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父慈母”似乎是傳統家庭裏最常見的角色定位,也因為生活的壓力,很多父親在家庭裏都缺乏幽默感,常常不苟言笑,殊不知,這樣會給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
事實上,一個好父親,一定是一個有趣的父親。因為有趣,才能保持一顆童心和些許孩子氣,才能發現瑣碎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有一個樂觀豁達的心胸,才能用頑童的赤子之心和孩子處成朋友。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創造力、想象力都很豐富,格局心胸也非一般人能比。而且,曆史上有很多這樣有趣而優秀的父親。
唐宋八大家,蘇氏一門占其三,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均是文學大家。但相傳蘇軾和蘇轍小時候並不是很愛學習,反而是十分調皮,喜歡玩樂,不愛讀書。但父親蘇洵沒有因此責罵他們,也不用父親的威嚴強壓他們去學習。而是在孩子們玩耍打鬧的時候,故意躲在一個他們能發現的角落裏看書,並且聚精會神,滿麵笑容,時不時還會笑出聲來。發現孩子們往自己這邊看時,又會忍住笑,故作正經地看書。
一來二去,孩子們的好奇心驅使他們圍到蘇洵旁邊。蘇洵見此,假裝慌忙地把書藏起來。孩子們就更好奇了,非要纏著父親看他到底藏了什麼。蘇洵如果不給他們看,他們就會趁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偷偷拿出來看。
漸漸地,孩子們都把看書當作一種樂趣,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在蘇洵這種頗具童心的教育方式下,不僅蘇軾、蘇轍均為人中翹楚,就連他的小女兒蘇小妹也是當世才女,楚楚不凡。
試想,如果蘇洵像其他很多父親那樣嚴厲地要求孩子讀書,也許我們就無緣讀到“三蘇”的錦繡文章和優美詩詞了。教導孩子時,嚴厲不如有趣,嚴父不如朋友。用孩子的心態和孩子交流,用童趣的方式引導孩子,不但可以使父子的關係更加融洽,也能更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
台灣詩人餘光中的父親也是一位有趣的父親,餘光中曾回憶說:“長夏的蟬聲裏,倒是有好幾次父子倆坐在一起看書,他靠在躺椅上看《綱鑒易知錄》,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國演義》。冬夜的桐油燈下,他更多次為我啟蒙,苦口婆心引領我進入古文的世界,點醒了我的漢魄唐魂。張良啦,魏徵啦,太史公啦,城裏人韓愈啦,都是他介紹我初識的。”
父親讀書自得其樂,也帶動了孩子讀書的勁頭。不需要多費口舌,隻需要用有趣的方法引導孩子,就可以在孩子的心裏種下精神食糧的種子。除了讀書,一個有趣的父親更能豐富孩子的童年,更能帶給孩子良好的心態。
著名作家汪曾祺就十分幸運地擁有一個有趣、開明的父親。據汪曾祺講,他的父親經常說:“多年的父子成兄弟。”汪曾祺十幾歲開始就抽煙、談戀愛,他的父親知道後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會在自己抽煙時也給汪曾祺一根,在汪曾祺絞盡腦汁寫情書的時候在一旁瞎出主意。汪曾祺就是在父親的熏陶下,變成了一個幽默、通達的人。他說:“我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
錢鍾書也是一位有趣的父親。在他女兒錢瑗小時候,他常常在女兒睡著後,用墨筆在她的臉上畫胡子,在她的肚皮上畫鬼臉,待女兒醒來後看著她哈哈大笑。一臉惺忪的女兒常常被父親的笑聲弄得莫名其妙。不僅如此,錢鍾書還喜歡給女兒起綽號,喜歡在女兒的被窩裏藏一些玩具、書本之類的東西當作地雷,然後再看著女兒樂此不疲地“掃雷”。這些童年趣事讓錢瑗在風雨飄搖的亂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歡樂童年,何其有幸。
做父親,實在不必正襟危坐,每天繃著一張臉。幽默些、有趣些、通達些,我想,沒有哪個孩子會不喜歡這樣的父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