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賢大奸(1 / 3)

姓名:楊炎

籍貫:天興

所任官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非正常死亡方式:被絞死

●宰相之間的傾軋

“安史之亂”使李唐王朝從鼎盛的高峰上迅速滑落下來,這場動亂前後延續了整整七年的時間,到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因為史朝義兵敗自殺,才算最後終結。然而這並不是說天下從此就太平了,當初為了盡快剿滅叛軍,唐朝招降了田承嗣、張忠誌、李懷先等叛將,都封他們做節度使,掌握地方上的軍政大權,這三家被稱為“河北三鎮”,逐漸割據自雄,不理會朝廷的政令。後來其他節度使也紛紛起而效尤,唐朝中央實際可以控製的區域,比起玄宗開元年間,連一半都還不到——中晚唐就一直維持著這種藩鎮割據的局麵。

且說藩鎮中有一人,是為淄青節度使李正已,管轄範圍在今天山東省中部、淄博市一代。李正已和唐德宗朝前期當權的宰相劉晏關係很好,然而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年初,他突然聽說劉晏被罷免了宰相職務,貶官為忠州刺史。李正已大感驚訝,派人仔細打探,到了七月份,派出去的人回來稟報說:“劉晏已經被皇帝派宦官賜死了。”

李正已怒不可遏,上書給唐德宗,問他:“賜死劉晏,是什麼罪名?”唐德宗回複他說:“劉晏因為所言不實而被貶官,但他心懷怨恨,寫信給盧龍節度使朱泚,圖謀作亂,所以是死罪。”李正已去問朱泚,朱泚卻說根本就不知道這類事情,於是李正已不依不饒,繼續上書責問皇帝——當時藩鎮的跋扈,由此也可見一斑。

當時朝中掌權的宰相乃是楊炎,大家都知道楊炎和劉晏素來不合,因此都懷疑劉晏之死,有楊炎在背後耍了什麼花樣。楊炎害怕那些節度使們全都因此痛恨自己,留下無窮後患,於是派人前往各藩鎮去解釋這件事情:“殺劉晏是皇帝本人的意思,和楊大人可沒關係呀。”

這件事情本是秘密進行的,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唐德宗還是很快就聽到了風聲。德宗派宦官前往淄青,去詢問李正已:“楊炎有沒有派人來如此說……”李正已沒必要為楊炎隱瞞,立刻承認:“確實如此。”宦官回去一彙報,德宗把楊炎恨得牙癢癢的。

德宗原本最寵信楊炎,因為此事,對楊炎的態度就逐漸冷淡了下來。唐代中央最高機構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不過逐漸產生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三省長官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類的頭銜才能算是宰相,而別的官員加上這種頭銜,也可以算是宰相。這是因為中書、門下兩省的長官原本都是三品,不過到了代宗朝,把這兩個官職提升為二品,類似名字就不能用了。代宗朝開始,為了籠絡藩鎮,往往把三省長官的虛頭銜賜給那些節度使,三省實際管事的都是副職,這些副職加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就是宰相。楊炎正是以門下省的副職侍中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成為宰相的。

因為楊炎辦事能力很強,唐德宗一時還離不了他,所以雖然心懷怨恨,卻沒有立刻罷免他的宰相職務。不過考慮到別的幾位宰相都不如楊炎,更製約不了楊炎,德宗覺得比較危險,就提拔禦史中丞盧杞為門下侍郎,加平章事,把楊炎改任為中書侍郎,仍為平章事,讓兩人互相較勁兒。

楊、盧兩人都是辦事型官員,可是楊炎長得很漂亮,史書上說他“美須眉”,文學修養也很高,盧杞則相貌醜陋,據說半邊臉都是藍色的(估計是一大塊胎記),而且詩詞歌賦樣樣稀鬆,因此楊炎很看不起他。兩個宰相在一塊辦事,整天鬧別扭,根本就說不到一起去。

不過楊、盧二人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很記仇,盧杞更加厲害一些。就因為楊炎看不起自己,經常假稱生病不來政事堂一起吃工作餐,盧杞懷恨在心,想要找機會收拾楊炎。正好德宗也不大喜歡楊炎了,所以盧杞的誣告一奏就準。

楊炎自己也不爭氣,他的兒子楊弘業收受賄賂,橫行不法,給盧杞找到了突破口。於是盧杞就提拔和楊炎有仇的嚴郢擔任禦史大夫,調查這個案子。嚴郢為了幫忙盧杞扳倒楊炎,辛勤工作,不遺餘力,不僅證實了楊弘業的罪名,還連帶查出他老子楊炎很多作奸犯科的事情。

且說楊炎在東都洛陽有一所私宅,他曾經為了攢錢修建家廟,委托當地的地方官——河南尹趙惠伯——幫忙賣房子。趙惠伯一看這地方風水不錯,幹脆買來當了官衙。嚴郢調查此事,認為趙惠伯把價錢抬太高了,分明是為了奉承楊炎而拿公家的錢來打水漂,有賄賂之嫌——當然,楊炎也有收賄之罪。

盧杞抓住這件小事大做文章,他先是讓大理正田晉來審理此案,田晉裁定這種行為應該免官罷職。盧杞認為判得輕了,很不滿意,就把田晉貶出京城去做衡州司馬,然後又派別的官員去重新議罪。最後給出的審理意見是:“楊炎身為宰相,卻利用賣私宅的機會占國家便宜,等同於監守自盜,應該判處絞刑。”

