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品質決定了孩子的一生(1 / 3)

定格在初中的人生觀

寫給媽媽的話:

孩子在前行的道路上需要一盞指路的明燈,這盞燈就是孩子的人生觀。孩子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才能在追尋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生活案例

小時候,張宏的家庭教育一向比較寬鬆。上初中以前,爸爸媽媽從來不過問他的學習成績,任由他每天玩耍。每次上學時,媽媽都會說:“在學校裏跟同學們好好玩。”

然而,自從上了初中,張宏覺得家裏人對自己的態度就完全改變了,開始關注他的作業是否完成、考試成績如何等等。去學校時,媽媽叮囑的話也變了:“在學校裏認真聽老師講課,好好學習。”就連一直不怎麼過問他學習情況的爸爸,也開始時常和他談心,問他學習上是否遇到了問題。

張宏有些不理解,他問爸爸原因,爸爸解釋說:“兒子,上小學時,你年齡還小,玩樂就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人隻有學習知識,將來才會過得更有意義。所以,上了初中,學習就成了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我和你媽媽才會開始關注你的學習情況啊。”

張宏也知道,自己不可能一輩子永遠玩下去,看來,要學會慢慢地改變自己的生活觀念了。

應對策略

人生觀是一個人對人生目的、意義和價值的基本看法。正確的人生觀可以讓人更加理性地生活,輕鬆應對在社會中遇到的問題。

孩子上了初中以後,不僅開始接觸更多的知識,也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對一些事情產生特定的想法,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在這一重要階段,家長一定要注意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為他們樹立一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這一時期的孩子,在學習新知識時不再遵循一味接受的態度,而是帶著批判的心理對新知識展開探索。這一探索過程,也就是孩子人生觀的形成過程。但因為孩子的看法比較淺陋,經驗也不足,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如果家長不加以引導,孩子就可能形成一個錯誤的人生觀,這對孩子的未來必然造成巨大的危害。怎樣讓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呢?不妨讓我們看看以下幾點建議:

1.與孩子談心時,多給孩子提人生問題

家長與孩子談心時,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解他們的種種想法和看法。自從孩子上了初中後,對很多事情都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如果家長貿然指出孩子的錯誤,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使他們產生抵觸心理。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都有些逆反傾向,和孩子起衝突,隻會讓他們逆著你的意思來。

所以,家長和孩子提起對某件事的看法時,要先聽聽孩子是怎麼想的,如果他的觀點錯誤,家長也不要急著反駁,而是再找一件類似的、自己經曆過的事情繼續讓孩子評論,然後,家長對第二件事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後,引導孩子逐步走向正確的觀點。

當然,和孩子聊天時,家長還可以有意無意地提及自己的一些人生觀點,例如理想、未來等。如果家長對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孩子就很容易受感染,他們的人生觀就會朝著正確的方向靠攏。

2.聯係生活,用事實來教育孩子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家裏人的嬌慣,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如果孩子上初中時,家長不對他們的錯誤觀點加以糾正,將來他們很可能形成一種偏激的人生觀,要麼變得非常自傲,要麼變得非常自卑。

教育孩子,空洞的說教顯然是行不通的。隻有聯係實際,讓孩子在實事中體味對與錯,他們才能得到可觀、直感的教育。聯係實際的方法很多,例如,在吃飯前後,家長可以“隨口”說一些報紙、電視上的時事,然後和孩子討論,也可以和孩子分析一些網絡現象等,幫助孩子加深對現實生活的理解。

除了和孩子探討時事外,還可以和孩子說說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當然,事情必須是孩子感興趣的。家長在說事情時,以陳述事情為主,盡量先不要加入自己的觀點,等孩子做出反應後,家長再跟孩子說自己的看法。

但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切不可以家長的身份趾高氣昂地對孩子說教。和初中的孩子相處,朋友的身份遠比家長的身份更管用。

3.對孩子的人生觀教育要持之以恒

人生觀不是一下子就定型的,人們通過長期的現實觀察和理解,對事物漸漸擁有了自己獨有的一套看法,這才形成人生觀。所以,對孩子人生觀的教育也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家長有持之以恒的耐心。隨著孩子接觸的事情越來越多,處理事情時出現各種錯誤和偏見都是正常的,家長要及時發現這些問題,用耐心與合適的方法去糾正它們。

張佑上了初中後,每天晚上做完作業,爸爸都會陪著他一起看電視,有足球、排球、台球等娛樂節目,也有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時事節目。爺倆一邊看電視一邊聊天,很是開心。看完電視後,他們還會津津有味地對節目評論一番。

有時,張佑看待事情的角度難免有些偏,這時,爸爸就會想方設法地把孩子的心態調整過來,然後耐心地幫孩子更正觀點,每次張佑都會被爸爸說得心服口服。連續一年的時間,爸爸幾乎每天晚上都會陪張佑看電視、聊天。

後來,張佑已經能夠很客觀地看待問題了,但爸爸還是會偶爾抽出時間和他討論問題,堅持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當然,除了和孩子直接交流外,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推薦一些具有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書籍,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老人與海》《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讓孩子在這些積極、堅強的榜樣中,培養一種良好的心態。

