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您放心吧,我有分寸的。唱歌是我的一個興趣,除此之外,我還有別的主營事業,一定不會餓到自己。”兒子有點得意地說。
身為家長,我們不難想象,在這樣一種民主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自我意識一定會非常的積極、健康。民主型的家庭多了一份和諧與歡樂,父母子女間能夠暢所欲言;孩子能夠在家長正確引導下,輕鬆快樂地向著未來前進。
另外,在民主型的家庭中,家長與孩子的交流非常自然,因為他們是朋友,是平等的身份,彼此都不需要畏懼。即使是一些敏感的話題,例如和異性的關係等,作為孩子的朋友,家長和孩子也能夠正常地交流。
當然,民主型的家庭,雖然孩子和家長有了平等說話的權利,但家長一定要記得時時給予孩子點撥,把孩子的觀點往正確的方向上引導。孩子在學會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的過程中,便會漸漸地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2.在成功和失敗中,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一些孩子,他們不能正確地對待學習上的起伏。成績好的時候,他們就把自己當作天才;成績差的時候,他們又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孩子的這種不正常的情感表現,便是因為他們沒有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不能坦然麵對成功和失敗。
一般來說,初一的孩子在自我意識方麵很容易出現問題。進入初中後,隨著遇到的挫折增多,孩子也會變得有些喜怒無常。這時,家長要教育孩子正確對待失敗和成功,可以利用孩子成績的好或壞,來引導孩子正確、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家長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當孩子考試考砸時,家長要忍住怒火,幫孩子找出考試失誤的原因;當孩子考試考好時,家長也不要忙著大擺筵席,為孩子慶功。隻有家長先做到這些,孩子才能在失敗時不沮喪,成功時不驕傲,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
另外,家長還應該通過生活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對自己能否成功地做成某事進行客觀地判斷。當孩子有了強烈的自我效能感後,對成功和失敗會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對自己也會有一個更準確的定位。
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寫給媽媽的話:
孩子的內心對金錢的認識還很膚淺,隻知道錢可以用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如果家長不加以指引,孩子很可能就會掉入拜金主義的錯誤觀念裏。
生活案例
案例1:
馮浩的一個堂兄考上了重點高中,馮浩的父母非常高興,但同時也犯了愁。他們想送點賀禮,卻又不知道要送什麼。馮浩不以為然地說:“隨便買點什麼不就行了,這有什麼難決定的?”爸爸反駁道:“那可不行,我侄子考上高中,我們怎麼也得送點好禮物才行。”
這時,馮浩的眼睛一亮,說:“爸,如果我考上了重點高中,親戚們是不是也會送好禮給我啊?如果多送些錢那就更好了,到時,我要換部好的智能手機,然後再買個筆記本。”聽了兒子的話,爸爸一臉不高興地說:“你這孩子,年紀這麼小,想要的東西還不少。”
“這有什麼,我有好多同學現在就有這些了,他們家裏人給的零花錢超多,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我快羨慕死了……”馮浩繼續滔滔不絕地說著,而此刻馮浩的爸爸感覺到,現在的問題不是給侄子買什麼禮物,而是該怎樣教育兒子看待金錢了。
案例2:
王海上了初中後,一直纏著媽媽給自己買一台筆記本電腦,媽媽覺得,這剛好是教育孩子學會理財的一個好時機。平時,媽媽每周都會給王海非常多的零花錢,如果他學會儲蓄,很快就能自己買一台筆記本。但每次王海都把錢用光,從不剩餘。
媽媽告訴他:“想買筆記本,你得學會存錢。以後我每周給你的零花錢會多一點,然後,再給你辦個銀行賬戶,你把剩餘的錢都存進賬戶裏。三個月後,你的銀行賬戶裏有多少錢,我就再添多少錢,給你買台筆記本。”王海高興地答應了。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裏,王海盡可能地節省零花錢,把錢都存進自己的賬戶裏。三個月下來,存了近兩千元,媽媽很高興,也拿出兩千元,給王海買了一台精致的筆記本。