此外,又有流言蜚語說,曲江南麵有一塊好土地,玄宗開元年間,蕭嵩曾經想在這裏建立家廟,因為天子喜歡去那裏遊玩而作罷了,最終這塊地被楊炎得到,建了家廟。據說楊炎所以買下這塊地,是因為這裏有王者之氣。這件事情雖然毫無證據,卻觸犯了封建皇帝最大的忌諱,德宗聞言大怒,立刻罷免了楊炎的宰相職務,把他貶為崖州司馬。

崖州在今天的海南島,把一個宰相趕到如此偏遠的地方去做個小官,和流放也沒什麼差別。然而楊炎還沒走到崖州,距離還差一百多裏,朝廷突然又派人千裏傳來詔旨,就在當地殺死了楊炎。這是建中二年(781年)十月份的事情,距離前宰相劉晏被殺,僅僅一年零三個月。其實劉晏真是被楊炎陷害而死的,真所謂“天道有還,報應不爽”。

●因孝而當上大官

楊炎,字公南,是鳳翔府天興縣(今陝西省寶雞市)人。楊家世代宦門,不過職位都不算高,楊炎的曾祖父在唐高祖時代做過縣令,父親在唐玄宗時代做過諫議大夫,等到唐肅宗繼位後,加拜散騎常侍。

楊炎本人風神俊朗,算得上是個美男子,難得的是文學修養也很高,寫得一手錦繡文章,因此被河西節度使呂崇賁聘請為書記官,很得寵信。某次,一位叫李太簡的縣令喝醉了酒羞辱楊炎,結果被楊炎一聲大喝,手下擁將上去亂棍打下,差點就把李縣令給打死了,呂崇賁因為寵信楊炎,竟然不加處罰。

從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楊炎雖然外表很漂亮,器量卻很狹隘,很記仇,這也就埋下了他最終被盧杞陷害而死的伏筆。

且說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功勳最高的有兩位大將,一是郭子儀,一是李光弼。李廣弼聽說楊炎此人寫得一手好文章,就派人來聘請他當判官——在節度使麾下,判官的本職工作是掌管機要文書,但是權力很大,幾乎等同於節度使的副手了——然而楊炎卻不肯去。皇帝也下詔,想要任命楊炎當起居舍人,也被他推辭了。

估計因為這段時間楊炎的父親身體不好,所以他回到家鄉,想要侍奉父親安度晚年,不肯出外去做官。後來父親去世了,楊炎就在父親的墳墓旁蓋了一間小小的草廬,自己住在草廬裏長年守喪,每天哀哭,聲音傳得很遠。古人崇尚孝道,楊炎這種行為受到了當時人們的一致好評,加上他的父親、祖父,連續三代都很孝順,朝廷就下詔表彰。

守孝結束後,楊炎終於出仕為官,當上了吏部司勳員外郎。唐朝中央政府主要的辦事機構是六部,各部下麵分好幾個司,員外郎就相當於副司長,才不過五、六品的小官而已。不久以後,楊炎又升任中書舍人,這是一個中書省的中級文官,主要工作就是起草和宣讀詔令,接受和整理群臣所上奏的文書,以及隨時準備接受皇帝的谘詢。別看隻是一個中級官員,因為直接接觸詔令,位置非常重要,南北朝的時代,這個職位經常等同於宰相的副職。可以說,楊炎從這個時候起,就已經進入朝廷中樞,成為政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了。

唐朝還有一個官職,名叫“知製誥”,也主要負責詔令的起草,一般都由中書舍人充任,也有讓別的官兼任此職的。楊炎就掛了知製誥的頭銜,也就是說在中書舍人的各項工作中,他主要負責寫詔令。同時擔任此職的還有常袞,兩人分工合作,碰上罷免官員、更改法令之類的詔書,都由常袞來寫,碰上選任官員、頒布赦令之類的好事,則由楊炎來起草詔書。當時兩人並稱“常楊”,從玄宗開元以後,一直到代宗朝,朝廷詔令寫得最好的就是這兩個人。

且說代宗朝權力最大的宰相名叫元載,此人從肅宗朝中後期掛“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為相以來,一直掌控著朝政。代宗繼位以後,大宦官魚朝恩幹預政事,違法亂紀,連代宗也拿他沒轍,後來多虧了元載出主意,在大曆五年(770年)幫助代宗殺死了魚朝恩,從此元載權威更盛。

唐朝初期的宰相數量很多,並且大多是各省長官兼職,為了方便處理國家政務,就在門下省設了一個“政事堂”,以備宰相開會之用。當時的政事堂還不是正式的宰相機構,因為宰相們往往上午在這裏開會,下午還各回各的衙門辦公。玄宗開元年間以後,宰相的數量略有減少,所以相對的工作繁忙,他們就往往把各省具體事務交給副手處理,自己整天呆在政事堂統籌大計。就這樣,政事堂逐漸變成了正式的宰相辦公處所。

在政事堂議政的宰相當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稱為“執政秉筆”,因為開會商議的結果最後都要由此人記錄統合,所以權力越來越大——李林甫、楊國忠就是因為擔任秉筆宰相才權傾中外的。為了防止相權坐大,唐肅宗登基以後就命令宰相們分別擔任秉筆,十天一換,德宗朝幹脆改為一天一換。但是雖然製度擺在那裏,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總有一兩個宰相權力最大,高過同僚——元載在代宗朝就屬於這一類,可以直接稱他為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