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門黃犬(2 / 3)

恰巧在這個時候,鄭國的案件又有了戲劇性的轉折。經過審訊,鄭國分辯說,修渠固然是韓國的陰謀,但渠若修成,對秦國的利益比危害要大上百倍。這道渠就是著名的鄭國渠,主渠西起涇陽,引涇水向東,下遊入洛水,全長300餘裏(灌溉麵積號稱4萬頃)。鄭國渠的建成,使關中幹旱平原一躍成為千裏沃野,糧食產量大增,直接支持了其後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

秦王政這才如夢初醒,急忙收回逐客令,並且恢複了李斯的官職。經過這一事件,他更加深了對李斯的信任,並且對於李斯的才能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於是時隔不久,秦王政就任命李斯做廷尉,這是主管訴訟審判的最高官職,相當於大法官。

●統一天下的功臣

為秦王政削平六國作出最大貢獻的,有李斯,還有一個名叫繚的魏國人。這個繚被秦王政拜為國尉,也就是最高軍事長官,因此後世稱為“尉繚”。在李斯和尉繚的謀劃下,秦王政一方麵派人賄賂或謀殺關東六國的重臣,一方麵秣馬厲兵,準備開始大規模的兼並戰爭。

秦國向東發兵,首當其衝的就是韓國。為了阻止秦軍的侵略,韓王派韓非出使秦都鹹陽。韓非本是韓國的公族(同姓的貴族),但是長久不得重用,他於是退而著書立說,寫下了《說難》、《孤憤》、《五蠹》等十餘萬字,成為法家學說的經典著作。據說這幾本書流傳到了秦國,秦王政讀完以後大為讚賞,感歎道:“我要是能見到作者,和他交談,就算死也無恨了!”

李斯聽說此事,馬上湊過去對秦王政說:“此書乃是韓非所寫,他是我的同學,是韓國人。”於是秦王政派兵猛攻韓國,索要韓非,韓王沒有辦法,這才派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雖然下筆萬言,但他本人卻並不善於言談,並且還是個結巴。大概正因為這樣,秦王政見了韓非的麵,想要和對方好好探討治國之道,卻始終無法深入透徹地交談,所以大感遺憾吧,他並沒有下旨要重用韓非。李斯看到這種情況,一方麵嫉妒韓非的才學,害怕他一旦得勢將會壓製自己,另方麵也認為韓非終究不會死心塌地為秦國效力,於是就跑到秦王政麵前去說韓非的壞話。李斯建議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他熱愛祖國,不肯為秦所用,此乃人之常情。大王您不能給其高官,拉攏其心,隻是把他留在秦國,想留到什麼時候呢?他終究是要回去的,到那時候反而成為秦國的禍患,還不如預先找個罪名,把他殺掉算了。”

秦王政覺得李斯所言很有道理,於是就把韓非打入大牢,派人審訊。韓非雖然說話不利索,可是很會用筆,他寫了長長一篇為自己申辯的文章,想要交給秦王政,卻被李斯攔阻住了。李斯恐怕秦王政會後悔,赦免韓非,於是就給韓非送去毒藥,逼迫他自殺了。

過後,秦王政果然覺出不對,派人去牢中放出韓非,可是卻得到回報說:“韓非已經畏罪自殺。”秦王政懊悔不已,但是並沒有處罰進讒言的李斯,大概他認為雖然是李斯的進言害死了韓非,但李斯終究是忠心報國,是為秦國考慮才出此下策的吧。

就這樣,在李斯、尉繚等人的輔佐下,秦王政終於兼並六國,平定了亂世,基本完成了大一統的政治格局。為了昭顯自己至高無上,千古所無,秦王政自稱“皇帝”,也就是秦朝的始皇帝。

等到完成統一,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等人請求秦始皇複興分封製,他們說:“象燕、齊、楚等新征服地區實在距離中央太遙遠了,不在那裏設置諸侯王,就無法有效地加以統治。請求陛下把您的兒子們都分封過去吧。”身為廷尉的李斯反對這種意見,他反駁說:“當初周文王、周武王大封同姓諸侯,這些諸侯家族幾代後就日漸疏遠,甚至相互間攻伐不休,好象仇敵一般,連周天子也無法控製局麵。現在陛下征服四海,統一天下,應該全都設置郡縣來治理,皇子和功臣們可以厚加賞賜,用國家的賦稅來養活他們,這樣誰都不會出格——不應該恢複分封製度!”

秦始皇讚同李斯的意見,他說:“多年以來,天下紛亂,戰禍延綿,都是諸侯王們鬧的亂子。現在天下初定,再要分封諸侯,無疑是埋下了戰爭的隱患,還可能萬世太平嗎?廷尉的意見是正確的。”

以郡縣製代替分封製,乃是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一大進步,提議和促成此事的李斯,他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對文化的貢獻和破壞

秦始皇把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下設縣,與此同時,還進行了一係列製度上的改革,以加強和完善中央集權統治。所謂“書同文,車同軌”,就是統一各國的文字,統一各國道路的寬窄和車輛的規格;所謂統一“度量衡”,就是統一各種計量單位,便於朝廷對地方上的管理;此外,還統一了貨幣。這種種的改革措施,李斯也大多參與,並且作出了很大貢獻。

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乃是李斯主持了對文字的改革。經過春秋、戰國的長期分裂,中國各地的文字寫法雖然同源,形式卻大相徑庭,非常不利於中央集權和文化交流。為此,秦始皇決定統一文字,並且把這件重任交給李斯來負責。

