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門黃犬(1 / 3)

姓名:李斯

籍貫:上蔡

所任官職:左丞相

非正常死亡方式:被腰斬於市

●牽著黃犬出東門去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秦朝的首都鹹陽發生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一大群人被士兵押到集市上,有被腰斬的,有被砍頭的,有被絞死的,哭叫聲、慘嚎聲驚天動地。鹹陽的百姓們看到這一幕,心中全都如喝了冷水一般冰涼,他們預感到秦始皇所建構的這個大秦帝國,已是大廈將傾,再難以挽救了。

其實秦法本就嚴苛,秦始皇又為人殘暴,在鹹陽集市上行刑殺人本是常有的事情,等到始皇帝駕崩,二世胡亥繼位,這位新皇帝沒有他老子的雄才大略,殺起人來可更加肆無忌憚,毫不手軟。上起二世的兄弟姐妹、始皇留下來的朝中重臣,下到小吏和黔首(秦朝稱百姓為“黔首”),哪月不殺個十家八家的,鹹陽城裏的居民早就司空見慣了。然而這年七月間所殺的人,本身實在太不同凡響了,所以才會引發人們如此巨大的內心震動。

這天所殺的,乃是左丞相李斯的全族。

李斯被誣告謀反,關在牢裏好幾個月,他想要上書為自己辯解,奏章卻根本遞不到二世的手裏。最終判決李斯妄圖謀反,證據確鑿,二世下詔把他腰斬於鹹陽城的集市上,而李斯的家人、親戚們,株連三族,也全都被處決了。

據說李斯被士兵們從監獄裏押出來,他看到了同樣被五花大綁的自己的第二個兒子,不禁老淚縱橫,回想往事,無限的懊惱和自責。他對兒子說:“我還記得在你小時候,咱們還住在上蔡城裏,我經常帶著你,牽著黃狗出上蔡東門去打獵,追逐野兔……往事就象夢一樣啊,這種閑適安全的生活,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李斯的兒子聽到父親提起往事,也不禁嚎啕痛哭。父子兩人淚眼相望,知道這是今生最後一次見麵了。

很快,這位輔佐秦始皇平定六國,統一天下,為秦朝的創建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的大丞相李斯,就被殺死在了鹹陽集市上。腰斬本是一種很殘酷的死刑,也就是用大鍘刀把人齊腰切成兩段。遭受腰斬之刑的犯人不會馬上死去,往往要忍受相當長時間的極度的痛苦,甚至半截身體會在地上打滾,嘴裏吐著血沫,發出淒厲的慘嚎聲。據說生命力比較頑強的人,在遭受腰斬之刑後拖上數個時辰才會咽氣。

李斯是秦王朝的棟梁之臣,他的死亡,無疑會使鹹陽城內的居民們對這個日薄西山的大帝國徹底失望,認定天下大亂的局麵再也無法阻止了,國家的滅亡也無法挽救了。不過假使李斯並沒有被誣下獄,也沒有被殺,他就能獨立支撐即將倒塌的大廈嗎?

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況且此時的李斯,已經不是輔佐秦始皇掃蕩關東的那個意氣風發的強勢的臣子了,他已經老朽而昏聵,甚至可以說,他本身對於秦朝的滅亡也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李斯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雖然是被誣陷的,其實並沒有謀反之心,但他仍然死有餘辜。

●廁鼠和倉鼠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根據他早年間的經曆,以及日後所寫的一些奏章中可以判斷出,他的出身並不高貴,很可能不是上層貴族,而隻是一名普通的“士”而已。戰國時期的士和春秋時期已經大為不同了,原本的士都是指的世襲貴族和武士,戰國時期則有很多自由民混雜入其中,一般情況下,隻要家有恒產,熟習六藝(禮、樂、射、禦、書、術),就可以被稱為士。

戰國時代,很多諸侯國在部分地區開始打破傳統的采邑分封製,而施行郡縣製度,李斯的家鄉就劃歸上蔡郡管轄。年輕的時候,李斯做過上蔡郡的小吏,也就是中低級的辦事員。以他的身份來說,除非機緣巧合被君主看中,或者立下軍功,還有可能升為中級官員以外,很可能會老死在這個沒多大權力,更沒有影響力的職務上。

然而李斯卻與他的同僚們不同,他雖然年輕,已經心懷大誌,想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然而大事業該怎樣起步呢?李斯偶然從老鼠身上得到了啟發。

郡中小吏們都住在集體宿舍裏,宿舍旁的廁所裏經常有老鼠躥來躥去。李斯發現那些老鼠又髒又瘦,看到上廁所的人和找屎吃的狗就驚慌地四處躲避。“真是太慘啦,”李斯從老鼠聯想到了自己,“可是我們這些小吏,又窮困又沒權,見到上司就象廁所裏的老鼠見到人和狗一樣膽戰心驚,我們在人世的處境,也實在高明不到哪裏去呀。”

過了幾天,李斯受命前往倉庫去查點存糧,他在倉庫裏卻又看到了幾隻老鼠,和它們住在廁所裏的同類截然不同。這些倉庫老鼠整天偷糧食吃,養得肥壯碩大,因為倉庫裏很少有人進來,更別說狗了,所以它們沒有天敵,活得非常舒適。

李斯恍然大悟:“人的成就高低,也和這些老鼠是一樣的道理呀,關鍵是外部的環境。身處合適的環境中的人就能夠發揮所長,節節攀升,好象倉庫老鼠一般;身處糟糕的環境中的人就毫無出路,日益沉淪,好象廁所老鼠一般!”

