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八章 文成公主廟(1 / 1)

在青海省南部距川、藏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風光秀麗的山坳,名叫白納溝,在溝口蒼翠的林木中,掩映著一座清幽的古廟,那就是著名的文成公主廟。看到它,不由得使人想起唐代遠嫁西藏的文成公主。

唐代貞觀年間,吐蕃讚普(君主)鬆讚幹布十分景仰盛唐的典章製度和文化禮樂。在貞觀八年(634年),首次派遣貢使到長安,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係。兩年後,他又派大臣向大唐求婚。唐太宗也十分願意與吐蕃修好,穩定和繁榮西部邊疆。於是把很有才能的女兒文成公主許配給他。641年,鬆讚幹布帶大隊人馬來到紮陵湖(古長柏海)迎親。

兩人見麵後,感覺非常投合,內心都很高興,於是相依相伴,踏上了進藏的歸途。

從紮陵湖進藏,不僅要翻越巴顏喀拉山,還要渡過激流洶湧的通天河。當迎親的隊伍經過艱難險阻,順利抵達玉樹附近的白納溝時,望著由當地藏族頭人和群眾組成的歡迎隊伍,文成公主流下了激動的熱淚。自小信佛的文成公主認為這是佛祖幫助的結果。為了表達對佛祖的感激之情,她親率工匠,在白納溝口的岩壁上雕鑿了數十尊佛像和許多佛塔。

事隔70年後,即唐中宗景龍四年門10年),金城公主步文成公主的後塵,許配給藏王赤迭祖讚,進藏走的仍然是這條路線。當她來到白納溝時,看到文成公主留在岩壁上的佛像,不禁萬分感慨,於是派人在雕像上修築了一座廟宇,使文成公主的功德得以保存下來,並賜名為“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進藏時,除了所帶的嫁妝外,還有書籍和蔬菜、糧食種子,並帶去了善於紡織、刺繡的宮女和一些能工巧匠。從此,藏民在漢人的幫助下,逐步掌握了冶金、農具製造、紡織、建築、釀酒、造紙等各種技術。在她的主張下,鬆讚幹布還加強了與內地的文化交流,派貴族子弟到長安留學,並聘請唐朝文人到吐蕃掌管文書。因此,文成公主深受藏民的愛戴,人們親切地稱她為“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阿姐。文成公主廟也成為人們紀念她的地方。

文成公主廟依白納溝門的山崖而建,這裏的環境十分清幽。廟後山崖巍哦險峻,廟前小溪流水淙淙,遍地青草一片碧綠,林間陣陣鶯啼鳥鳴。廟的規模並不很大,但卻十分精巧別致,粉刷成白色的牆壁把廟宇圍成一個“凹”形小院。院中就是依山崖而建的公主廟堂。從院中看,廟堂分為3層,底層是雙開的大門,中間層是:大的雙扇藏式窗戶,上層又開一排六扇藏式窗戶。全部門窗扇隔都粉刷成褐紅色,既莊重,又典雅。

進得廟門之後,讓人頗覺驚訝,在外邊看似3層的廟宇,裏麵實為一堂,高大而寬敞。堂前有兩根巨大的方柱直撐廟頂。廟堂文成公主率人雕鑿的佛像,依然曆曆在目。

廟堂中有一尊端坐於蓮花寶座上的主佛像,高達7.3米,兩側各有高約4米的侍者佛像,立於小蓮花座上。所有佛像都表現出了高超的雕塑技藝,每尊佛像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無論是造塱,還是容貌,都讓人覺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更加讓人歎為觀止的是,廟堂內的東、西牆壁上,各有一組大型壁畫,畫麵的內容不但豐富生動’而且十分感人。表現的是當時文成公主進藏途中路過白納溝時,當地人們如何隆重歡迎的動人場麵。看著壁畫,不由得讓人遙想當年文成公主為漢藏兩族人民友好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