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韓侂胄
籍貫:安陽
所任官職:太師、平章軍國事
非正常死亡方式:被亂刀分屍
●被殺玉津園
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五月,宋寧宗下詔伐金,史稱“開禧北伐”。宋軍主要經淮北和四川兩路進攻金朝,但由於準備不充分,指揮也不得當,從淮北挺進中原的各路兵馬很快就在宿州(即今安徽省宿州市)城下遭逢慘敗。當年十月,金兵反守為攻,分九道大舉南下伐宋,前鋒直指長江北岸。次年(1207年)正月,蜀中大將吳曦叛宋自立,號稱楚王。可以說,經過半年多的激戰,這次魯莽的北伐行動基本上算是失敗了。
北伐失敗,南宋朝野上下的和議之聲甚囂塵上,太師韓侂胄無奈之下,想要派方信孺前往金軍中請和,方信孺問他:“是我們先挑起戰爭的,如果金人向我問起開戰首謀的事情,我該怎麼回答呢?”韓侂胄大驚失色,因為力主北伐,引發戰端的不是別人,正是侂胄自己。
方信孺四月離開都城臨安,前往金軍中議和,當年八月就趕了回來。韓侂胄問他金人提出的條件,方信孺回答說:“金人提了五項條款,一是割讓淮南地區,二是增加歲幣,三是交還降宋的官僚百姓,四是交付犒軍銀子,五是……”韓侂胄越聽臉色越是難看,可是既然想要議和,總該把對方開列出來的條件聽全,然而方信孺剩下最後一條,隻是口稱“不敢說”,堅決不肯透露。
韓侂胄反複催問,方信孺沒有辦法,隻好回答說:“第五條是……是……他們想要太師您的首級。”韓侂胄聞言,怒發如狂,立刻貶了方信孺的官,把他趕出了臨安城。
可是金人開列的五項條件,方信孺並非僅僅告訴了韓侂胄一人,這個消息很快就傳了開來。於是朝中一心議和的投降派們就活動了起來,正好皇後楊氏因為韓佗胄當年不讚成冊立自己為後,一直怨恨著侂胄,於是就指使皇子、榮王趙曮上奏宋寧宗,說:“如果韓侂胄再啟戰端,將不利於社稷。”
寧宗看了這段話,也感覺有點害怕了。楊皇後趁機問她的哥哥楊次山:“群臣中誰有膽量,又痛恨韓侂胄的擅權,可以幫忙鏟除他?”楊次山向妹妹推薦了起居郎史彌遠。就這樣,寧宗想要除掉韓侂胄的“禦筆”,就落到了史彌遠手中。
史彌遠把禦筆悄悄拿給參知政事錢象祖、李壁等人看,隻見上麵寫著:“韓侂胄長久執政,輕啟戰端,使南北兩朝全都生靈塗炭,罷免他平章軍國事的職務,外放為宮觀使。陳自強阿諛奉承,毫無作為,不體恤民生,罷免他右丞相的職務。命令殿前司公事夏震率三百禁軍,即日護送他們離開京城。”錢象祖還想遵照規矩按部就班地解決此事,李壁卻說:“不可,這種事情一旦拖延,肯定會出亂子。咱們得快!”