這個時候,李斯已經升任為左丞相,成為僅次於右丞相馮去疾的秦帝國的政府首腦(秦以右為尊)。他仔細考察和研究了被統稱為“大篆”的各諸侯國文字,最終在秦國文字的基礎上創製了“小篆”。這種文字筆劃相對簡潔,均衡圓潤,不但具有實用性,也具備相當的藝術價值。為了把這種新的文字盡快普及開來,李斯親自撰寫,命令工匠刻下了數塊石碑,作為人民效法的榜樣。

這些石碑的內容都是歌頌秦始皇的功德,隨著始皇巡遊各地,先後留下了泰山、嶧山、琅邪、芝罘、碣石、會稽六處地方,共有七塊,全都李斯親筆所寫。後人評價李斯的書法“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可以說,李斯乃是中國古代第一位書法家。

李斯不僅字寫得好,作文也是一時之冠,他著有《倉頡》等多篇文章,可惜都已經散佚失傳了。然而李斯本人的文化水平雖然很高,卻並非是一個文化保護者,相反,他輔佐秦始皇摧殘了當時的文化。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中大宴群臣,出身齊國的博士淳於越趁著這個機會重提分封之事。李斯立刻跳出來反駁,並且建議秦始皇說:“曾經天下散亂,諸侯並立,所以很多人以古非今,虛言詭辯,崇尚私學,誹謗國君。現在天下已經統一,學術也應歸於一統,然而那些私學卻仍舊存在,每當朝廷頒下法令,就會引起街談巷議,他們往往用反對朝廷法令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學識高人一等,這對治理天下有極大的危害。因此必須嚴禁私學,包括《詩經》、《書經》在內的百家之言全部搜集上來,不準民間私藏。民間隻能保留醫藥、算命、種樹等技術性書籍,想要提高學問的人,就去向實際辦事的官吏們學習,不能去學習那些虛妄無用的東西!”

這分明是愚民政策,李斯希望百姓們都隻懂得實用技術,卻毫無自己的思想,他認為隻有這樣才更便於集權統治,才能使百姓不敢懷疑也無從反對朝廷的政令,從此安安穩穩地當萬世順民。此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意本與李斯相同,但一個運用教化之法,一個卻直接鉗製思想和言論,兩相比較,可見李斯的政策是多麼荒謬和拙劣了。

然而這一套冷冰冰的統治方法卻很合秦始皇的胃口,他立刻接受了李斯的建議,真的下令搜書甚至焚書——然而這種手段並未能達成預期的效果,秦始皇死後不久,天下重又大亂,六國殘餘貴族和百姓們全都揭竿而起,終於推翻了秦朝暴虐的統治。

正是李斯種種嚴苛的政策,把大秦帝國逼到了滅亡的邊緣。

●沙丘矯詔

秦始皇死於公元前259年。為了加強君主專製,削弱相權,秦國長時間以來都分置左右丞相,到了秦始皇的時候,他還重用宦官趙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趙高已經越過了右丞相馮去疾和左丞相李斯,變成真正的宰相了。

秦始皇喜歡到各處去巡遊,最終就死在了巡遊的途中,他的死地是在今天河北省廣宗西北一個叫做沙丘的地方。當時馮去疾留守鹹陽,李斯、趙高和秦始皇的某幾個兒子跟隨出巡。秦始皇臨終留下遺命,要北禦匈奴的長子扶蘇盡快把軍權交給大將蒙恬,然後趕回鹹陽去主持自己的喪事。雖然沒有明說,但意思是很明確的,他決定把皇帝之位傳給扶蘇。

據說扶蘇為人比較寬厚,不太滿意秦始皇製定的嚴刑苛法,以及大興土木、加重徭役的種種勞民傷財的舉措,所以始皇才把這個兒子趕去邊疆,想讓他好好曆練一番,從而了解父親執政的苦心。正因為扶蘇的政治理想和秦始皇完全不同,也和與秦始皇思路一脈相承的趙高、李斯等人截然相反,所以讓扶蘇繼位的決定引起了這些人的恐慌——就此,一個巨大的陰謀開始秘密醞釀起來。

首謀者就是宦官趙高,他本是皇子胡亥的師傅,很想把年幼識淺的胡亥擁上寶座,自己就可以因此而把持朝政。趙高先說服了胡亥,然後斟酌道:“這件大事,如果不和丞相合謀,恐怕最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去和丞相談談吧。”

趙高找到李斯,先試探著問:“讓扶蘇主持始皇帝葬禮的詔書還沒有發出去,除了我們幾個,也沒人知道此事。現在詔書和玉璽都在胡亥手裏,咱們該怎麼辦呢?立誰做新皇帝,其實隻由你我兩人說了算呀。”

當初秦始皇才剛駕崩,李斯為怕引起政局動蕩,就秘不發喪,假裝皇帝仍然呆在密不透風的馬車裏,隻是命令隊伍加快前進速度,想等趕回鹹陽後再詔告天下——所以趙高才會說“除了我們幾個,也沒人知道此事”。

李斯聽了趙高的話,大驚失色,責備道:“這是亡國之言,不是為人臣子所應該說的話!”趙高冷笑道:“丞相認為自己的能力比蒙恬強嗎?功勞比他大嗎?智謀比他深嗎?人望比他高嗎?扶蘇更信任你還是他?我在秦宮中二十多年了,從來就沒見過秦國罷免丞相後還善待他及其後人,不僅如此,基本上全都誅滅!始皇帝二十多個兒子,你都是了解的,以扶蘇的性格,一旦繼位,肯定會任命蒙恬做丞相,到時候你的下場一定會很慘。我多年來教胡亥讀書,知道這位皇子非常仁厚,他如果登基,卻有望善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