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1 / 3)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到了國外,節日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因素;而在日常生活,外交政治、社會商業中,不同國家所遵從的交往禮節不盡相同,甚至是大相徑庭。所以,大家在了解中西文化時,節日禮儀知識的接觸就必不可少,通過對中西方不同禮儀的了解和比較,人們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及差異。

一、帶領遊客遊遍天下

(一)導遊儀容儀表的禮儀

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講衛生、愛清潔的習慣,不僅是導遊員個人文明的表現,也是導遊職業禮儀的基本要求。上崗時,導遊員更應保持良好的儀容修飾。

頭發應保持清潔和整齊。注意經常梳洗,不存有頭屑,長短適宜,不梳怪異發型。頭發被吹亂後,應及時梳理,但不可當眾梳頭,以免失禮。牙齒應保持潔淨。導遊員要經常開口說話,潔白的牙齒給人以美感。故此,導遊員應堅持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帶團前忌吃蔥、蒜、韭菜等易留異味的食物,必要時可用口香糖或茶葉來減少口腔異味。為保持麵容光澤,女士可施淡妝,但不要濃妝,不當眾化妝或補妝。男士應修短鼻毛,不蓄須。注意手部清潔。指甲應及時修剪,不留長指甲,指甲內不藏汙納垢,不塗抹有色指甲油。

導遊員的著裝應與場合、地點、情境和季節相協調,穿著整潔、大方、得體。導遊員在工作時應穿製服,或穿比較正式的服裝並佩戴導遊標誌。穿製服和西裝時,要將襯衣的下擺塞入褲內,不能卷起。導遊員除手表、戒指外,一般不佩戴耳環、手鐲、腳鏈、別針等飾物。在一些特殊場合如運動場或登山時,衣著可以隨便一些,但仍需注意整齊。夏季,男士不能穿圓領汗衫、短褲,女士不能袒胸露背、穿超短裙。進入室內,應摘下帽子、手套、墨鏡,脫掉大衣。由於經常在室外工作,導遊員的衣服要勤換洗,特別應注意衣服領口和袖口的幹淨。

導遊不僅為本地遊客、本國遊客服務,而且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服務,因此導遊應充分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

(二)導遊言行舉止的禮儀

在旅遊接待過程中,導遊要運用禮儀知識自我約束,自我檢討,以規範的禮貌語言、行動接待每一位遊客。需要注意的是,接待外國遊客時還須尊重其宗教信仰與民族風俗。為遊客服務時,要一視同仁,以禮相待,真誠、熱情地為遊客提供服務。在旅遊團隊中,由於遊客個人素質不同,可能會出現一些違反規定的舉動,甚至可以被視為失禮或無理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導遊不要用尖酸刻薄的語言斥責遊客,更不能用鄙視的態度對待他們。作為旅遊從業人員應站在對方的立場、觀點上看待這一問題,用寬大的胸懷包容、體諒對方,必要時做冷靜、耐心的解釋。

導遊人員素有“民間大使”和“形象窗口”之稱,他們的言行舉止代表著個人、企業、民族和國家的形象。優質的旅遊服務與規範的禮節操作規程、禮貌的待客態度、完美的禮儀服務是分不開的。

(三)導遊致歡迎辭的禮儀

歡迎來自遠方的遊客,表達自己滿心的熱忱,是導遊應該表達的重要禮儀內容。其最好的方式就是致上一篇熱情洋溢的歡迎辭,歡迎辭好比一場戲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序言,一次演講的開場白。第一印象對遊客很重要,致歡迎辭是加深遊客第一印象的好機會,對此,所有的導遊人員都應當有足夠的認識。

歡迎辭是遊客對導遊員產生“第一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溝通感情、取得信任的第一步,也是展現一個導遊員知識素養、語言能力、風度氣質、服務態度等總體水平的關鍵一步。對致歡迎辭來說,最核心的問題是口頭語言內容與表述方式的選擇。

歡迎辭的基本內容包括:

