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 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未來的情商 孩子與母親的關係模式影響孩子一生(1 / 1)

母親是孩子來到世上後最親近的人,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孩子與母親已經十分熟悉了。有人形象地說:“母親是從知道自己懷孕那一刻就認為自己做了媽媽,而父親則是在孩子生下來那一刻才認為自己做了爸爸。”可見,相較於父親,孩子與母親的關係更為親密,畢竟他是認識了母親十個月後才認識的父親。

當然,這是戲言,但並非全無道理。臨床心理學家斯蒂芬·B. 保爾特指出,一個人在出生後,會與最初撫養他的人建立情感紐帶,而這種情感紐帶也會成為他一生情緒發展、溝通模式和人格發展的基礎。

沒有什麼人比母親和自己的關係對我們未來生活的影響更大,當然,這裏指的母親,是角色上的“母親”,就是指直接撫養孩子的那個人。如果一個孩子一出生就失去了生母,那麼直接撫養他的那個人,就是他的“母親”。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對3歲之前的事情都沒有太多記憶,但其實在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有了“自我”的概念,並且3歲前的經曆會對我們今後的感覺和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一個人3歲前的“自我”遭到了損害,那麼他今後的情緒發展都會出現很多問題。

而一個人3歲前的經曆,往往和母親關係密切。

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比提出了“依戀關係理論”,他認為,從一個人孩童時期與母親形成的依戀關係模式,可以預測出這個人長大後的關係模式。一般嬰兒與母親可以形成三種依戀關係模式,分別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慮型。

其中,與母親形成回避型依戀關係的孩子,無論母親是否在自己身邊,他都覺得無所謂,也不想和母親太親近。而與母親形成焦慮型依戀關係的孩子,當母親陪伴他們時,他們就很正常;當母親離開後就會表現得十分痛苦;而當母親再回來時,他們就會對母親發脾氣;一旦母親再有想要離開的意思,他們就會大哭大鬧不讓母親離開。這種類型的孩子不會自己玩耍,他們的焦點全在母親身上。

回避型和焦慮型都不能算得上是最佳的母子依戀關係模式,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要麼很難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要麼會對親密關係表現得患得患失,都無法很好地與別人相處。

而與母親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孩子則會在長大後與人相處得十分愉快,不會對一段關係表現出冷漠、焦慮或依賴。因為他在嬰孩時期就能夠對母親的陪伴和離開表現出正常的反應。即有母親陪伴時會很開心,也會有勇氣探索周圍的未知事物,因為他知道母親就在旁邊,會保護自己;當母親離開時,他也會痛苦,但母親回來安撫後,他又會恢複正常,繼續開心地玩耍,而不是像焦慮型孩子一樣黏著母親。

很顯然,與母親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更有利於孩子性格和情緒的發展。那麼,如何才能建立這種安全型依戀關係呢?答案是要與孩子多互動。要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這裏指的需求不單單是指生理需求,還包括孩子的情感需求。如果孩子想要得到關注,母親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如果孩子想要獨處,母親也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獨處的空間。

如果母親總是漠視孩子的需求,孩子會逐漸失去安全感,會失去愛的能力,認為自己隻能靠自己活著,這就是回避型的依戀關係。如果母親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於孩子求關注的需求,想回應就回應,不想回應就無視;對於孩子想獨處的需求,想給予就給予,不想給予就強行剝奪孩子獨處的空間,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知道應該如何與人相處才能獲得關注,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有獨處空間,這就容易形成焦慮性依戀關係。

可以說,孩子與母親的關係模式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作為一個母親,如果你還依然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