從此以後,王海不再亂花錢了,他學會了把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應對策略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得到的零花錢也越來越多。特別是上了初中以後,因為孩子不在家裏吃飯,家長總擔心孩子吃不飽、吃不好,或是因為學習需要,給他們大量的零花錢。然而,很多孩子就在家長的“縱容”下,養成了愛花錢的壞習慣。如果錢實在不夠用,有的孩子就編各種理由跟家長要,什麼老師讓買資料啊、學校裏讓捐款啊等等,甚至還有孩子偷拿家長的錢。為了避免孩子養成這些惡習,家長一定要及時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1.循循善誘,幫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在發達國家,教育的重點除了情商和智商外,還包括財商。所謂財商,就是一個人認識金錢、駕馭金錢的能力。它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社會基本生存能力,這關係到人們進入社會後的發展與幸福。但是在我國,學校對於孩子財商的教育不夠重視,這就需要家長來多多彌補。
有一篇報道說:一個13歲的孩子,為了上網吧,偷了爸爸的錢包。被爸爸抓住後一頓暴打,還把他鎖在屋裏反省。可沒想到,沒過幾天,孩子從家裏偷拿了兩萬多元,離家出走了。家裏人心急如焚,連續找了幾個月,才把流浪在外的孩子找回來。可回來後,孩子還是經常偷拿家裏的錢。
顯然,這個孩子對金錢根本沒有深刻的概念,他的金錢觀是扭曲的。在當今物質相對豐富的生活環境中,家長給孩子金錢的同時,一定要對應地灌輸給他們正確的金錢觀。正確的金錢觀包括:讓孩子認識到金錢是從何而來;讓孩子了解到金錢的真正價值;讓孩子明白金錢可以滿足物質需求,卻滿足不了精神需要。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遠遠比金錢更重要。
當然,這些道理僅僅是講給孩子聽是行不通的,家長要配合生活中孩子遇到的一些與金錢有關的實例,逐步引導提醒。當孩子的金錢觀慢慢轉入正軌時,家長要多多讚揚和獎勵。
2.除了孩子必要的需求外,盡量少給孩子零花錢
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本是一件好事。但人們享受生活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係列的煩惱,其中之一便是孩子金錢觀的教育問題。有的家長認為,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經濟成本越高,教出來的孩子就越優秀。然而,調查發現,孩子的成績、心理素質、身體健康等與他們的經濟狀況的優劣幾乎毫無關聯。硬要說的話,充裕的金錢對孩子的成長更多的是起到了負作用。很多有錢的孩子上了初中開始泡網吧、談戀愛,或是進行一些虛榮的攀比。
金錢是一把雙刃劍,成年人尚且不能很好地控製它,更別說孩子了。想讓孩子正確地使用金錢,就要培養他們節約用錢的好習慣。在孩子尚未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前,家長要對孩子的經濟進行限製。除了一些生活必要消費外,給孩子的零花錢要盡量少,如果孩子強要,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一些條件,例如幫家裏人幹一些活、學習一樣新東西等。
3.以身作則,教給孩子理財
隨著孩子的長大,理財也是他們必須要學會的一項技能,幫助孩子學會花錢,也是幫助他們養成獨立的生活能力。而且,良好的理財教育還可以提升孩子的品質,讓孩子學會把握付出和收獲之間的關係。
在理財教育上,家長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家長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理財之路。
理財的一個首要方麵是儲蓄。家長要培養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教育孩子,想買好東西就要學會自己攢錢。家長可以像案例2中的那位媽媽一樣,激發孩子的儲蓄興趣。
其次,家長要相信孩子處理金錢的能力,並給予孩子一些必要的指導。例如,幫孩子製定一個“消費計劃”。在計劃中,讓孩子學會分配金錢,然後把實際的消費情況記錄下來,初步培養他們的理財能力。
