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交通條件的改善,“假日旅遊黃金周”的興起,旅遊越來越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休閑活動。
的確,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域遼闊,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民族眾多。無論是險峻挺拔的高山,還是秀麗多姿的湖光山色;無論是風景如畫的避暑勝地,還是陽光和煦的海濱浴場;無論是雄偉壯觀的古代建築,還是曆史悠久的帝王古都;無論是珍貴罕見的曆史文物,還是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這些豐富的旅遊資源,都無不吸引著人們去遊覽、觀賞。
大自然是一本無所不包的百科全書,人類社會更是一所包羅萬象的綜合性課堂。到自然界旅行,就好像無意中闖進了敞開大門的科學殿堂,讓你恣情地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到民間采風,又無異於打開了認識世界的窗口,從這裏可以洞察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特別是隨著各民族的文化、科學、道德以至習俗知識的廣泛傳播,人們的求知欲望就愈益廣泛而且迫切。
我國古代有句名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它形象地說明了旅遊在增進學識方麵的地位和作用。古往今來的中外知名人士始終把旅遊活動作為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而加以身體力行。英國科學家達爾文曾在自傳中寫到:“貝格爾艦的航行在我一生中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它決定了我的整個事業……根據我的觀點看來,再也沒有什麼事情會比長途旅行更加能夠使青年科學家得到進步了。”我國北宋時期的文學家王安石也曾說過:“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以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些都對我們今天的旅遊具有指導意義。旅遊不單是玩玩而已,更重要的是通過遊覽要“有所得”,這樣把觀賞景物和做學問、長知識結合起來的旅遊才有意義。
我國幅員遼闊,曆史悠久,處處遍布著寓考察、學習、教育於旅遊之中的天然課堂,漫遊神州大地,隨時隨地可以向大自然學習,到民間采風,可以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甚至還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習不到的知識。同時,在我國遼闊的大地上旅行,還可以追尋5000年來炎黃子孫在神州大地上建功立業而留下的鮮明足跡,不僅有助於開拓眼界,深化曆史知識,而且有助於接受中華文明和燦爛文化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
正因為旅遊能夠豐富閱曆,淵博知識,無數中外科學家通過旅遊實踐進行調查研究,有所發現、有所突破地取得一係列重大科研成果,對人類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正因為旅遊能夠啟迪智慧,豐富靈感,無數中外文學大師和藝術巨匠通過旅遊實踐獲得了豐富多彩的題材和源源不斷的靈感,創作出了萬古不朽的畫卷、樂曲、文章和詩篇,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文化寶庫。
總之,旅遊以它特有的方式磨煉人的意誌,開闊人的視野,豐富人的知識,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事業心。所以,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人們精神的需求不斷擴大,旅遊越來越成為人們學習研究、探求知識和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
這套叢書的題目叫做《中華旅遊探秘叢書》,是我們獻給旅遊者的一件微薄的禮物。我們的著眼點是求特、求新,即選擇有特色的新資料,對自然風景、奇觀勝跡作出科學的解釋,探索寓於美麗神話傳說或奇特景物中的奧秘。
本叢書如果能對旅遊者在豐富知識、開拓視野、增加遊興、了解大自然的奧秘等方麵有所啟迪的話,將是編者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