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野生動物保護(1 / 1)

從表麵上看,一般的自然環境破壞人類可以無動於衷,我們對於某些破壞還有可能修補,但越來越多的動物遭受滅門之災不免讓人心痛。本來,人類與野生動物的關係是多方麵的,但卻長期表現為“茹毛飲血”——獵捕動物,獲取動物身上的肉和皮毛等,致使很多野生動物滅絕或大量減少。據統計,世界上因狩獵而滅絕的物種在獸類中約占23%,鳥類中占18%,爬行類中約占32%。當今全球動物資源已出現嚴重危機。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麵:首先,過度貿易造成了危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人類對物欲的追求逐漸加強,吃穿住用都開始需要更多更好的原材料。我國美食文化可謂曆史悠久、源遠流長,許多東西都能被用作食材,比如最為國人所推崇的燕窩、鮑魚等。1994年4月,瀕危物種公約組織發表了一份《全球燕窩消費現狀》,指出每年全球華人可吃掉一千多萬個燕窩,使許多金絲雀無家可歸瀕臨滅絕。其二,因管理不善造成危機。因偷獵行為造成的動物滅絕事件可謂數不勝數,我國的偷獵人士至今十分逍遙,即便媒體報道、政府勒令製止,偷獵事件也接連不斷地發生。甚至在一些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區內也有人願意鋌而走險。目前我國對動物園、自然保護區、生物圈保護區的管理還亟須加強,喜歡看報或瀏覽網上新聞的人,會經常看到許多野生動物因管理不善而導致了動物被餓死或撐死事件,甚至由於人們的急功近利而釀成了人類自身被戕害的悲劇。

倘若沒有了鳥獸蟲魚這些動物,誰來作為親密對話的對象?倘若野生動物全部滅絕,要所羅門王的戒指又有何用?《詩經》有雲:“好鳥枝頭,禺禺鰨。”描述的是動物們和睦相處的一派美好景象。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如果你的朋友越來越少,你會怎樣做?保護動物,國家政府應該多建立和管理好自然保護區等設施,作為個人,我們應該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隻顧得追求自己的欲望。就中國公民來說,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最大敵人,即是前麵已經提到過的,保護意識的缺乏和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深蒂固。克勞斯·特普菲爾說:“有一種觀點是我們認識全球環境保護運動的根本,即環境危機不僅僅是藝術、政治、科學和工業的危機,而且是觀念的危機。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或土地、空氣和水汙染的根源是我們對於人類同自然界的關係的錯誤理解。”無論人類進步到什麼程度,科技發展到多麼高等,我們都不得不承認,人類是生物圈的一環,且僅是如此。許多人由於對科學的誤解,平白地對科學報以莫名的期待,認為環境保護問題將來科技發達了自會解決,

完全不需自己操心;還有一些人也是由於對科學的誤解,把不該有的責任讓科學或科學家來承擔,認為是科學毀了地球環境,隻是唉聲歎氣無動於衷。但我相信,看過勞倫茲這部著作的讀者,在了解許多有趣的動物知識的基礎上,已經能體會到人與動物和睦相處的快樂,意識到對動物的保護、對地球整體環境的保護並不是一兩個科學家能夠完成的,而是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進而行動起來去做一些實事,真正用自己的愛心和責任心去保護動物,用自己的環境保護知識保護甚至更進一步地保護環境。今天我們所需要的倫理價值,就是勞倫茲喜於形言於表、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對生命的欣賞和熱愛,是對所有生命形式的尊重及理解。說到底,科普的任務就在於教育的意義——可以使不知或不完全知的人知,使沒做或做得不太對的人做對,那麼,大眾科普的目的也算是達成了。人與動物的關係本來就是複雜的,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其關係也不同。從類人猿到現代人的產生,人類的智力、社會組織和生產手段使人類具備了能夠改造自然的能力,人與動物的關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今天,環境汙染帶來的各種弊端,迫使人類重新思考自己與大自然的關係,希望不久的未來,人與動物的關係能發生質的飛躍,朝著更好的方向邁進。而這一切有賴於現在的青少年,正如英國動物學家珍妮·古道爾所說:“根,在地下四處蔓延生長,為植物打下堅定的基礎。芽看似柔弱,卻能夠因為追求陽光而衝破磚牆。我們在這顆行星上造成的問題就象是磚牆。成千上萬的根與芽,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世界上,能夠衝破磚牆。你們能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