再次,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參與家庭理財活動。讓孩子在“當家”的過程中,學習理財的方法及了解其重要性。
魏鵬平時花錢就大手大腳的,上了初三後,這一壞習慣更加嚴重。爸爸覺得應該讓孩子改掉這個毛病,於是,他和魏鵬的媽媽商量決定,接下來一個月家裏的開支交由魏鵬來管理。
一開始,魏鵬非常高興,拿著大把的錢考慮著該怎麼“瀟灑”。可沒過幾天,媽媽不停地把賬單塞到他手裏,水費、電費、買菜的錢、買生活用品的錢……種種消費讓魏鵬不得不精打細算起來。
一個月下來,魏鵬的理財能力大大增強,也體會到了錢財的來之不易。他向爸爸保證,自己以後再也不亂花錢了,而且,還要好好學習理財的知識。
對於理財,孩子隻有親身參與其中,才能體會到理財的重要性,才能讓他們對金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想要孩子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家長的教育和引導才是關鍵。再多的金錢,也不可能堆砌出一個懂事聽話的好孩子。若孩子的金錢觀不正確,則給孩子的錢越多,越容易讓他們步入歧途。
擔起責任是一種成長
寫給媽媽的話:
責任心是孩子能力發展的催化劑,擁有責任心的孩子,才會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
生活案例
初一暑假,爸爸給張鬆買了一隻可愛的小狗,他非常喜歡,天天逗小狗玩。開學後,因為住校,張鬆一周隻能回家兩天。於是,周末在家裏,張鬆一直抱著小狗玩,寸步不離,就連吃飯的時候他也不停地逗小狗。為此,媽媽說了他好幾次,可他根本不聽。
一次周末,吃午飯時,張鬆又拿著一根雞骨頭逗小狗玩。他左手端著盤子,右手拿著骨頭在小狗頭頂上晃來晃去。隻見小狗猛地一撲,撞上了張鬆手中的盤子,“啪”地一聲,盤子摔碎了。張鬆看著滿地碎片,扭頭對媽媽說:“你看見了啊,不是我打碎的。”
媽媽歎了口氣,心想:這孩子一點責任心也沒有,看來應該好好教育一下他了。這時,媽媽問他:“盤子不是你打碎的,難道你一點責任也沒有嗎?我一直告訴你,在吃飯的時候不要逗小狗,可你就是不聽,現在打碎了盤子,難道要小狗負責?”
媽媽的一番話,讓張鬆慚愧地低下了頭。過了一會兒,他對媽媽說:“打碎盤子確實是我的錯,您扣些我的零用錢再買一個新的吧。”聽張鬆這麼說,媽媽非常高興,想不到孩子不但勇於認錯,還能夠主動承擔,她欣慰地說:“算了,打碎一個盤子沒什麼,你知道錯了就行。”
應對策略
現在,很多初中生從來不會自己洗衣服,有的住校生甚至攢下一周的髒衣服帶回去,讓家裏人洗;自己的房間從來不打掃,更不會幫忙做飯、收拾碗筷;家裏來了客人,一副愛理不理的模樣;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從來不在意別人的感受……這一切,都是初中生缺乏責任感的表現。為什麼孩子們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當然與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
與孩子交流時,有一位初二的學生說:“身為一名中學生,我也知道自己該有責任心,但在家裏最常聽到父母說的話就是:‘你隻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別的事不用管。’每次想幫家裏人幹點活,都會被趕走:‘去去去,看書去,這些事不用你做。’時間久了,我們自然就被‘寵’壞了,隻要學習好,其他的事完全不用操心。”
這位學生說得很有道理,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家長往上麵畫什麼,他們將來就會成為什麼樣子。等到他們的習慣養成,想要再改變就很困難了。因此,家長一定要在孩子的成長期,對他們進行仔細的“修剪”,讓孩子學會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1.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他們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很多家長,除了孩子的學習外,其餘全部大包大攬,但這樣做,隻能是一個稱職的保姆,卻不是一個稱職的家長。孩子上了初中以後,家長就應該適當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如果一直把孩子保護在自己的翅膀下,孩子永遠也學不會飛翔。溺愛隻能造就畸形的人,讓孩子學會擔責任,其實是在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
