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長孫無忌
籍貫:洛陽
所任官職: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非正常死亡方式:被逼自縊
●舅舅被誣告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四月,中書令許敬宗上奏,說太尉長孫無忌私結黨羽,圖謀不軌。高宗得奏後大為驚恐,斥責說:“這一定是小人故意陷害,我不相信無忌會做這種事情。”許敬宗呈上相關證據,說:“長孫無忌反跡已露,證據確鑿,陛下不忍加罪於他,恐怕不是江山社稷之福。”
在許敬宗精心編造的所謂“證據”麵前,高宗也不得不相信了,他流著眼淚歎息道:“我家不幸,前有高陽公主謀反,現在又是長孫無忌,朕實在是愧對天下呀!”
高陽公主乃是唐太宗的女兒,唐高宗的姐妹,嫁給開國功臣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為妻。永徽四年(653年),高陽公主夫婦和柴令武、薛萬徹等功臣子弟同謀,想要推翻高宗,擁立其叔荊王李元景。結果陰謀敗露,房遺愛等人被殺,高陽公主、李元景等皇族則被賜自盡。
至於長孫無忌,他本是唐高宗的親舅舅,也正是處置高陽公主一案的主審官,無忌順便還把和自己關係不好的吳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也扯進這件謀逆大案中來,最終李恪同樣被逼自盡,李道宗則被流放嶺南。現在輪到別人誣告長孫無忌了,真是報應不爽。
高宗對這個舅舅兼權臣似乎還有點香火情,不願意嚴厲地處罰他。然而許敬宗受了皇後武氏的指示,一心要致長孫無忌於死地,他勸高宗說:“房遺愛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子,和自己老婆密謀造反,怎麼可能成功呢?而長孫無忌一世奸雄,天下人無不畏懼,他一旦動起手來,誰又可以抵擋?陛下您忘記了隋朝的殷鑒嗎?宇文化及身為宰相,手握兵權,他弟弟娶了公主,也算是皇家至親,隋煬帝因此信而不疑,可是結果呢?最終還不是他把隋煬帝給殺死的?比之長孫無忌,情況多麼相似,陛下您還是快下決心吧!”
唐高宗還有點猶豫,要許敬宗再去詳細調查。第二天許敬宗又來上奏,高宗也再次哭了起來,說:“就算舅舅真的想謀反,我也不忍心殺他呀,否則後世人將怎樣評論我呢?”許敬宗說:“漢文帝的舅舅薄昭立有大功,但是後來殺了人,文帝不忍動手殺他,就讓朝臣們穿著喪服去他家痛哭,逼薄昭自殺,後世都認為文帝不以親情害國法,做得很對。現在長孫無忌忘記了先帝的恩德,圖謀造反,比薄昭可邪惡多了,按照法律應該誅滅他的五族,陛下當斷不斷,恐怕反受其害呀。此人曾跟隨先帝平定天下,大家都讚揚他的智謀,這分明是王莽、司馬懿之流,您不及時動手,肯定會鬧出大亂子來的!”
話說到這份上了,高宗也不好再多回護長孫無忌,終究舅舅再親,沒有自己屁股底下的皇帝寶座來得親。然而奇怪的是,高宗並沒有找長孫無忌來質問,甚至也沒有讓他和許敬宗等人當麵對質,直接就下詔削除長孫無忌的官爵和封邑,隻保留一品大員的俸祿,送他去黔州(在今貴州省安順市一帶)養老,無忌的親戚們也都判了流放之罪。
這是四月間的事,到了七月份,高宗突然又命令司空李勣、侍中辛茂將等人和許敬宗一起重新審理此案。於是許敬宗幹脆一不做,二不休,派大理正袁公瑜、禦史宋之順等人前往黔州去審問長孫無忌,暗中指使袁公瑜:“把那老家夥幹掉算了。”
不知道袁公瑜用了一些什麼手段,總之最終長孫無忌被逼著上吊自殺了,這個唐太宗李世民奪取帝位的第一功臣、掌權整整十年的大唐宰相,就此一命嗚呼。傳統認為,唐高宗懦弱昏聵,被皇後武氏玩弄於股掌之上,因為長孫無忌曾經反對立武氏為皇後,所以武氏才指使許敬宗等奸臣陷害無忌。
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嗎?
