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陸秀夫
籍貫:鹽城
所任官職:左丞相
非正常死亡方式:跳海自殺
姓名:文天祥
籍貫:廬陵
所任官職:右丞相、樞密使
非正常死亡方式:斬首示眾
●末代宰相
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七月,五十三歲的宋度宗趙禥去世了,傳位給年僅五歲的兒子嘉國公趙顯。這個孩子登上皇帝寶座才剛一年半,到了1276年正月,元朝大將伯顏就殺到了首都臨安東北方的長安鎮。趙顯的祖母也就是宋理宗的老婆太皇太後謝氏,先是奉表請求納貢,提出讓宋帝尊元帝為伯父,遭到伯顏拒絕,繼而幹脆稱臣,誰想仍被伯顏一口回絕了。伯顏的意思很明確:“老實投降,沒有第二條道路可走。”
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眼見元軍就要殺入臨安城,於是謝太皇太後就藉口保護滿城的老百姓,決定派使者捧著玉璽出城去投降。實際上,南宋到這一年就滅亡了,所以小皇帝趙顯沒有廟號,曆史上稱為宋恭帝。
伯顏要求南宋派個宰相去他營中商討受降事宜,可是左丞相留夢炎聞訊嚇得逃出城去,後來投降了元朝,右丞相兼樞密使陳宜中堅持不肯成行。伯顏認為南宋違約,於是進兵到皋亭山,距離臨安更近了一步。兵部侍郎、知平江府事文天祥和都統製張世節原本是主張堅決抵抗的,現在看首都淪陷已成定局,就請求把皇帝、太後等人轉移到海上去,暫時退避一步,以等待卷土重來的機會。可是陳宜中先是阻撓抵抗,繼而阻撓出逃,看起來他是下定決心要把皇帝送給蒙古人當俘虜了。
張世傑一怒之下,率領所部離開臨安,跑到海上去了。文天祥則留了下來,隨即就頂替了陳宜中的位置,和新任左丞相吳堅一起去會見伯顏。兩人在皋亭山明因寺中見到了伯顏,文天祥對伯顏說:“請你們後退到平江或者嘉興,然後商談付給你們多少歲幣和犒師的金錢,你們拿了錢就回北方去吧,何必一定要滅亡我朝呢?如果你們敢那麼做,則兩淮、浙江、福建、廣東很多地方還沒拿下,我朝軍民必然拚死抵抗,兵連禍結,還不知道怎麼終結呢!”
伯顏看文天祥神情嚴肅,大義凜然,覺得有點不對,此人分明是一心主戰的,如果放他回去,再說動南宋小皇帝繼續打仗,我的麻煩就大了。於是他放吳堅回去,而把文天祥扣了下來。文天祥憤怒地責問道:“我是談判代表,為什麼拘留我?!”伯顏陪著笑說:“先生別生氣,您是南宋大臣,責任非輕,所以留您在這裏和我一起處理相關事務,怎麼是拘留您呢?”
沒過幾天,伯顏讓文天祥跟隨自己的使者一起前往大都,去向忽必烈彙報受降事宜。可是文天祥才剛走到鎮江,就聽說伯顏進入臨安,隨即把宋恭帝、宋恭帝的老娘全太後等人一鍋端,押著北赴大都去了——隻有謝太皇太後因為病重而避過了一劫。國破家亡之際,文天祥欲哭無淚,於是他甩開元使,逃到了真州(今江蘇省儀征市),開始組織抗元義軍。
然而文天祥雖然正氣凜然,一心為國,但軍事才能卻頗有欠缺,況且時勢如此,他就算有通天徹地之能也無法挽狂瀾於既倒了。到了1278年十二月,他在廣東海豐五坡嶺戰敗,被元將張弘正俘虜,隨即押到潮陽,見到了元朝大將張弘範。張弘範的部將按著文天祥的脖子,要他下跪,文天祥毫不屈服。張弘範敬重他的氣節,親自過來解開文天祥身上的綁縛,勸他歸降。文天祥說:“我既然失敗了,但求一死。”
文天祥好歹是南宋的宰相,雖然他是在國家滅亡最後一刻才當上宰相的,雖然他的正式使命隻是作為投降的代表而已,但宰相就是宰相,如此高官,張弘範不敢妄殺,也不忍妄殺,他把文天祥關在戰船上,不久後又派人把他押送前往大都。
文天祥來到大都是在次年的十月份,首先被關在兵馬司裏。他在牢房裏的時候,為了緬懷故國,也為了表示自己寧死不屈的誌向,一直麵南而坐,從不麵向北方。元朝宰相孛羅在樞密院中提審文天祥,也想讓他跪拜,文天祥卻隻肯抱拳作揖。
