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我們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究竟何所謂“宰相”?

我們平常所說的“宰相”,其實並不是正式的官職名稱。細查中國五千年曆史,職官稱為“宰相”的,隻有遼朝的北麵官(管理非漢族事務的係統)有南北兩府,首腦為南北宰相,除此以外,各朝各代都無宰相之官。然而雖無宰相之官,卻有宰相之名——所謂宰相,是指輔佐國君統籌大政方針的官職,而其正式官名,正不必叫做“宰相”。

宰相之名正式產生是在戰國後期,《韓非子·顯學篇》說:“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宰相這種職務而非官名的正式誕生,也大致是在這個時期。夏、商時代,輔佐君主的是巫史,西周和春秋時代則是公卿,都來源於貴族,甚至可以世襲,不能算是宰相。從春秋時代開始,部分諸侯國開始設置非世襲的最高輔佐官,比如楚武王所設的“令尹”,齊桓、秦穆所設的“相”,就都是宰相的雛形。

宰的本意,是指君主的管家,而相則是指輔佐。戰國時代,各國的宰相名稱很多,比如“相邦”、“相國”、“丞相”,等等。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宰相的正式名稱定為“丞相”,有時也分為左右,即“右丞相”和“左丞相”(右比左高)——後來趙高還自稱“中丞相”。

西漢初年,延襲秦製,但另設“禦史大夫”一職作為副宰相。後來漢武帝為了製約相權,起用一批儒生擔任丞相(注意,這裏是在說丞相這一職務),處理日常的行政事務,而將政務中心轉移到內廷,此後的丞相即空有其名,卻非真正意義上的宰相,而內廷的尚書台卻逐漸發展起來,成為新的政務中心。尚書台的長官叫“尚書令”,如由宦官擔任則稱“中書令”,有時還以地位較高的官員加上“領尚書事”、“錄尚書事”等頭銜負責尚書台事務,這些官職,逐漸變成了新時代的宰相。

東漢不設丞相和禦史大夫,而以太尉、司徒、司空並稱三公,作為朝臣的領袖,也即名義上的宰相。《後漢書·仲長統傳》中說:“雖置三公,事歸台閣。”所謂“台閣”,也就是指的尚書台。

東漢末年,權臣董卓、曹操等人恢複了丞相或相國的官職,後來三國時代的吳、蜀沿襲其製,都是真正名實相符的宰相,甚至往往權力更淩駕於君主之上。魏晉以後,尚書台的地位穩步上升,逐漸從內廷獨立出來,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關,改稱尚書省。尚書台或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副長官尚書仆射,權限與秦漢的丞相相等,成為真正的宰相。尚書省既然獨立出來了,那麼內廷就另設中書省,以代替過去的尚書台,中書省的長官中書監或中書令,其實也是宰相——這時候的中書令,就不一定由宦官擔任了。此外,南北朝時候又出現了一個名叫門下省的機構,掌管機要文件,其長官侍中也可能具有部分宰相之權,北魏就俗稱這個官職為“小宰相”。

隋唐兩代設三省六部製,三省即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其長官都是宰相,副長官都是副宰相。然而宰相太多,決定難下,唐代就規定不加“同中書門下平(讀如駢)章事”這個稱號的尚書長官(主要為副官,主官不常設)和不加“同平章事”的門下長官(亦同),就不算是宰相,後來類似加稱又變成了“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二品”之類。同時,某些官職較低的官員,還可以通過加上“參掌機事”、“參預朝政”、“參知政事”等稱號行使宰相的職權。比如魏征,他在擔任秘書監的時候就加“參預朝政”銜,可以算是太宗朝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