拜節。

端午節寄托了中華民族對龍的喜愛和作為有氣節的龍的傳人的自豪,以及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

(六)中秋節

中秋原名“仲秋”,“仲”乃居中之意,農曆七、八、九月為秋季,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中間,故名“仲秋”。

中秋節有著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形圓如月,也叫“團圓餅”,它寄托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和祝福。

古代有眾多詩人喜愛吟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寄寓了離家在外的遊子深深的思鄉念親之情。如今,求學、差旅在外的人逢中秋之時一定要寫信或打電話問候家人,表達自己希望和家人一起團聚的心情。

中秋節,民間要走親訪友,互贈禮品。青年男子趁此節日拜會嶽父母,禮物不拘輕重,可以是月餅、糖果、酒類、糕點等,最好是成雙成對。

(七)重陽節

在《易經》中,小“九”為陽數,農曆九月九日有兩個陽數,故名“重陽”,乃大吉大利。這一天又叫“登高節”、“老人節”。這天的重要活動是登高、插茱萸、賞菊花。

秋季飲菊花酒、佩茱萸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由於農曆九月時秋雨纏綿,天氣陰潮,暑氣未盡,故人易生病,衣物易發黴。菊花有清熱祛風、平肝明目的功效,茱萸,可以驅蟲禦毒,這兩種東西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大有裨益。

重陽節登高其實也有實際的生活原因:秋天正值山上藥材、野果成熟之際,農民此時已秋收完畢,正好有時間登高口收,在“九九”之日前往采收主要是圖個吉利。

如今國家還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向老年人表達敬意之情。

三、現代人怎麼過節

(一)婦女節

3月8日,是世界各國勞動婦女的節日。

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女王為爭取自由平等,舉行大罷工和示威遊行,得到美國廣大勞動婦女的積極響應。

1910年8月,第二屆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大會通過了德國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的建議,定3月8日為國際勞動婦女節。

1949年以後,我國規定每年3月8日為婦女節,在這一天,全國的婦女們要放假半天。

(二)勞動節

5月1日,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節日。

1886年5月1日,美國芝加哥工人舉行大罷工,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實行八小時工作製。經過鬥爭,終於贏得了勝利。

1889年7月14日,第二國際成立大會在法國巴黎舉行。大會通過了法國代表拉文的提議,把5月1日定為“國際示威遊行日”,亦稱“勞動節”。

1949年以後,我國規定5月1日為勞動節。

如今每年勞動節,全國放假3天。許多單位召開表彰會、慶功會,宣傳勞動模範的先進事跡。不少地方舉辦遊園會,張燈結彩,歡慶節日。

(三)青年節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學為首的北京13所高校的學生舉行示威遊行,抗議帝國主義列強侵犯我國領土,學生的愛國行動遭到了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為了紀念學生的愛國運動,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1949年12月,我國正式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此後,每年5月4日這一天,全國各地青年都要以舉辦報告會、演講會、文藝晚會等形式,紀念“五四”運動,歡度“五四”青年節。

(四)兒童節

6月1日,是國際兒童節,是全世界兒童的節日。

1949年11月,為了保障全世界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改善兒童生活,國際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的理事會上作出決定,每年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1949年12月,我國政府規定6月1日為中國兒童節。

每年6月1日,各地兒童們身穿節日盛裝,舉行聯歡會、遊園會等各種活動,和世界各國兒童共同歡慶自己的節日。

(五)國慶節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中國的國家名稱,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升起了新中國的第一麵五星紅旗,並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如今每逢國慶節,放假3天。全國各地都張燈結彩,懸掛歡慶標語,並舉辦國慶晚會等活動。

四、特別的少數民族節日

(一)藏族香浪節

香浪節在每年農曆六月下旬舉行。這是甘肅青海一帶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已有數百年的曆史。這個節日時值氣候最適宜、農活剛完和奶香肉肥之際,草地山間、百花怒放,藏民則帶上豐盛的酒肉等食品,移帳於溪流、河濱之旁或山頂平坦之地,飲酒高歌,遊樂玩耍幾天。節日裏最熱鬧的是賽馬、賽犛牛。此外還有“大象拔河”、“噶吞”、摔跤等體育活動。晚上燃起篝火,舉行歌舞晚會。如今,當地機關幹部也專門放假,與藏胞一起歡度節日。

(二)藏族雪頓節

藏族的雪頓節,又稱藏戲節。在7月初舉行這個節日,曆時5天。過節時各地藏劇團彙集於拉薩,舉行會演。拉薩市民和郊區農民身穿盛裝,帶上食品、用品,前往羅布林卡看演出。如今,雪頓節時,拉薩、日喀則、窮結、雅隆、堆龍、德慶、尼木等地的專業文藝團體和業餘文藝宣傳隊也趕來參加慶祝,演出各種節目熱情歌頌西藏人民的新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

(三)藏族沐浴節

沐浴節也是我國藏族人民的一個節日,曆時7天。每年夏末秋初,拉薩東南天空出現一顆明亮之星時,各地的藏族百姓,都到附近的江河裏去沐浴。

相傳,從前草原上有一個人叫宇托,是雲旦貢布的名醫,醫術十分高明。有一年,瘟疫在草原蔓延,宇托用其妙手回春的醫術,救了許多人的生命。後來,宇托去世了,草原又遭到更嚴重的瘟疫。一天晚上,有一個病危的婦女,夢見宇托告訴她:“明晚,東南天空出現一顆明亮的星星時,你就下到吉曲河去洗澡,洗完澡,病就會好。”這婦女照此去做,果真恢複了健康。其他去洗澡的病人也都因此除病。人們說這顆星星是宇托的化身,他把河水變成藥水,讓人們洗澡治病。因為天帝隻給宇托七天假,這顆星星也就隻出現七天。從此以後,藏族人民把這7天定為沐浴節。

在節日裏人們全家一齊到附近的河邊、江岸、溪畔或湖泊邊,家家戶戶在樹蔭下塔起帳篷;鋪上墊子;架起鍋灶,建起了一個臨時的“家”。用準備好了的豐盛食品、飲料接待來訪的親朋好友,大家歡聚一堂,愉快地度過沐浴節。沐浴節成了藏族同胞一年一度最徹底的、自發的群眾性衛生活動。雪水為人們祛病除災帶走了汙垢,又為人們的健康長壽帶來了清潔與溫馨,深受藏族同胞的喜愛。

(四)苗族爬山節

每年農曆三月下旬,苗族青年男女都以極其歡快的心情,歡度一年一度的爬山節……

“爬山節”是苗族青年男女“遊方”,即談情說愛為主要內容的節日。通過爬山活動,達到婚姻自主、取得如意的終身伴侶的目的。這段時間,方圓百裏的苗族人民,在望豐鄉五岔路口舉行爬山活動。穿著節日盛裝的人們,滿山遍野,喜氣洋洋,他們在這裏舉行有民族特色的賽馬、鬥雀、拔河和打籃球等活動。同時還舉行盛大的賽歌會、飛歌、情歌、酒歌、古歌和敘事歌,這歌聲像一對對輕燕飛向天空,像一股股泉水,流淌到人們心裏,抒發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