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上述兩件事,和珅從此就恨透了曹錫寶、謝振定等人,包括前麵提到過的要求徹查地方官員貪汙之事的尹壯圖,後來都受到和珅的陷害而丟了官。不過相比曆代奸臣來看,和珅的手段還不算有多狠辣,對於敢於和自己對著幹的官員,也不過趕走了事,基本上沒有因此而陷害大臣致死的。僅從這個方麵來考評和珅的“奸”,其實他比曆朝奸相都差得遠了。
不過也可能,對於並不糊塗的乾隆皇帝來說,和珅隻有得饒人處且饒人,別把事情做得太絕,乾隆才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非常了解乾隆脾性的和珅或許就是看清了這一點,才不敢把自己的對頭往死裏整吧。
至於和珅的功過應該幾幾開,這個很不好說。因為現在所存留的史料大多是當時人所記錄的,嘉慶皇帝最終宣布和珅二十條大罪,逼其自裁,那麼官員記史的時候當然不敢說和珅的好話。據說連嘉慶後來看到相關記錄,都搖頭說:“太簡略了,其實和珅此人還是挺能幹的。”
《清史稿·和珅傳》很象一篇流水帳,有關和珅的功勞幾乎不提,有關他的罪惡也多是講空話,事例卻不算多。在這種情況下,後人很難看清和珅的真實麵目,我們隻能在認定和珅是奸臣的同時,盡量不遺忘他作為能臣的另一張麵孔而已。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甚得乾隆寵信,然而嘉慶登基以後卻以雷霆手段把他免職下獄,隨即就一丈白綾結果了他的性命。和珅聰明一輩子,到最後卻糊塗了,沒能及時攀上嘉慶這棵未來的大樹,結果落個身死名毀的下場。
雍正皇帝鑒於康熙晚年二立二廢太子的前車之鑒,堅決不立太子,死後才密詔傳位——雖然誰都知道他最寵弘曆,九成九會把大位傳給他。乾隆皇帝也延續老子的慣例,長年不立太子,而且他並沒有最為喜愛的兒子,誰都摸不準將來誰會繼承帝位。和珅肯定也一直在猜,但他能夠看透乾隆其它的心思,卻偏偏看不透這一點。
一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才立顒琰為太子,並且打算次年就傳位給他。正式詔書頒下的前一天,和珅才得到確切消息,他匆忙給顒琰送去了一柄玉如意,禮輕情義重,為的是表明自己將堅決擁護新皇帝,絕無二心。
然而乾隆雖然退位,卻並不肯徹底放權,嘉慶皇帝辦什麼事情都要向太上皇請示,這就使和珅等宰相夾在中間,裏外不是人。碰到皇帝和太上皇的旨意有所相悖的,你說該聽誰的為好?聽皇帝的吧,得罪了實際掌權的太上皇,聽太上皇的吧,他總有駕崩的一天,到時候皇帝還能給你好果子吃嗎?因為一輩子跟著乾隆辦事,最能摸準乾隆的心思,而自己的辦事風格也最適合於乾隆朝,所以和珅是站在了太上皇一邊,就此被嘉慶恨得牙癢癢的。
和珅也為自己留了一個後手,那就是盡量不使嘉慶寵信的官員掌權,這樣自己將來或許還有實力製約皇帝。嘉慶最信任他的老師朱珪——那是個沒有什麼實際辦事能力卻一副道貌岸然的書呆子——想把朱珪調到京城來供職。和珅害怕朱珪回來以後會分自己的權,就頂著不辦,不僅如此,他還把嘉慶和朱珪的來往信件捅給乾隆,告狀說新皇帝想要收買人心。乾隆大怒,立刻下旨貶斥朱珪。
然而這些手段並不能阻止嘉慶皇帝的親政。乾隆還活著的時候,就有人上書彈劾和珅,嘉慶假惺惺地說:“和珅很有本事,朕還要仰仗他呢,他就算犯點小錯也是可以原諒的。”然而乾隆才一咽氣,嘉慶就以主持喪事的機會剝奪了和珅的實權——辦好父皇的葬禮最重要,別的你先不用管。隨即他就下詔,要大臣們有所上奏都必須“直達禦前”,不許先通知軍機大臣,甚至也不能抄下副本留存軍機處。這一詔命直接剝奪了宰相們的權柄,一切國家大事都由皇帝一個人說了算。
嘉慶皇帝下旨召回朱珪等親信,就在這些人的幫助下,最終扳倒了和珅。嘉慶開列和珅二十條大罪,很多都莫名其妙,甚至明顯的是欲加之罪,包括:搶在立太子前一天送來玉如意,以擁戴功臣自居;先帝身體不好的時候,和珅談笑如常,不見悲戚之色;先帝批奏章寫錯了字,和珅竟然說不如撕了重寫;把持戶部,不聽屬官的意見;保舉自己家的教書先生吳省蘭、李光雲等人做高官……諸如此類。
和珅在獄中做了一些服辯。一方麵,他對指控自己的罪狀供認不諱,另方麵卻說其中很多條款“其實都出於太上皇的旨意”。和珅這倒不是在故意推卸責任,他當宰相執政的時代,很多惡政都是乾隆暗示甚至直接授意的,如果乾隆不點頭,和珅是不敢由著自己的性子去亂搞的。
南宋奸相秦檜死了以後,很多正直的大臣都以為機會到來,紛紛上書彈劾秦檜,列舉他很多罪狀,然而被宋高宗一口給頂了回去:“那都是我叫秦檜辦的,秦檜無罪!”和珅與乾隆的關係也與此相同,如果那二十條所謂大罪開列出來的時候乾隆仍然在世,他也肯定會說與宋高宗相同的話。可惜這個時候乾隆已經死了,和珅再怎麼詳細說明自己的執政方針都是按著乾隆的既定方針在辦,嘉慶皇帝也不會答理他。
朝中重臣們一合計,和珅如此罪大惡極,就應該被淩遲處死。嘉慶皇帝才想準奏,他的妹妹和孝公主卻不答應了,跑到宮裏來痛哭求情。和孝公主就是乾隆的第十位公主,下嫁給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所以是和珅的兒媳婦,眼看公公要被千刀萬剮,兒媳婦怎麼可能不幫忙求情呢?
