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允,麟州銀城寨熟戶。入界偵事,獲之,已而逃歸。
六月,宥州牒延路,請禁侵耕。
麟州星最浪、木瓜鋪諸處,向為中國廢地,自熙寧八年後,居民頗事墾辟。夏蕃部攘之不得,指為侵耕生地,訴於監軍司。監軍司以聞,秉常令宥州移牒延,請禁之。
秋八月,以兵掠延,不克。
秋稼大稔,梁乙埋屯千騎於大會平,將取之。延都監高永能揀精騎突出,夏眾驚潰,鈐轄二人被獲。乙埋令曰:”有能得高六宅者,賞金與身等。“永能,其族祖文丕,以綏州降者也。
冬十月,賜時服使趙戡至,附書以謝。
故事:受中國給賜,必遣使齎表謝。時ト門祗候趙戡押賜仲冬時服至,秉常以蕃書附之入謝,戡輒收接。神宗詔毀其書,令開封府劾戡罪。
按:書”附書謝“,著無禮也。夏雖小邦,無禮何以立國?秉常舉動輕率,後日聽李清謀歸宋,已見於此。
十一月,請重定邊界。
初,宥州請中國禁麟、府耕地,神宗令邊民不得違禁,而詔西人巡馬亦宜悉依舊處過住。延經略使呂惠卿牒諭宥州,以馬五匹易取所擄人民。宥州回牒言,請遣官與本國邊臣重將蘇禦帶分立文字,依理識認,悉毀所侵耕生地,然後將本界前後逃背捉殺人馬於界首交會。神宗不許。
十二月,河東使來議豐州耕地。
河東豐州舊有屬蕃保聚,自曩霄入寇掠,以西來、永安、保寧三寨外盡成曠土,兩界久以生地互爭。河東守王崇拯與首領議,以沙河為界,委官標量合耕地各三十頃,頃各有畸,於是豐州界至乃明。
元豐二年、夏大安五年春二月,遣蕃戶昌寧詐降於延,被誅。
秉常所遣刺事人屢為中國捕誅,乃使昌寧詐為投順,中國授以田宅,宥州佯以牒索,神宗不許。寧潛與蕃部蘇呢等要結刺探邊事以報,久之事露,為延經略司所誅。
三月,獲麟、府官軍呂重等,尋歸之。
秉常以麟、府耕地未定,命蕃部見中國邊民輒射殺之。重等巡視其地,俱被獲。經略司遣人來索,始放歸。
秋七月,侵綏德城。
秉常以中國誅昌寧,聚兵大垂坑,侵綏德城。高永能擊之,走還。
八月,掠大會平。
梁乙埋謀自滿堂川寇大會平,殺掠防田人馬。夏人移都同蕃部吹淩結入報,延都監李浦率兵追逐,乙埋乃出塞。
冬十一月,移牒河東,請交會人戶。
梁乙埋遣蕃官張靈州奴偽為漢人,入邊偵事,為涇原遊兵所獲。乃移牒河東,言以所擄漢界諸邊人馬與本國被捉人馬交換。經略司以聞,神宗許之。
元豐三年、夏大安六年春正月,複行漢禮。
秉常連次犯邊,每得漢人,輒訪以中國製度,心竊好之,乃下令國中悉去蕃議,複行漢禮。諸臣阿梁氏者皆言不便,梁乙埋與其叔母亦相繼勸秉常,不聽。
按:此夏國廢亂之由。昔程明道雲:治道有從本而言,亦有從事而言。從事而言,救之必須變,所謂大變則大益,小變則小益。夏之行漢禮,非變乎?然後日卒以致亂,良由秉常年少,輔之不得其人故也,豈禮階之厲哉?
二月,謀攻邈川。
秉常以西蕃董氈複臣中國,受西平節度使職,遣眾謀襲邈川。已,聞其城主溫訥支郢成已遣阿令京款塞,乃撤兵還。阿令京,溫溪心弟也。
夏四月,遣使進奉皇太後山陵。
使人至,已後期。神宗令先至永昭陵設祭,然後詣闕奉慰。
秋七月,築撒逋宗城以窺河州。
河州界黃河之南,洮河之西,與涼州接壤。梁乙埋謀取之,集兵萬人,興築撒逋宗城以扼要害。西興首領禹藏結逋藥、蕃部奔鞠以驛書入告,神宗命熙河經略多備兵馬禁止之。
九月,犯當川堡。
梁乙埋以兩萬騎圍熙河當川堡,高永能率千人赴援,猝與遇,夏眾見其勢弱,聚圍之。永能依險結陣,且鬥且卻,令後騎揚塵,若援軍至者。夏兵驚懼,解圍。
冬十一月,返環州田。
夏境與環州犬牙相錯,當中國秋獲時,夏人必縱兵侵掠,其田多棄勿理,遂據之。知慶州俞充檄所部以時耕植,募家族山夷及叛戶入西者三百為衛,又遣將張守約耀兵塞上。夏人懼,乃返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