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父親對男孩的最大影響是性格品質方麵,那麼父親對女孩最大的影響就是擇偶方麵。有數據統計顯示,超過65%的女孩在擇偶時會以父親的外貌、脾氣和性格來挑選伴侶。即便是一些對父親不是很認同的女孩,最終嫁給一個與父親秉性相似的男人的概率也是非常大的。
小燕與丈夫剛剛結婚三年,她覺得丈夫和自己的父親越來越像。結婚前,丈夫對自己還是噓寒問暖,不抽煙不喝酒,脾氣也很好。但是結婚後他抽煙喝酒都越來越嚴重,還經常發脾氣,不顧家,沒有責任心。這讓小燕覺得很是不可思議。她小時候經常看父母吵架,父親常常酗酒回家後大發脾氣,鬧得一家人不得安寧。從小她就暗暗下決心:自己絕對不會找這樣的男人!但如命運捉弄一般,她最終選擇的男人,竟然會是父親這個樣子。
無獨有偶,有網友也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她的父親在家裏從來不做家務,隻會指使母親幹活,還常常在打牌喝酒後打罵母親。她長大後,一心想找一個與父親完全不一樣的人,想找一個疼她哄她的人。她遇到一個男人,在這個男人給了她一點點溫暖後便義無反顧地嫁給他。然而這個男人最終竟然與父親出奇相似,她覺得自己可能逃不出這樣的家庭環境了。
對此,心理學家分析說,這是因為女孩兒時與父親相處的模式,就是她和男人最常用的相處模式,那麼她所吸引的男人也基本上都是同類男人。還有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女孩認同喜愛自己的父親,那麼她父親的樣子就是她今後愛人的樣子;如果一個女孩不認同不喜歡父親,那麼即使她找了一個與父親完全不一樣的男人,她也會在無形中把這個男人變成父親的樣子。
為什麼這樣說?
心理學上認為,“不認同”其實也是認同的一種。“不認同”並不等於“不關注”,它與“認同”一樣,都會表示出一種高度關注,會深深印刻在核心記憶裏。也就說,當女孩將“一定不會找與父親一樣的男人”作為擇偶標準時,她所參考的對象依然是父親,隻不過是“與父親不一樣的男人”罷了。當她如願以償找到了“與父親不一樣的男人”後,這種“不認同”依然影響著她,最終她會發現,自己的配偶和自己的父親竟然出奇地相似。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可以用“投射性認同”的概念去解釋。
投射性認同是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獨特現象,尤其是經常發生在親子關係或夫妻關係等關係親密的兩個人之間。比如,父親常常對孩子說:“你怎麼那麼粗心呢!”這就是父親對孩子的一種誘導。實際上,也許這位父親自己就是一個粗心大意的人,或者是他對“粗心”不能容忍,所以才更加關注“粗心”而忽視了其他的東西。當他反複和孩子強調“粗心”時,孩子反而更容易在這種誘導下真的變成粗心的人。
同理,如果一個女兒對自己不負責任的父親十分痛恨時,她會十分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個負責任的丈夫。但是,因為在自己生命最早的二十多年間所接觸到的第一位男性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這種“男人不負責任”的印象已經深深刻在她的記憶裏,所以在她的潛意識裏,其實對負責任的丈夫並不是十分信任,但凡丈夫有一點點小問題或小毛病,她都會敏感地捕捉到,並開始猜測和懷疑丈夫,指責他是不想對家庭負責任了。時間一久,這種猜測和懷疑就會被放大。而她的敏感多疑和對丈夫的指責,也會讓丈夫不勝反感,甚至會真的做出不負責的行為來“配合”妻子。所以,最終,父親的樣子還是決定了她丈夫的樣子。
這個邏輯是不是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但事實上,現實就是如此。在意識層麵,我們會做出自己想要的決定;而在潛意識層麵,我們卻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行為,得到一些不想要的結果。
榮格說過,你的潛意識會指示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
作為父親,你的樣子,就是女兒未來老公的樣子,這是很多女人都逃脫不了的“命運”。所以,一個父親能為女兒做的最好的事,不是幫她掙多少嫁妝,而是好好地愛妻子,對家庭負責。一個男人,一生最驕傲的事,不是做了多成功的事業,而是他的女兒未來想嫁給一個像他一樣的男人。
可以說,父親對女兒婚姻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父親是否對家庭負責任,父親是否愛母親,父母朝夕相處的方式和彼此的態度,就是女兒在婚姻方麵學到的第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