●玄武門之變
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據說他的先祖本是北魏的皇族——鮮卑拓跋氏,後來才改姓長孫,算是世代的軍事貴族。無忌幼年時代,父親就去世了,他帶著妹妹去投靠舅父高儉,從此就在高儉家中學武修文,逐漸成長起來。高儉字士廉,乃是隋朝著名的文士,長孫兄妹在他的教導下,都培養了很高的文化修養。
高儉和隋朝的外戚李淵非常要好,於是就把外甥女兒、長孫無忌的妹妹嫁給了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因為這層關係,長孫無忌後來跟隨妹夫李世民起兵,平定天下,成為李唐王朝的開國功臣。李世民就是唐朝第二世皇帝唐太宗,他是一代明君,也是篡改曆史的大騙子。
中國古代由官方設置記史機構,後代編寫通史,最主要的資料來源就是這些官方記錄的曆史,比如各個皇帝的《起居注》和《實錄》。中國的官史體係嚴謹,史官雖偶有為尊者諱的情況出現,大致還算秉筆直書,這也就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史》大多可信度非常高的原因之一。可是史官想要準確地記錄曆史,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堅決不能讓權貴插手,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高級官僚甚至皇帝都是不能查閱史官究竟寫了一些什麼內容的。
打破這一慣例的就是唐太宗。太宗不但經常調閱自己的《起居注》,甚至於貞觀三年(629年)十二月下令,把史館移入禁中,設於門下內省的北麵,由宰相監修。在他的頻繁插手之下,當時史料對他有利的部分往往得以保留下來,說他壞話的則湮滅不聞,從而人為地塑造出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聖君的形象來。
唐太宗對於國史的篡改,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把老爹李淵在晉陽起兵,平定天下的首功記在自己頭上,仿佛沒有當年才十六歲的李世民暗中使勁兒,李淵那白癡根本就沒有起兵的膽量;二是把他殺兄篡位的行為合情合法化,一口咬定是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先想要謀害自己,他才被逼還擊的。
根據史書記載,長孫無忌在李世民征服天下的時代,一直擔任參謀和書記之職,沒有立過什麼特別的功勳,他的嶄露頭角,正是在李世民殺兄篡位的過程中。雖然晉陽起兵,未必主要都是李世民的功勞,但在其後的統一戰爭中,李世民東征西戰,確實積累了相當大的功勳和人望,實力逐漸壓過其兄、皇太子李建成。李淵製約不住,甚至一度想把東都洛陽封給李世民,搞雙頭政治,雖然被大臣勸止了,但也說明兄弟之間刀兵相見,乃是遲早的事情。
對於李建成來說,他本就是皇太子,李淵一死,自然輪到他登基,所以他所要做的事隻是壓製李世民,不讓這個弟弟的勢力繼續膨脹而已。因此史書上所記載說李建成在宴會上想要毒死李世民的事情,手段過於拙劣,很可能隻是世民派的藉口。
而對於李世民來說,隻要不把哥哥扳倒,他就永遠不可能坐上皇位。可是李建成並無失德的地方,很難讓李淵廢黜長子建成而立次子世民,那麼就隻有政變一途了。在鼓動李世民下定決心,起而一搏方麵,長孫無忌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據說就在李建成陰謀毒死李世民這一未必真實的事件發生以後,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禍患已經露出萌芽,很快就會開花結果了。成大業者不躲避小過,就象周公為了天下安定,貶斥他的兄弟管叔、蔡叔一般。”於是兩人一起去勸說李世民,要他先下手為強,幹掉太子。李世民還在猶豫,長孫無忌就說:
“您以為大舜是何等人?他是仁孝的人嗎?傳說他的父母想要謀害他,騙他去掘井,卻從上麵把井口給封閉了,他從側麵穿鑿出來,才得活命;後來又騙他去修房子,從下麵點起火來,他手持鬥笠跳下來,才得活命。難道遵從父母之意,死在井裏,就是孝嗎?在房上不跳下來,就是仁嗎?所謂對於父母的責打,小杖受,大杖走避,才是真正的孝子啊。”他的意思是說,李世民隻有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才能保全大唐江山,在這個大前提下,殺兄弟、逼父親,都不算什麼大過錯。
其實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雖然未必真的想要害死李世民,但為了削減世民派的勢力,卻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活動著。李建成先是用重金收買李世民的親信如尉遲敬德等人,失敗後又在李淵麵前進讒言,讓他趕走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房玄齡和杜如晦。但他們偏偏忽視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悄悄找回房、杜二人,暗中謀劃,想要逼李世民發動政變。
李世民如果上台,他們就是擁戴功臣,如果被害死,他們也保不住性命。就算李建成當皇帝後留下李世民一條小命,長孫無忌等人也一輩子都休想出頭了,他們心情之急切,其實不在李世民之下。
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儉、侯君集、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說李世民發動政變,終於把李世民給說通了,於是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爆發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悍然殺死哥哥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然後派尉遲敬德逼宮,讓李淵冊封他做太子。當年八月,李淵禪位給太子世民,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在臨終前還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多是無忌之力。”因為策劃政變有功,長孫無忌一躍而成為太宗朝的第一功臣。
●功臣元勳
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以後,長孫無忌就當上了太子左庶子,也就是皇太子的輔佐官。等到太宗登基,立刻升任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不久又提升他為吏部尚書,封齊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唐朝繼承隋製,實行三省六部製,三省就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除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仆射品級較高外,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門下省的長官門下侍中都不過正三品而已。然而三省長官並為宰相,一齊在政事堂商議國家大政。唐太宗數次想提拔長孫無忌當宰相,卻遭到皇後長孫氏的勸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