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立後之怨(2 / 3)

長孫皇後對太宗說:“我是皇後,家族已經因此受到榮寵,非常尊貴了,所以不願意兄弟再當宰相,主持國家政務。”她提醒太宗汲取漢朝呂、霍等外戚家族擅權的教訓。其實長孫皇後未必是不信任自己的兄長,隻怕就此形成慣例,影響以後唐朝曆代皇帝的統治,更怕除長孫無忌外,家族別的什麼人會因此青雲直上,最終惹來禍患。

長孫無忌很明白妹妹的心思,他也多次上書,表示自己才能不足,無法勝任宰相的職位。但是唐太宗不聽勸,還是任命無忌當了尚書右仆射。長孫無忌兄妹持續不斷地提出請求,太宗沒有辦法,隻好免去無忌這一宰相職務,但同時給他加上了“開府儀同三司”的頭銜。開府儀同三司是一個榮譽稱號,乃是文散官的第一等,為從一品,這也就是說,長孫無忌雖然沒有宰相之權,卻有與宰相相等的尊榮。

唐太宗非常寵信長孫無忌,並不僅僅因為他是自己的大舅子,感覺比較可靠,而是無忌確實有才,並且為自己得以繼承皇位立下過汗馬功勞。到了貞觀七年(633年),太宗升任長孫無忌為司空,無忌推辭不受,太宗為此特意寫了一篇《威鳳賦》送給他,以追思創業之艱難和長孫無忌的擁戴之功。

長孫無忌權勢太盛,就有人上書太宗,要他不能過於寵愛外戚。太宗對此表態說:“我的兒子還小,無忌曾經立有大功,我對他就象對自己的兒子一般。從來疏不間親,新不間舊,我不會因為看重新人就壓製無忌這些舊人的。”高儉也表示:“長孫無忌以外戚而位列三公,恐怕天子會被人議論說隻懂得寵信後族。”太宗回答說:“我任命官員都是看的才能,才能不足,象襄邑王李神符那樣親近,我也不會重用,如果真的有才,象魏征那種仇人,我也不會舍棄。如果隻因為無忌是皇後的兄長,那我多賞賜他財物仆傭不就行了嗎,幹嘛要重用他?他文武兩道都有所專長,我所以才想讓他當宰相,你們認為這樣做不對嗎?”

長孫無忌確實並不僅僅會搞政變陰謀,而是真有治國之才,為此太宗屢屢升他的官。貞觀十六年(642年),拜無忌為司徒,次年(643年),太宗將二十四位有特殊功勳的大臣的畫像掛在淩煙閣中,以表彰他們的功勞,長孫無忌排在第一位。太宗去世的時候,向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兩人托孤輔政,隨即高宗李治即位,封無忌為太尉,檢校中書令,並知門下、尚書二省。檢校是指散官,雖非正額,卻行正額之事,也就是說長孫無忌同時負責三省的事務,雖非第一長官,也是名正言順的宰相了。後來無忌堅決推掉了尚書省的工作,專心於中書、門下二省。

長孫無忌最後的官職是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尉和司徒、司空並為三公,乃是超品大員,不過並無統屬,隻是表示榮耀的空頭銜,同中書門下三品則是正職的宰相。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後來很多官員往往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也進入政事堂參與議事。中唐以後,三省長官如果不加類似頭銜,反而進不了政事堂,不算是宰相了。

●擁立高宗

長孫無忌在太宗朝就極其榮寵,但他並沒有擔任過宰相,除了在吏部尚書等官位上負責具體事務外,唯一的貢獻就是和房玄齡等人共同修訂《唐律》。當然,唐太宗逢有國家大事,總會征詢這個大舅子的意見,無忌也總是竭盡心力為妹夫出主意。

縱觀唐太宗的政策,並不是一個徹底聖明的君主,他經常犯很多看似非常低級可笑的錯誤。比如太宗非常仰慕周代的分封製度,竟然想開曆史的倒車,在貞觀十一年(637年),不顧大臣們的反對,下詔封以荊州都督、荊王李元景為首的二十一名親王擔任世襲刺史,名雖刺史而能世襲,其實和古代的諸侯王沒有區別。他同時還封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十四名功臣也為世襲刺史——那就是異姓諸侯王了。

唐太宗非常注重聽取臣子們的諫言,所有政令都要反複征求意見然後才會頒布,但也並非臣下的反對意見他都會聽,而且政令一旦下達,你再怎麼勸,他也不作理會了。這個分封令一下,群臣大嘩,一般大臣不敢再諫,隻有侍禦史馬周和太子左庶子於誌寧冒死表示反對,太宗卻根本不聽。

最終解決這個問題的,正是長孫無忌,他聯合功臣們上表“抗封”,同時還讓自己的兒媳長樂公主去向唐太宗求情。聰明的無忌換個角度,不從分封令對國家有多大危害來勸說太宗,反而說:“我們披荊斬棘服侍陛下,現在天下統一了,您怎麼竟然想把我們分封到遠處去呢?這和流放有什麼區別?”太宗想一想,這說的也有道理,於是撤回了詔命。