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是階下囚,還有什麼話要說嗎?”文天祥冷笑著回答說:“自古有興有廢,帝王、將相,滅亡被殺,比比皆是,哪朝哪代沒有呢?我盡忠宋朝,落到今天的地步,隻求早死。”看到他態度如此強硬,孛羅惱羞成怒,想要當場處死文天祥,遭到同僚的勸阻。元太祖忽必烈也不想殺文天祥,多次派人去勸說他歸順元朝,卻都被文天祥嚴辭拒絕了。
這一關就是整整三年,到了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徹底失望的忽必烈終於起了殺心,於是在當月初九日,命人把文天祥押往柴市刑場(今北京市菜市口),斬首示眾。文天祥雖然死了,但他留下了《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很多愛國主義的詩篇,和他的事跡一起,永遠激勵著後人。
●狀元及第文天祥
文天祥是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最初的名字叫文雲孫,字天祥。當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在家鄉官辦的學宮裏學習,看到學宮裏供奉著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名臣的牌位——這些都是廬陵人——聽先生講解他們的事跡,死後被封贈諡號,都有一個“忠”字,小文天祥不禁衷心仰慕,對先生說:“死後不能被朝廷旌表,被鄉裏仰望,就不算是大丈夫!”
小小年紀就有如此遠大的誌向,使得先生對他刮目相看。況且文天祥不僅心高誌大,他的學習成績也很好,剛成年就在吉州的州府試中名列前茅,得到了貢士的身份——所謂貢士,就是各州府通過考核,準備向朝廷進貢輸送的人才。選中貢士後,他以本字天祥為名,另改字為履善——從此他就被稱為文天祥了。
二十歲的時候,文天祥前往南宋都城臨安,參加省試,如果省試也合格,那就可以被選任當官了。宋代乃是科舉製度的高峰期,既不象隋唐時代那樣粗具規模,係統還不完善,也不象其後的明清時代那樣複雜而僵化,宋代科舉考試門類繁多,很多內容都相對比較符合社會的需要。果然,文天祥順利地通過了省試,隨即邁向最後的殿試。
所謂殿試,其實就是省試的複試,皇帝親自監督考核,在確定沒人作弊的情況下,一般省試考中的人都不會被刷下來,隻是最終名次要由皇帝欽定。這次殿試的考場設在集英殿,文天祥的考卷,內容切中時弊,很完整地提出了自己對時政的看法以及改革方案,同時表達了自己宏偉的政治抱負。宋理宗看了他的考卷,直接就選定為第一名,考官王應麟也稱讚說:“這份卷子文辭古雅,且有鐵石一般的忠肝義膽,臣為陛下得到如此人才而深表恭賀。”
就這樣,文天祥考中進士頭名,當上了狀元,並且把表字改為宋端,表示自己要做宋朝的大忠臣。眼見得前途一片光明,如果天下太平,文天祥從中低級官員幹起,慢慢熬資格,或許等到五、六十歲真能當上宰相吧——因為當時很看重進士出身的官員,而狀元要三年才出一個,更是物以稀為貴,人人仰慕。
可惜,正當文天祥邁入仕途的時候,他的父親卻突然病逝了。按照古代禮法,父母去世,兒子必須拋下手頭所有工作回去奔喪,然後還要守孝整整三年,即便是官員,也必須辭官回去,這被稱為“丁憂”。當然,如果朝廷實在離不開你,也可以由皇帝下旨讓你帶喪留任,這稱為“奪情”,意指無奈之下暫時奪去你的悲痛之情。然而文天祥雖然是狀元出身,初入宦海,官職不會很高,朝廷也沒必要留任他,就這樣,他回到廬陵老家,一呆就是三年。