(1)首先問候客人,並代表單位表示熱烈歡迎之意。

(2)介紹自己的姓名和職務,介紹參加接待人員的姓名和職務。如在遊覽車上,應介紹司機的姓名及他所駕車的牌號。

(3)表示自己工作的態度,即願努力工作並解答大家的問題。

(4)祝願客人旅行愉快,並希望得到客人的合作和諒解。

歡迎辭內容應根據國籍、團體、時間、地點、成員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不可千篇一律。但以上幾點要素必須具備。總之,要使客人感到真摯、親切、熱情,又符合自己的身份。

如在歡迎辭中加上一兩句中國好客的諺語和格言,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緣千裏來相會”等,以此來彰顯文采,定會更加增色。

(四)導遊帶隊禮儀

出發前,導遊應向遊客做自我介紹,並詳細地了解遊客的身體情況,出發前應該再重申一遍出發時間、所乘車次、集合地點,提醒遊客貴重物品要隨身攜帶。出發乘車時,為了能照顧遊客上下車,導遊應站在車門口,當遊客全部就座後要清點人數,確定無誤後示意司機開車。行駛過程中,導遊還應將當天的天氣和所到景點向遊客介紹清楚,並再次強調一下當天的活動安排和遊覽中應注意的問題。途中,導遊可以為遊客簡單地介紹一些有關景點的情況,認真回答遊客提出的問題。如果路途較遠,導遊還可以帶領遊客做些小遊戲,以驅散旅途中的疲勞。

遊覽過程中,除了為遊客介紹每個景點的情況外,還要照顧好老、幼、病、殘、孕遊客,確保他們的安全。在遊覽過程中,如果遇到強買強賣的小商販,導遊要提醒遊客不要亂摸亂碰,以免招惹麻煩。進入大的購物商場時,導遊應提醒遊客小心上當受騙。導遊不得私自向遊客出售商品,更不能強迫遊客購買。這些都是十分失禮的行為,也是違反旅遊職業首先的做法。導遊應根據遊客的要求,合理安排購物。遊覽結束後,導遊必須清點遊客人數,一旦發現人員走失,必須按照原路返回,尋找走丟的遊客。一天遊覽結束後,在返回酒店的途中,導遊要將第二天的安排告訴遊客,抵達酒店後,導遊應將當天發生的事情主動彙報給領隊,並與其共同協商解決問題的方法。

帶客遊覽過程中,導遊員應認真組織好客人的活動,做到服務熱情、主動、周到。導遊員應自覺攜帶旅行社社旗,行進中,左手持旗,舉過頭頂,保持正直,以便隊尾的團友及時跟進。將社旗拖於地麵或扛於肩頭都是不合乎規範的做法。

(五)導遊講解禮儀

就一般而言,導遊員語言的表達應力求做到:達意、流暢、得體、生動和靈活。這是導遊講解最基本也是最起碼的要求。

1.達意。語言的達意是要求導遊員所傳遞的信息不僅應準確,而且還要易被遊客理解。達意的導遊語言,一是發音正確、清楚;二是遣詞造句準確、簡潔;三是表達有序,條理清晰。切忌空洞無物、言過其實,更不該無中生有、胡編亂造。

2.流暢。流暢即要求導遊員的語言力求表達連貫,無特殊情況,一般言語中間不作較長時間的停頓,語速適中,快而不亂,慢而不滯。口語表達中過多的重複和停頓以及不良的習慣無疑都會影響遊客的傾聽效果。

3.得體。所謂得體,就是言語運用要妥當,有分寸。得體的導遊語言必須符合導遊員的角色身份,以做到真正體現對遊客的尊重為前提。在帶團過程中,應多用敬語和服從語和委婉、征詢的句式與遊客交流。此外,還應避免遊客的言談忌諱。

4.生動。生動是導遊語言最為突出的特點。導遊員在講解內容準確的前提下,應以生動、有趣且具感染力的語言活躍氣氛,增添遊客的遊興,以趣逗人。照本宣科、死板老套不可取,“黃色幽默”和低級趣味的笑話更應杜絕。