對於孩子人生觀的教育,家長要打心底裏重視起來,堅持長期教育孩子,讓孩子在初中三年裏形成一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早戀”不是“戀”

寫給媽媽的話:

少男和少女之間那一絲萌動的愛情,如同還沒有成熟的果實,過早地去采摘,恐怕隻能品嚐到心酸與苦澀。

生活案例

案例1:

劉思思是一個內向的女孩子,上了初中後,因為離家比較遠,她不得不在學校裏住宿。第一次獨立在外麵生活,劉思思覺得生活難以自理。這時,張偉出現了,生活中,他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劉思思,兩人的關係日漸升溫,這逐漸影響到了劉思思的學習,她的成績開始下滑。

媽媽看到孩子成績下降,不由分說就是一頓責罵,內心的自責、家長的訓斥讓劉思思的狀態越來越差,她的內心每天都充滿著矛盾和痛苦,學習成績更是一天不如一天。

案例2:

周末,媽媽帶著劉丹去心理輔導班。見了老師,媽媽訴苦道:“老師,我家的孩子最近也不知道怎麼了,總是感覺她魂不守舍的,成績也是一路下滑。可無論我怎麼問,她都不開口,您看您能不能幫幫她?”

看著憂心忡忡的家長,老師先是大概了解了一下女孩的情況。劉丹正上初二,是班裏的數學課代表,原來學習成績很好,也很聽老師的話,是大家眼中的好學生。而且,她的學習狀態、心理素質一直都很健康,這樣一個好孩子,怎麼會突然變了呢?

這時,老師看了看劉丹,發現她的眼神一直不敢和自己對視,而且臉上也有些泛紅。看來,她一定是遇到了難以啟齒的事情。想到這一點,老師讓家長在門外等著,然後開始耐心地詢問劉丹遇到了什麼事。

一開始,劉丹還是不肯說,當老師提及男女關係時,她終於說了實話。

原來,在一次體育課上,劉丹觀看校內的一場籃球比賽。球場上,一個高個子男孩帥氣的投籃動作深深地吸引了她。回去以後,她腦中那個男孩的樣貌始終揮之不去。雖然劉丹也知道現在她不應該談戀愛,但卻控製不住自己,心中時時冒出那個男孩瀟灑的動作。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下,她開始變得精神恍惚,成績也漸漸受到了影響。

知道了這些,老師微笑著對她說:“原來是因為這件事啊,喜歡一個人很正常,人人都會有這種純潔美好的感情,你不需要自責。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都會對異性產生一種懵懂的感情,老師我當年也喜歡過一個踢足球的男孩子呢。對於這樣的事,隻要我們把心放開,不要逃避,正視這種感情,就不會被它困惑。”

聽了老師的話,劉丹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說:“謝謝您,老師。我明白了,以後我不會再為這件事煩惱了。”

應對策略

早戀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德國詩人歌德曾經寫道:哪個少男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孩子渴望與異性接觸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學校和家長沒必要高度緊張,草木皆兵。孩子早戀固然是不對的,但家長要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幫孩子走出早戀的困擾。

1.及早發現孩子早戀,予以正確的引導

孩子早戀一般是不會主動和家人說的,但隻要家長足夠細心,還是能夠輕鬆地發現孩子的這點“小心思”。早戀的孩子有兩個顯著的特征:一是做事常常魂不守舍;二是行為表現反常。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這兩個反應,就說明他們可能步入早戀的誤區了。

楊征是一名初二的學生,成績在班裏一直名列前茅。可是,最近上課他老走神,時常看著窗外,還會一個人莫名其妙地傻笑。有一次,老師點名提問他,叫了他三四聲,他都沒有反應。後來,同桌拉了他一下,他才回過神來,可站起來後,也不知道老師問的是什麼,表現得非常糟糕……

回家之後也是一樣,有時媽媽喊他幾聲,他也不應。既沒有學習也沒有玩,隻是一個人靜靜地發呆。楊征的情況,就是早戀的一種表現。

麵對孩子的這些變化,家長就應該多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仔細觀察,就能摸到孩子那顆萌動的心。有早戀傾向的孩子,獨自一人時會精神恍惚。在心儀對象麵前,他們卻又會變得特立獨行、行為反常,這樣做,無非是為了吸引異性的注意力。

當家長發現孩子有這些表現時,千萬不要責罵、體罰孩子,也不要直接詢問孩子,免得讓孩子難堪。麵對孩子早戀,家長應該先冷靜下來,然後找個閑暇的時間,與孩子促膝長談一次,談談自己的戀愛經曆,讓孩子對愛情有進一步認識,走出早戀的誤區。

2.鼓勵孩子多與別的異性接觸,開闊孩子的眼界

在學校裏,因為學校和老師的嚴令禁止,男生和女生之間的接觸交流很少,這會讓孩子對異性產生一種神秘感。隻要兩個孩子之間稍微走得近一點,這種神秘感便能促使他們進入早戀的行列。所以,消除對異性的神秘感對孩子來說是必須的,而消除異性神秘感的方法,自然是讓孩子多與異性交流。