第二天一早,韓侂胄乘車上朝,才走到一半,突然聽到一聲斥喝,隨即夏震就領著三百名禁軍把車子團團圍住了。韓侂胄問他為何攔路,夏震回答說:“有旨,罷免太師平章軍國事的職務,給宮觀使,馬上離開京城。”侂胄問:“什麼旨?我怎麼不知道?”夏震回答說:“有禦筆。”
宋朝宰相的權力有所下降,權限受到很大製約,皇帝經常通過禦筆的形式,不經大臣公議就決定軍國大事,尤其是高級官員的任免,通常都是由禦筆來裁定的。此外,宋朝崇尚道教,在各地修造了很多道觀,皇帝經常給大臣加上某某宮觀使的名號,讓他負責主持祭祀。一開始,宮觀使是一種表示尊榮的頭銜,宋高宗時代卻經常把重臣從宰相的位置上扒拉下來,給個外地宮觀使的空頭銜趕走了事,這已經成了慣例。
韓侂胄聽說禦筆要把他趕走,大驚失色,可是車輛已經被士兵們包圍住了,想逃也沒路可逃。結果夏震等人就趕著馬車,來到了臨安城南的玉津園——這裏本是供皇帝開宴會所用的禦花園,根本就不是出城的道路。韓侂胄心說不妙,他知道自己樹敵太多,看起來夏震受了別人的指使,並不僅僅要按禦筆所說的把自己趕出京城去,而是要謀害自己的性命。
韓侂胄所料不差,禁軍們在夏震的指揮下,一擁而上把韓侂胄扯下車來,隨即就亂刀砍下,把他剁成了肉泥。按照寧宗的禦筆,並沒有要殺韓侂胄的意思,那麼,究竟是誰指使夏震殺了他的呢?史無確載,但很可能是被稱為誅韓首謀的史彌遠。
韓侂胄既已被殺,寧宗也沒有辦法,於是就在史彌遠等投降派臣僚的建議下,他砍下韓侂胄的首級,派人送往金軍營中。第二年(1208年)三月,和議達成,就是所謂的“嘉定和議”。金人倒也不為己甚,答應宋人以開戰罪魁的首級換取淮南土地——事實上,當時金軍也已經非常疲憊,根本無力長久占據淮南,而且就算占據了,他們也沒精力去治理它。
《宋史》中把韓侂胄列在《奸臣傳》中,和丁大全、賈似道並列。不過後世又有很多人為韓侂胄翻案,說他是抗金英雄,隻因為得罪了後來占思想界統治地位的道學,才被一棍子打倒,遺臭萬年的。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紹熙政變
韓侂胄,字節夫,乃是北宋名臣韓琦的曾孫。他的父親韓誠娶了宋高宗吳皇後的妹妹,和高宗算是連襟,官至寶寧軍承宣使。因為這層關係,韓侂胄不但是勳臣之後,並且還是皇親國戚,按規定不用參加科舉考試就有官當。他最早當的官為閣門祗候,乃是負責皇帝乘輿、接引朝見等雜事的小官吏。到了宋孝宗淳熙末年,升任本部門的長官——知閣門事。
宋朝的官名大多延續唐和五代,然而這些官職逐漸變成了爵位一般隻代表身份和俸祿高低的虛頭銜,真正管事的是“差遣”,名義上就是皇帝臨時派你去辦哪方麵的事情。差遣多加“知某某某事”的名頭,比如州、府的太守,以及縣長、縣令等等都隻是虛官,要“知某州事”、“知某府事”、“知某縣事”才是實際職務,後來知州、知府、知縣也就逐漸變成正式官名了。從“知閣門事”這個名稱來看,乃是差遣,是有實權的,並且因為就在皇帝身邊辦差,所以職位雖然不高,位置還挺重要。
到了宋光宗紹熙五年(1196年),朝中突然發生了一件大事。原來光宗在位的時候,前一任皇帝宋孝宗隻是退位,還沒有死。孝宗和光宗的皇後李氏關係很不好,他幾次想廢了李氏,光宗對此大感不快,父子間的關係惡化到了極點。加上光宗自己身體也不大好,並且據說精神還多少有點問題,他就借故多年不去拜見孝宗。到了這一年的六月,孝宗終於去世了,然而光宗依舊鬧脾氣,不肯主持孝宗的葬禮。
左丞相留正和群臣一商議,皇帝不願意主持葬禮,不如請他速立太子,讓太子為爺爺辦喪事吧,於是上奏請立嘉王趙擴為皇太子。光宗對群臣的奏議態度茫然,歇了好幾天,才隨便批了兩個字“甚好”。隔了幾天,又批複說:“我在皇帝位置上呆得太久了,很想退位去享享清福。”
留正看到這話,嚇得肝肝俱裂——我隻是請求立太子呀,沒說請皇帝退位呀,他以為我在逼宮嗎?於是幹脆告老還鄉。留正一走,朝中權位最高的大臣就變成了知樞密院事趙汝愚,他還在思考對策,工部尚書趙彥逾建議說:“既然皇帝禦筆批了那句話,不如就扶太子登基好了。”趙汝愚猶豫了很久,終於點頭首肯,但他還需要一個大義名分,於是就打算去向太皇太後(高宗的吳皇後)請懿旨。