李斯認識到,上蔡郡,甚至整個楚國,都並非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不能使自己發揮才能,更不能使自己飛黃騰達。於是他毅然辭去了小吏的職務,決定離開故鄉,去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宏偉天地來。

想要出人頭地,首先就必須充實自己,因此李斯拜到了當時的大思想家荀況門下,潛心向學。荀況原本屬於儒家體係中的人物,但他的思想已經和傳統的儒學大不相同了,對應戰國亂世,諸侯交相攻伐的局麵,荀況的思想日益實用化,逐漸向法家轉變。荀況主張拋棄對傳說中的聖君的緬懷,提倡“強本而節用”,最終建立“一天下”、“一製度”的集權國家。當時荀況的門生弟子很多,除了李斯以外,還有韓國的公子韓非,都算是他的得意門徒。

經過數年的刻苦學習,李斯終於拜別了老師荀況,打算去開創自己的事業。然而自己該到哪裏去呢?要回楚國嗎?在戰國群雄中,楚國的製度最為古老而且腐朽,貴族們依舊把持著政局,出身低微的人即便才能出眾,也很難冒出頭來。除了楚國以外,齊、趙、燕、韓、魏等國也好不到哪裏去,某些國家雖然比較注重人才的發掘、培養和任用,但當時天下大勢已定,關東諸國日趨衰弱,被西方的強秦打得抬不起頭來。

隻有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來,就更注重個人的能力而非出身,大量錄用身份低微的有才之士,李斯認為那才是他可以施展抱負的真正樂土。況且秦以一國之力對抗關東六國,仍然每每處於上風,輔佐秦王強盛國力,最容易達成老師荀況“一天下”的理想——那本身也是李斯自己的理想。

就在這種考量下,李斯整頓行裝,千裏跋涉來到了秦國,拜在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做了食客。

●諫逐客書

呂不韋是李斯的榜樣,他原本不過衛國的一個大商人,雖然家財萬貫,但當時商人的地位很低,即便是吃不飽飯的普通的士,社會地位也要比商人來得高。然而呂不韋利用自己的才智扶持秦莊襄王繼位,竟然被任命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十萬戶。李斯心想:“一個商人都能做到宰相,秦果然是個不計出身門第,隻看重個人才能的蓬勃向上的國度啊!”

對於毫無名氣的李斯來說,投靠一位高官為其門客,乃是最好的進身之階。當時的貴族、官僚們都養客成風,不管才能大小,隻要有一技之長,都可以去他們家裏吃閑飯,並且很容易得到機會展露才華,從此青雲直上。呂不韋身為秦相,又有萬貫家財,更是豢養了數量龐大的門客群,他還從這些門客中挑選精通各家學說的人才,集合編篡了《呂氏春秋》一書,以使自己名揚後世。

諸子百家中,荀況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力很大,作為荀況得意門生的李斯投來門下,很快就受到了呂不韋的重視。通過呂不韋的推薦,李斯得以見到了年輕的秦王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李斯對秦王政說:“秦穆公稱霸西方,卻不東進以討伐關東各國,那是因為當時周德未衰,諸侯眾多。自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日益強盛,周朝衰微,關東諸侯互相兼並,隻剩下了六個強國。現在這六國無不畏秦,就象郡縣一般向秦國納貢,以秦之強盛國力,加上大王您的賢明,足以掃平諸侯,統一天下,建立萬世不拔的基業。您為什麼還不動手呢?等到六國緩過勁兒來,聯合成一片,那時候就算大王您是黃帝複生,也無法再期望統一了呀!”

野心勃勃的秦王政對李斯的這番言論很感興趣,於是就任命他當了長史,也就是自己的秘書,過了幾年,又拜李斯為客卿。“卿”這個稱號本指輔佐君主的世襲貴族,客卿是指外國出身的重臣。

可是就在李斯得到秦國重用,想要一展所長,盡施抱負的時候,突然一個晴天霹靂響了起來——秦王政下詔,罷免所有外國出身的官員,把他們都趕出秦國去。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秦王政繼位的時候年紀還小,呂不韋作為宰相專斷朝政,使得秦王政大為不滿。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前往舊都雍城去行冠禮(成人禮),準備開始親政,結果長信侯嫪毐突然發動叛亂。叛亂被鎮壓後,秦王政處死了嫪毐,並且因為嫪毐本是呂不韋所推薦的,就以此為藉口免除了呂不韋的丞相職務。

與此同時,又發生了“鄭國渠事件”。原來秦王政才剛繼位的時候,距離秦國最近,遭受壓力最大的韓國為了自保,派一個名叫鄭國的水利專家去勸說秦國開挖河渠,認為隻要秦國把人力物力都浪費在水利工程上,那就沒力量再來攻打韓國了。就在呂不韋罷相前後,曆經十年,眼看水渠即將完工,鄭國是韓國奸細的身份卻在此時被揭穿了。

因為這兩件事,公元前237年,秦國的宗室大臣們聯名上書,請求“逐客”,即把外國人都趕出秦國去——當然,楚國人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秦王政一時糊塗,竟然真的下了“逐客”的詔書。

李斯這隻老鼠好不容易找到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糧倉”,怎麼甘心還沒有做出任何成績就從秦國離開呢?於是他寫了一篇文章,遞交給秦王政,請求收回成命,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

李斯在文章中寫道:“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他舉了很多例子,說明“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秦國曆史上很多有名的大臣,比如由餘、百裏奚、商鞅、張儀、範睢等等,全都是外國人,他們為秦國的強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下令驅逐外國人,無異於借兵給敵人,送糧於別國,“內自虛而外樹怨”,則必然導致國家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