5.靈活。靈活強調的是導遊員的語言表達應做到因人、因地、因時而異,導遊員在講解時必須充分考慮遊客的文化背景、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及職業特點等異同,並據此有針對性地決定內容的取舍和表達方式的選擇,以提高遊客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語言是導遊服務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導遊員的服務效果在很大程度取決於其語言的表達能力,導遊員駕馭語言的能力越強,信息傳遞的障礙就越小,旅遊者滿意的程度也就越高。可見,導遊語言的表達事關導遊員自身價值的實現。

(六)導遊致歡送辭的禮儀

致歡迎辭,是要給遊客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而致送別辭,則是要給遊客留下永久的懷念,美好的記憶。

當致歡迎辭時,遊客還是些生疏的人。當致歡送辭時,不少遊客都成了朋友,所以“富有感情”是歡送辭的第一要素。千萬別給遊客留下“人一走,茶就涼”的感覺。

歡送辭裏應當小結一下整個旅程,要稱頌旅行是成功的、有趣的、值得懷念的。“表示謝意”應是歡送辭第二要素,千萬別讓人家感到旅行成功隻是導遊努力的結果。中國旅遊業還年輕,導遊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批評”應是歡送辭第三要素。請記住,征求意見、歡迎批評往往給遊客留下非常好的印象。這樣做表明我們的誠意,表日月我們的信心。

為使歡送辭給遊客留下難忘的印象,它的“文采”水平要高一些,最好能引用些名言、諺語等。用有“文采”的語言,要表達的是一種情感,“願意再見”的情感,這是歡送辭的另一重要要素。記住,千萬別說“GoodBye”,它是“告辭”之意,要說“再見”(seeyouagain),這話更有中國人好客的情調。

表示惜別、感謝合作、征求意見、期待相逢,以上是歡送辭的四要素。當然與歡迎辭相同的地方是,歡送辭也要因時、因地、因客人不同而異。

一次旅遊活動結束時致歡送辭,其實也就是對這次活動的總結。因此致歡送辭應當將整個活動期間的主要部分進行概括,成功的導遊要歸功於大家的配合和合作。

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要真誠地表示歉意,最後還應送上祝福,並祝願有機會再次合作。

旅遊活動結束,導遊員致歡送辭,也是導遊工作必不可少的程序之一。不辭而別或草草收場,都會導致功虧一簀的後果。歡迎遊客時要熱情洋溢,送別遊客時,也不能顯得冷落,否則會給人留下“虎頭蛇尾”的感覺。

(七)導遊送客禮儀

如果遊客離店時間確定在次日早上,導遊可提前與酒店人員聯係,請其提供相應服務。導遊要提醒客人不要把貴重物品等與行李一同托運,提醒遊客付清住房、酒水等服務費用。導遊還要與領隊一起核對行李件數,檢查是否符合托運標準,確定以後在行李卡上填好手續。

乘國際航班的旅遊團,乘飛機前導遊必須認真核查每張機票的起飛時間,領取相關證件;對於乘火車的旅遊團,導遊需核查火車開車時間、車次、車廂及座位號。準備活動完成以後,導遊應把相關證件親自交到遊客手上。

旅遊送客是旅遊團的最後一項工作,如果前麵的工作客人都非常滿意,但送團工作出現了禮貌不周的問題,同樣會破壞旅行社和導遊人員在客人心目中的整體形象,並使陪團前期的努力前功盡棄。因此,旅行社及導遊人員應該注重送客禮儀。

二、尊重我國的傳統節日

(一)元旦

元旦,是“一元複始”之意,我國古代稱元旦為“旦日”,並且曆代的元旦日期都不相同。相傳,古代定農曆正月為元,初一為旦;秦朝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漢武帝時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一直相沿至清末。

辛亥革命後,中國改用世界通用公曆。從此,農曆正月初一稱春節,公曆一月一日稱為“新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將公曆一月一日正式定為元旦。

如今,每逢元旦,全國放假一天。但由於人們習慣把過年與春節聯係在一起,因此,元旦節日觀念尚不濃厚,廣大農村幾乎沒什麼活動。在城市中,一般單位會組織“團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