王雪是個非常開朗的女孩子,今年上初二,在班裏朋友很多。

一天,王雪呢喃著對媽媽說,自己喜歡上了班裏的一名同學。然後,她把那名同學的優點誇了一遍,好像班裏的其他男生完全比不上他。媽媽聽完,對女兒建議道:“小雪,你先別急著和那個男生交往,而是多和班裏別的男生接觸一下再說吧!”王雪同意了。

一個月後,王雪很少再提起那個男生了。媽媽問她:“小雪,你好像對以前的那個同學不感興趣了?最近都沒聽你說起過他。”王雪說:“哎,一般的朋友而已,有什麼值得說的。”

家長教育孩子時,就應該像案例中王雪的媽媽一樣,鼓勵孩子多與異性交流,而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一個人身上。不消除對異性的神秘感,孩子容易一葉障目,陷入早戀的誤區。

3.轉移孩子的視線,用理想和學習衝淡孩子的早戀情結

初中是孩子長知識、長身體的一個黃金階段,沉迷於畸形的戀愛之中,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學業和心理成長。為了淡化孩子對感情的注意力,家長可以給孩子樹立高遠的理想,讓他們明白自己生存的意義,引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為將來而努力。

初中的孩子剛剛進入青春期,身體和心理的變化會讓孩子對愛情有一絲萌動,然後陷入一種迷茫之中。這時,家長需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關心和指引,防止孩子進入早戀的誤區,順利度過初中三年。

正確認識自我

寫給媽媽的話:

自我意識是孩子改造自身的主觀因素,它可以讓孩子在不斷地自我監督、自我修養下,進行自我完善。自我意識影響著孩子性格的形成,決定了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生活案例

一天,媽媽給楊誌讀“範進中舉”的故事。聽完故事,楊誌笑著說:“範進真是可笑,為了一個舉人,竟然考了一輩子,考中了,他反而瘋了。”

媽媽聽後,順著楊誌的話教育他說:“別說那時候,就是現在也有很多人和範進一樣,因為一點失敗或成功就大悲大喜,隻不過是沒有範進這樣誇張罷了。我想問你,如果你在全校考得了第一名,你會怎麼做呢?”

“那我一定會告訴所有的朋友,讓他們看看,我學習有多麼好!”楊誌自豪地說。

“如果你的成績一落千丈呢?”

“那我可能會接受不了,在老師和同學麵前一直抬不起頭來。”

“看,你這樣對待成績,和範進有什麼區別?”媽媽笑了笑,接著說,“在學校裏,每個學生都有考好或考差的時候。其實,不僅是學習,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在成功和失敗中交替前進的。如果就因為這些小小的成功或失敗,就認為自己很優秀或者一無是處,那活著該有多累啊!”聽了媽媽的話,楊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後來,在學習的過程中,楊誌常常想起“範進中舉”這個故事,而他也從來沒有因為成績的好壞,變得驕傲或自卑過。

應對策略

自我意識,即主體對自身的意識,包括對自己的身體、事業、情感、學習、意誌等方麵的意識。自我意識對孩子的心理和個性發展,起著主導作用。自我意識水平高的孩子,能夠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人或事物,正確地評價自己的行為,進而能夠很好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心理也會更加健康。而自我意識不足的孩子,因為自我評估不準確,常常過高或過低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受到現實的打擊,就會變得萎靡不振、患得患失。時間久了,自然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

初中階段,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期和敏感期。如果沒有家長的幫助,孩子的自我意識很可能會向一個畸形的方向發展,變成一個自大、張狂、叛逆或是自卑的人。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該怎樣幫助孩子的自我意識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呢?

1.為孩子建立一個民主型的家庭

對孩子來說,家庭氛圍往往影響著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方向。而隻有為孩子營造一個民主的家庭氛圍,才能培養出孩子正確的自我意識。

現在的孩子個性張揚,他們常常穿著怪誕的衣服,留著奇異的發型,聽著勁爆的歌曲,走著瘋狂的步伐……總之,孩子的很多行為在家長看來都是不可理喻的。於是,家長批判孩子的種種不是,孩子厭煩家長的嘮叨和古板,兩代人勢如水火,“戰爭”不斷……

出現這種情況,根本問題不在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本來就不夠成熟,他們擁有自我意識,想要獨立自主,而張揚個性便是他們顯示自我的一種體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家長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隻要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意,就以家長的身份隨意指點、批評,自然會引起逆反期的孩子的反抗。

然而,這些事情如果放到民主型的家庭中,問題就解決了。麵對孩子種種的另類行為,民主型的家長會靜下心來,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從而培養出孩子正確的自我意識。

我就曾接觸過這樣一個家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既是孩子的長輩,也是孩子的朋友,兩代人之間幾乎無話不談。

有一次,媽媽問兒子:“你將來要做什麼樣的事業?”

“我要做一個個性十足的歌星,發展出自己的特點,就像凡高一樣,即使不被接受,我也要堅持自己的藝術。”兒子想了想回答說。

“不錯,有想法,不過生活還是要繼續的,如果活不下去,你又怎麼能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呢?”媽媽開玩笑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