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朝,情況又有所改變,三省長官都不參與大政方針的決定,都不是宰相,另外設置內中書省,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作為宰相的正式名稱,“參知政事”為副宰相的正式名稱。元豐改製以後,稱號變得極其混亂,比如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等,甚至一度恢複了左右丞相的官職。
遼代官職分管理漢人事務的南麵官和管理契丹等民族事務的北麵官,很少有統籌全國的君主輔佐,所以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宰相,勉強說起來,南北院大王都可以算是半個宰相。金代以尚書令、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為宰相;西夏以國相為宰相;元代則以中書省的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左右丞、參知政事為副宰相。
明朝一開始沿襲元製,後來朱元璋廢丞相之職,也等於廢除了宰相之位,大政方針都由皇帝一把抓。不過這種局麵終究無法長久,皇帝也不可能事事躬親,原本的顧問官即文淵閣大學士職權範圍日益擴大,仁宗洪熙朝以後逐漸演變為新的宰相。不過明朝閹宦橫行,宰相職權經常被司禮監秉筆太監所篡奪。
清朝前期基本沿襲明製,到了康熙朝,加“南書房行走”名號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宰相,雍正朝設軍機處總領政務,此後“軍機大臣”就變成了宰相。
拉拉雜雜講了那麼多,隻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即宰相是一種職務,而非正式官名,曆代掌宰相職權的官職,沿革變遷,非常複雜。《曆代宰相錄》整理了近七百位宰相,但其實這些宰相中,可能還有一些雖有宰相之名,卻並沒有宰相之實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文淵閣大學士”的稱號也往往授予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但其實他們大多七老八十,根本就不管事了。
隻有真正輔佐君主,進行大政方針統籌的,才能被稱為宰相。漢文帝曾經詢問右丞相周勃:“全天下每年處理多少案件?”周勃回答說不知道。文帝又問:“全天下每年錢糧收支是多少?”周勃還說不知道。文帝不滿意了,改問左丞相陳平,陳平回答說:“這些問題,各有所司,陛下請去詢問延尉和治粟內史吧。”表示宰相根本就不該負責具體事務。漢宣帝的時候,邴吉為丞相,出門看見路上有鬥毆而死的人,問都不問,看到有頭耕牛氣喘籲籲,倒急忙下車來查看。從屬問他為何輕人重畜,他回答說:“老百姓鬥毆,自有長安令、京兆尹等地方官來管,宰相是不管這些小事的。現在還是春天,氣候不會太熱,可是這頭牛卻不停地喘氣,我恐怕是天氣有所反常。身為宰相,當然要管調和陰陽,總攬全局嘍。”
這說明宰相有可能偶有兼職,但長時間負責具體事務的,未必是真宰相。而且宰相並不一定是朝臣名義上的領袖(但肯定是實際上的領袖),真正資格老、威望高、官位也高的,其實倒未必是宰相。尚書令最初品級很低,大學士最初不過七品,而且一直到明朝終結也還不是一品。清朝倒是正經把大學士列為一品了,然而沒多久大學士也被從宰相的位置上扒拉了下來。
有宰相之名卻無宰相之實的朝臣都有哪些呢?比如東漢時代,朝臣名義上的領袖是三公,也即太尉、司徒和司空,但實際掌握政權的往往是大將軍,大將軍是武職,是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有他需要具體負責的事務,所以如果大將軍不加上“錄尚書事”,兼任尚書台也就是內朝的首腦,他和三公相同,都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宰相。
權傾朝野,淩駕於君主之上,雖名為宰相,實際幹的事情和皇帝沒區別的家夥也必須排除掉。比如漢朝末年的宰相是誰?從官位上來考慮,可以有兩個備選,一是丞相曹操,一是尚書令荀彧。然而曹操是當然的權臣,他這個宰相和帝王毫無區別,真正要說漢帝國宰相的(當然所謂漢帝國當時也是空架子),隻能是荀彧。還有,很多朝代高級宦官實際上侵奪了相當一部分宰相職權,比如明朝中後期的司禮監秉筆,但就嚴格意義來說,宦官不算朝臣,宦官掌握宰相職權雖不罕見,在製度上卻是特例,也不能夠算是真正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