和孝公主本是乾隆最寵愛的女兒,據說她和嘉慶的兄妹感情也一直很好,因為她的求情,嘉慶的態度有所鬆動。正好重臣董誥、劉墉等人也上書請求降低對和珅的懲罰力度,和珅本是乾隆朝的重臣,老子在位的時候恩寵有加,兒子一上台就處其以極刑,這會使群臣和百姓怎麼看待新皇帝?朝廷的威信還怎麼可能繼續保持下去?嘉慶認為他們所言有理,於是決定將和珅賜死,原議作為和珅黨羽應當處以斬首之刑的前軍機大臣福長安也同樣罪降一等,改為斬監候。
和珅被賜死,和府被抄家,和氏就此破敗了。和珅本有個兄弟名叫和琳,也是乾隆朝的名臣,受封公爵,他因為死得早而避過了大難,但公爵的頭銜也被撤掉了。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作為和孝公主的駙馬,除了給他留下一個伯爵的空頭銜外,一切官職也盡數被剝奪。嘉慶皇帝不想因此案引發大獄,掀起太大的政治風波,所以和珅的黨羽們,比如蘇淩阿、吳省蘭、李潢、李光雲等等,也都免職了事。
因為據說從和府中抄出無數金銀財寶,所以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話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和珅為何被殺?
嘉慶為什麼要殺和珅?傳統觀念認為有三種可能性。首先,和珅貪汙腐敗,嘉慶要殺一儆百,整頓吏製。據說從和珅家中抄出無數珍寶,竟然等同於清朝十年以上的財政收入。然而對於抄家所得的具體數字,正史無載,民間野史不可盡信,況且乾隆曆年以來給過和珅很多賞賜,加上和珅自己也開店經商,所以很難說這些財寶裏有多少見不得光,有幾成是貪汙所得。和珅確實是大貪,但是否貪到民間傳言所說的那種程度,其實是很值得打個問號的。
民間俗話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諷刺嘉慶皇帝所以拿辦和珅,抄了他的家,是因為國庫裏的錢都被老爹糟蹋完了,所以被迫抄個最有錢的人家來充實國庫。當然,曆史的真相並不會那樣單純,那樣簡單。
還有一種說法,說因為和珅功高震主,所以嘉慶必欲除之而後快。《清史稿》中記載說,牆倒眾人推,很多大臣都上書彈劾和珅,甚至把他比作曹操和王莽,說他有篡位謀逆之心。嘉慶曾就此事詢問直隸布政使吳熊光,吳熊光回答說:“但凡心懷不軌的人,一定會想盡辦法收買人心,可那麼多滿、漢大臣,沒幾個真跟和珅親近的,他就算想圖謀造反,又有誰肯跟從呢?”由此可見,功高震主之說根本是無稽之談。
第三種說法,是說當時社會動蕩,很多地方都有白蓮教起義,嘉慶皇帝為了穩定人心,必須殺一個替罪羊,以向天下表示:“都是此人把國家搞壞的,我如今親政,先殺此人,從此一定能把社稷治理好。”這樣一個替罪羊,和珅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他擅權貪汙,天下聞名,同時他又是宰相,主持朝政長達二十餘年,不殺他還能殺誰呢?這種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倒是存在的。
然而雖然嘉慶殺死了和珅,卻並不能使朝政有所起色。和珅對清朝的危害,並不在於他個人貪汙了多少財物,而在於他給整個官僚階層都帶來了貪贓枉法的風氣,這種官場之風,不是嘉慶皇帝一個人就能整治得好的。和珅雖死,貪官不能根除,並且此後再沒有一個人能夠象和珅那樣有本領搞好千瘡百孔的清朝財政了。和珅為了充實國庫,曾經想部分答應英國使臣馬嘠爾尼的通商要求,但被乾隆皇帝一口回絕了。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大清朝的官僚都是忠臣,都是清官,在即將到來的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浪潮下,又能維持多久呢?
清朝之所以衰敗甚至滅亡,罪魁禍首不是和珅,而是一貫故步自封,頑固抗拒外部世界的乾隆皇帝。
所以說,和珅是個貪官,但他未必可以算是清朝貪官的典型,更不會是人們常說的“千古巨貪”,有關嘉慶皇帝安在他身上的罪名,有很多“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味道。傳統的儒家士大夫從來“重義不重利”,傳統的中國封建社會講究“士農工商”,商人排在最末位,商業被官僚們看不起,所以和珅家財萬貫,不管是貪汙所得,還是經商所得,在士大夫們看來一樣都是齷齪的,這就使得和珅即便是被冤殺的,當時乃至後世都很少有人肯幫他說話。
和珅有能臣的一麵,這一麵因為貪官的大帽子扣在頭上而逐漸被人們所淡忘了,忽視了。和珅有貪官的一麵,這一麵在官方文字和民間傳說中也逐漸被無限製地放大,以致於掩蓋住了和珅的本來麵目。然而和珅對於清王朝的負麵影響,如前所述,很大程度上在於對貪官的放縱甚至是慫恿,他是一個能臣,但他卻不是一名正直而成功的執政者,這倒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