某些專家懷疑說,所謂唐太宗善於納諫,隻是一碗迷魂湯而已,實際上此公非常剛愎自用,但他同時非常注重自己給後世留下的名聲(否則也不會特意篡改史料了),經常擺出一副很肯聽取意見的態度,甚至故意犯點小錯等著臣下來批評,然後自己虛心接受。都說魏征善諫,太宗也總能采納他的意見,但魏征所言很少有關國家大事,都是一些小問題,而太宗到了貞觀後期,誌得意滿,竟連魏征所言的小事也往往口中接受,然而堅決不改了。

貞觀十八年(644年)四月,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臣子順從地接受君命的多,敢於犯顏直諫的少,如今我很想聽你們談論我的過失,你們可以放心直言,不要有所隱瞞。” 劉洎、馬周等中層官僚略微談了幾條,長孫無忌等高官卻拍馬屁說:“陛下毫無過失。”同年八月,太宗又問長孫無忌有關自己過失的問題,無忌說:“陛下文治武功,古今少有,我們隻要聽從您的旨意就好了,哪有什麼過失可言?”太宗當場就指出:“你這是阿諛奉承。”

長孫無忌最清楚太宗的脾性,如果太宗真能采納諫言的話,他是不會什麼都不說,光大拍馬屁,並且還是拍並不高明的馬屁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長孫無忌說不上是太宗朝優秀的輔佐者,和平時期所起的作用也很有限。不過在太宗立嗣的問題上,他倒是出了很大的力氣。

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皇後共為唐太宗生了三個兒子,即長子李承乾、第四子李泰和第七子李治。李承乾很早就被立為太子,但他在貞觀十七年(643年)密謀反叛,被廢掉了儲君之位。那麼,按照立嗣以嫡不以庶的慣例,就該在李泰和李治兩人中挑一個來接任太子寶座了。

其實李承乾之想造反,也是不得已而為止。太宗和他老爹唐高祖李淵一樣,雖然立了太子,可是又怕太子將來威脅到自己的皇帝寶座,所以同時著力培養別的兒子以與太子相抗衡。高祖著力培養的是李世民,結果造成惡果,世民反過頭來殺兄逼宮;太宗著力培養的就是李泰,他不但允許李泰招攬各方豪傑為門客,還不時在言談中表示要廢黜太子改立李泰,於是最終逼反了李承乾。

李承乾被廢以後,太宗突然發現李泰也不大牢靠。據說李泰為人聰明果敢,很象年輕時代的太宗,太宗心說我是沒給他殺兄的機會,可他將來會不會也象當年的自己一樣逼宮呢?因此太宗不肯立刻冊封李泰為太子,反而去征詢大臣們尤其是長孫無忌的意見。

長孫無忌一力保舉李治。雖然同樣都是自己的親外甥,但李泰為人驕傲,想當太子卻竟然不主動尋求舅舅的幫助,這點使無忌非常惱火。再加上李泰羽翼豐滿,身邊圍繞著一大群年輕俊傑,一旦他上台當了皇帝,肯定會提拔自己的親信,反過來壓製功勳重臣的。基於這種考慮,長孫無忌等功臣們一致反感李泰及其黨羽。

當然,這不能說完全是無忌等功臣的私心所致,在他們看來,保證朝堂上緩慢的人員變動,不讓沒有經驗的暴發戶也即所謂“幸進之臣”輕易進入中樞,乃是維持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原則。既然反對李泰,長孫無忌就大力支持小外甥、晉王李治,據說李治為人懦弱但是非常仁孝,長孫無忌認為這樣的皇帝比較好控製一些。

長孫無忌並不想當權臣,隻是按照當時的政治理想,天下已經平定,需要守成之主,而守成之主是不必具備多高才幹的,他隻要道德高尚,可為天下表率,就可靠著重臣們的輔佐治理好天下。相反,如果皇帝太有本事,很容易恃才傲物,胡作非為,在這種情況下,皇帝才能越高,對國家的危害就會越大,隋煬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可惜,長孫無忌很快就會明白,這種政治理想僅僅是理想而已,而他看人的眼光,似乎也並不那麼準確。

●立後之爭

一方麵,害怕李泰勢力逐漸成長,當上太子以後更加一發不可收拾,最終鬧出逼宮的悲劇來,另方麵支持李泰的是一群功臣子弟,而支持李治的則是長孫無忌、李勣、褚遂良等碩果僅存的功勳重臣,太宗的心思就逐漸傾向於後者了。不過他覺得李治實在太過柔弱,一度打算立第三個兒子吳王李恪。李恪與李泰一般英武不凡,很象年輕時候的太宗,而同時他是側室所生,勢力弱小,暫時不會對皇帝寶座構成什麼威脅。但是太宗征求長孫無忌的意見,卻被一句話給頂回去了,無忌說:“晉王李治心地仁厚,乃是守成的好皇帝。舉棋不定肯定會失敗的,況且立太子這種大事,您還在猶豫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