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翻開曆史的長卷,回顧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那絢麗多彩的曆史的時候,絲綢之路無疑是壯麗畫卷中一道亮麗的彩虹。在總長7000多千米的絲路上,刻印著古老中國的痕跡,記載著中國無數的輝煌與驕傲。
今天,當我們重讀絲路時,那彩虹端點上的明珠一古城西安首光映入了眼簾。
“八水繞長安,千年古帝京”,這是對古城西安地理和人文景觀最好的概括。西安是陝西省的省會,曆史上又稱“長安”。沃野千裏的關中平原是孕育西安古城的地理基礎。西安城四周山水環抱,它的南麵是著名的秦嶺山脈,其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巍哦俊秀,美不勝收;北麵是著名的渭河,它橫穿關中平原,東流潼關,注人黃河,是哺育西安古老文化的一條重要河流;西安市東有滻河、灞河相依,西有灃河、澇河相伴,另有涇河、搞河、譎河或近或遠地交織在周圍,以豐沛的水源滋潤著美麗的古都,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在這美麗、富饒的地方繁衍生息。
關中平原不僅美麗富庶,而且地勢險要,它三麵環山,東臨黃河,是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地方。所以,自公元前1134年周王朝在這裏建都起,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王莽)、西晉(湣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個王朝相繼在西安建都。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從夏王朝開始,距今不過4000多年,而西安作為都城前後達1062年,相當於我國曆史的1/4時間。所以,在我國六大古都中,西安是建都朝代最多,曆時最長的一個。
古老的長安城,曾經曆過極度的輝煌。漢、唐時期的長安,是世界東方最大的都會,與西方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並稱。聯結長安與羅馬的通商道路就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漢代張騫曾兩次從長安出使西域,西方各地也相繼派使者回訪長安,為當時世界上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時,唐王朝通過絲綢之路與西方的羅馬、阿拉伯帝國、印度、伊朗等國相互交往。人們將中國的絲綢、茶葉、紙張、陶瓷、金銀器等大量運往西方,同時傳去了中國的造紙等技術。西方的象牙、香料、玻璃、胡椒、獅子、馴象等也為長安增添了光彩。
長安城是中國城市建設的一大傑作。唐代長安城周長35千米,東西9.5千米,南北8千米,近似正方形,城內麵積近80平方千米,相當於明建西安城的5倍。唐代長安城布局嚴整,自北向南分為宮城、皇城和廓城3部分。宮城是皇帝、後妃和太子所住的地方。向南的城區叫皇城,是大臣們辦公的地方。最南部城區叫外廓城,也叫京城,它從南、東、西三麵包圍著宮城和皇城,是一般百姓和官僚的住宅區,也是長安城的商業區。整個長安城內有14條東西向大街,11條南北向大街,把全城整齊地分割成110個坊,其中包括有東西兩個市場和一部分寺院名勝區,其他大部分都是住宅區。
長安城傑出的城市建設在曆史上曾成為許多國家學習的典範。8世紀日本兩次遷都建設新城平城(奈良)和平安(京都),其城市建設都是仿照唐朝都城長安建造的,隻是規模小得多。由此可見,古長安不僅是中華民族曆史中的明珠,在世界文化和曆史上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鍾樓和鼓樓
陝西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西安有個鍾鼓樓,半截插在天裏頭”。形象地描繪了鍾樓和鼓樓的雄偉氣勢和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實際上,“鍾鼓樓”是指位於西安城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彙處的鍾樓和西北方約250米處的鼓樓。
鍾樓初建於明朝第一個皇帝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0384年、原本是建在今天的廣濟街口附近的迎祥觀。但由於那個地方隻通東西,不通南北,所以在經曆了198年後,在巡按禦史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鍾樓遷到了現在這個地方。
鍾樓樓基麵積約1300多平方米,基座高8.6米,呈正方形,全部由青磚砌成,下部四麵正中各有高、寬均為6米的門洞,麵向四條大街,門洞的層簷十分壯觀。基座上部繞以雕花欄杆,使鍾樓的雄偉中憑添了幾分秀氣。樓體為木質結構,呈正方形,深廣各為5間,外加圍廊共7間。樓分二層,重簷三層,承以窩拱,四周以回廊相通,樓內有木質樓梯盤旋而上。樓蓋攢頂轉角,覆蓋以琉璃綠瓦。樓的頂端是5米高的大金頂,外鍍金箔,金光燦燦。
古時候,城市中的報時工具就是鍾和鼓,所以多建有鍾樓和鼓樓,白晝叩鍾報時,夜間擊鼓報時,西安鍾樓的用途也不外於此。鍾樓內現有明代鐵鍾一口,重5000公斤,鍾身鑄“皇圖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當轉”字樣,鍾邊鑄八卦圖案,使得大鍾雄渾而威嚴。據傳大鍾係明成化年間鑄造。
鍾樓是西安的象征,在人們心目中極受尊崇,所以也留下了許多傳說。
當年在修建鍾樓時,樓基和樓身都已修建完畢,隻剩頂部的金頂尚未安裝。看著足有500公斤重量的金頂,人們犯了難。誰能把金頂放在36米高的樓頂上呢?監造官把這件事稟報了明太祖。明太祖沉思片刻,命人在大街上張榜召賢,榜文上承諾:哪位壯士若能將金頂舉上樓頂,高官任做,駿馬任騎。有一位酒坊老板姓楊,聽說此事後,特意到街上看了榜文,想起了自己酒坊裏的夥計程大庭,此人虎背熊腰,力大無比,定能勝此重任。於是揭下榜文,急匆匆趕回家,將榜文念給程大庭。這位程壯士沒有絲毫猶豫,痛快地答應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