找誰去遊說太皇太後呢?趙汝愚認為最合適的人選就是韓侂胄——前麵說了,韓侂胄的父親和高宗是連襟,太皇太後是韓侂胄的姨母。趙汝愚把這事和韓侂胄一說,韓侂胄欣然應允。但他平常並見不到太皇太後,隻好轉而拜托內官張宗伊引見。然而太皇太後並不想管這件事,所以韓侂胄一連多日都未能見到老太太的麵。
韓侂胄在宮門外徘徊,心急如焚,卻巧迎麵撞見了另一名內官——重華宮提舉關禮。關禮問韓侂胄有什麼要事嗎?韓侂胄一開始不肯說,架不住關禮反複催問,又指天發誓絕不泄漏,韓侂胄這才把事情的原委和盤托出。關禮立刻自告奮勇去幫他稟告。
關禮見了太皇太後,流著眼淚說:“天下危險了。”太皇太後問他怎麼回事,關禮說:“因為立太子的事情,留丞相已經告老還鄉了,眼看著趙知院也要撂挑子,朝廷重臣因為對皇帝失望而紛紛離開,天下又怎能不危險呢?”太皇太後被他一番話給說動了,於是答應第二天就在孝宗靈柩前垂簾聽政,宣布光宗退位,讓嘉王趙擴繼位。
既然有了皇帝的禦筆(可能隻是賭氣),又了有太皇太後點頭,趙汝愚就名正言順地率領群臣扶趙擴登基並主持孝宗的葬禮——趙擴就是宋寧宗。
●趙韓之爭
宋寧宗才剛一上台,朝臣內部就起了紛爭,原因是趙汝愚曾經許諾說,一旦換皇帝事情成功,就給韓侂胄節度使的職位,給趙彥逾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職位,可是過後卻食言而肥,隻顧著提拔自己的黨羽。趙汝愚還假惺惺地對韓侂胄說:“我是宗室,你是外戚,穩定皇家本是份內之事,怎能自己表功呢?隻有那些爪牙之臣,才應當封賞。”
韓侂胄本以為擁立寧宗,自己功勞很大,應當得到重賞,可是趙汝愚隻給他官升一級。最不平的是趙彥逾,他也隻升了一級,並且知成都府事,被趕出京城,趕到西南去了。離京以前,趙彥逾在寧宗麵前指責趙汝愚結黨營私,寧宗從此就對趙汝愚起了疑心。
趙汝愚很快就升任右丞相,在左丞相空缺的情況下單獨主持朝政。他所提拔的親信大多是道學家或者道學弟子,其中也包括大道學家朱熹,為此韓侂胄等人把整個道學派都恨入骨髓。朱熹是當年八月就任煥章閣待製和侍講的,負責教導皇帝,給皇帝講解儒家經典。寧宗實在懶得聽那些東西,韓侂胄投寧宗所好,就故意讓戲子裝扮成大儒的樣子演滑稽戲,給皇帝取樂。朱熹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憤而辭職。
韓侂胄當時擔任宜州觀察使,兼樞密都承旨,前一個頭銜是虛的,後一個是實的,負責樞密院和皇帝之間的聯絡溝通工作,加上他本是寧宗韓皇後的叔父,所以很得寧宗的信任。道學派看不得外戚掌權,紛紛上書彈劾韓侂胄,朱熹也對寧宗表示說:“韓侂胄是小人,不可過於親近,就算他有擁立大功,用金錢酬勞也就是了。”所以韓侂胄才故意侮辱道學家,想讓朱熹難堪。
可沒想到朱熹老頭子脾氣很倔,幹脆甩袖撩挑子。這一來捅了馬蜂窩,道學派群臣紛紛上書,要寧宗慰留朱熹,貶斥韓侂胄。寧宗被迫把韓侂胄明升實降,給了幾個空頭銜,但他堅持不肯再見朱熹,禦筆給個宮觀使的虛銜,允許朱熹告老回家。
韓侂胄從此更是和趙汝愚及其黨羽誓不兩立,而寧宗也越來越討厭那個同姓老宰相。原因是寧宗聽到傳說,說“紹熙政變”的時候,趙汝愚一開始並沒有明確擁護自己,反而說:“立趙家一塊肉就行了。”這一塊肉可以是寧宗趙擴,也可以是別的皇子皇孫。
就利用寧宗逐漸疏遠趙汝愚的態勢,很多不滿趙汝愚執政的官僚紛紛聚攏在韓侂胄身邊,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集團。在此集團中有一個叫劉弼的,學識很高,人也自負,他曾經和韓侂胄一起當知閣門事,可是關於擁立寧宗的事情,趙汝愚卻隻和韓侂胄商量,使得劉弼喪失了大好的立功機會。於是劉弼就煽風點火,對韓侂胄說:“趙丞相想要獨享擁立大功,你豈止得不到節度使的封賞,將來恐怕還會被他趕出朝廷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