這是宋理宗寶祐年間的事情。理宗名叫趙昀,是南宋第五代皇帝,典型的亡國之君,他荒淫無道,多年不理朝政。理宗當皇帝的整個過程中,南宋連續出了三代奸相,那就是史彌遠、丁大全和賈似道。其中尤以賈似道為甚,他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理宗賈貴妃的弟弟),橫行不法,權勢熏天。當時北方的蒙古國已經滅亡了金朝,屢次南下攻打南宋,賈似道領兵出征,暗中向蒙古王爺忽必烈稱臣納貢,反過頭來卻報告理宗說打了大勝仗。就這樣,南宋越發衰弱,蒙古日益張狂。
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文天祥守孝完畢,回歸朝廷,被任命為寧海軍節度判官,相當於現在的地區副職。當年,蒙古國蒙哥汗親率大軍進入四川,同時派兄弟忽必烈攻打淮南地區,蒙古鐵蹄直下江西。宦官董宋臣嚇破了膽,勸宋理宗遷都四明(在今浙江省寧波市境內),好在戰況不利的時候逃到海上去。一時間,整個臨安城內人心惶惶,仿佛蒙古兵已經到了城外,並且隨時可能殺入城內一般。
文天祥雖然知道自己位卑言輕,依舊大膽地上書直言說:“陛下為中國之主,則當守衛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守衛百姓。”並請求處死妄言遷都的董宋臣以安定人心。可惜他一番忠義之詞卻未獲得足夠的重視,隻是因為蒙哥汗在攻打釣魚城(在今重慶合川市東)的時候受了重傷,隨即去世,忽必烈率大軍北歸去與兄弟阿裏不哥爭奪汗位,才使南宋小朝廷得以暫時度過危機,又有了苟延殘喘的機會。
文天祥悲憤之下,幹脆辭職回家不幹了。可是他在家鄉呆了不久,就想到越是時局危困,越是應該竭盡全力保家衛國,怎麼可以隨便就撩挑子呢?於是等到理宗去世,侄子趙禥繼位,是為宋度宗,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年),文天祥第三次踏上宦途,被任命為湖南提刑,相當於省公、檢、法的第一把手。
宋度宗時代,賈似道被加封為太師、平章軍國重事,朝廷大政都由他在西湖葛嶺的私宅裏裁決。此時忽必烈已經當上蒙古國大汗,屢次發兵進攻南宋重鎮襄陽,軍民們奮勇抵抗,可是賈似道拒發援軍,依舊玩謊報軍情的鬼把戲。
且說文天祥來到湖南任上,碰見了退休的老宰相江萬裏。江萬裏曾經聽說過文天祥的事跡,頗為讚賞,這次有機會碰麵,就找這個後輩做了一番長談,分析天下形勢和國家政局。最後江萬裏歎息著說:“我已經老了,看現在這種情況,肯定會出大亂子,我是顧不過來啦。我認識很多人,隻有你的誌向與能力與眾不同,將來肩負道義,拯救國家的,大概會是你吧?你可一定要努力呀!”
次年是鹹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改任為知贛州事,也就是贛州知州。就在同一年,一個人生曆程將和他有很大交集的年輕人也剛升職,成為淮東製置使李庭芝幕下的參議官,巧得很,兩人同歲,都是1236年生人——此人就是陸秀夫。
●幕府幹才陸秀夫
陸秀夫字君實,出生於楚州鹽城(今江蘇省鹽城市),三歲的時候跟隨父母遷到了鎮江。他自幼聰明好學,曾經跟隨一位姓孟的先生讀書,這位孟先生在當地名聲很響,收了一百多個孩子當弟子,可是他唯獨器重陸秀夫,曾經對別人說:“那麼多孩子,隻有秀夫與眾不同,非同凡響啊。”
後來陸秀夫考中了進士,一說是和文天祥同年同榜,也就是寶祐三年(1255年),一說比文天祥晚兩屆,是在景定元年(1260年)。不過他並非狀元,或許名次也不算高,朝廷並沒有立刻授官,於是淮南製置使李庭芝就禮聘陸秀夫到自己的幕府裏去任職。
李庭芝是南宋末期的名將,因為他曾經和賈似道一起出仕於大將孟珙,所以賈似道還算照顧他,任命他鎮守淮南。大將在外,所建的衙門稱為幕府,是可以自己任命輔佐官的,加上李庭芝最喜歡網羅人才,於是淮南幕府中聚集了無數賢能之士,被當時人稱為“小朝廷”。陸秀夫進了這個“小朝廷”,可謂是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