所以,孩子上了初中以後,家長就要教會孩子全麵打理自己的生活,讓他們學會打掃衛生、整理房間、洗衣服、做飯等各種生活瑣事,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2.教導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能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主要還是看家庭教育。孩子犯了錯,家長一味地“護短”,那麼孩子永遠也不知道負責任。對於需要孩子自己承擔責任的事情,家長就不能代勞,特別是他們犯了錯誤以後,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錯誤負責,勇於承擔責任,獨立應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考驗。
周五放學回家,王蒙對爸爸提起了學校裏的一件小事:他和同桌鬧著玩時,不小心把同桌的茶壺打碎了。爸爸問他是怎麼處理的,王蒙說:“我向他道歉了,他也說沒關係,再說我們的關係很好,一個茶壺又不值什麼錢,他自己再買個新的就行了。”
爸爸語重心長地說:“兒子,打碎茶壺是你的錯,你就要給同學賠一個新的,責任這種東西,即使再小,是你的你都一定要承擔。走,爸爸陪你去買個新茶壺,周一給同學帶過去。”聽爸爸這麼說,王蒙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王蒙的爸爸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了不負責任的心態,馬上予以糾正,顯然,這定會增加王蒙對責任心的理解。孩子自己的事情,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要由孩子自己承擔。而家長所能做的,就是鼓勵孩子勇敢麵對,做個有責任心的人。
3.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學會對集體負責
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沒有兄弟姐妹,玩伴和朋友也很少。在家裏陪伴的隻有父母或是爺爺奶奶,如果不經常參加集體活動,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任性、自私等壞毛病。當他們真正離開家步入集體中生活時,也一定不知道對集體負責,容易被大家排斥在外。
集體活動有很多種,根據孩子的喜好,家長可以挑選適合的活動讓孩子參加。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必然會遇到一些挫折,這時家長要及時觀察並糾正孩子的不良情緒,幫助孩子提高認知能力,改變他們偏激的看法。
李舟參加學校裏舉辦的一千米接力比賽,因為他跑得有點慢,他們那組沒有獲得名次。雖然同伴們都沒有說什麼,李舟心裏卻非常難受,感覺自己拖累了大家,心想以後再也不參加這種集體活動了。
回家後,媽媽發現兒子心情不好,就問他出了什麼事,李舟把比賽的事情說了出來。媽媽開導他說:“小舟,你為這件事情懊悔,說明你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媽媽知道你一定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為集體做了你該做的事情,我想不會有人責怪你的。”李舟聽完,心情好多了,在之後的集體活動中也表現得更優秀了。
當然,想培養一個有責任心的孩子,家長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要溺愛孩子。事事替孩子包辦,隻會剝奪孩子的發展空間,形成他們懦弱的性格。為孩子著想就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在磨礪中學會承擔責任,獲得成長。
幫孩子構建理解的橋梁
寫給媽媽的話:
孩子心中,那座名為“理解他人”的橋梁還沒有建好。如果家長能夠幫助施工,相信這座橋梁能夠建得更穩、更堅實。
生活案例
案例1:
何玉剛上初二時,是班裏的尖子生。周末,一位學習中等的同學和她約定,來她家裏一起做功課。那天上午,何玉早早地起來,做好準備,在門外等著同學的到來。可是,到了約定時間,同學沒有來。何玉又等了很長時間,同學還是沒有來,打電話也沒人接。她非常生氣,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生悶氣。
看到女兒不開心,媽媽過來問她出了什麼事,何玉就把同學失約的事說了出來,然後抱怨道:“我在家裏等她,是幫她複習功課,結果她竟然不守信用,太可氣了。”媽媽勸導說:“同學不來又不給你打電話,很有可能是她遇到了緊急事件,趕不及通知你呢!”可看著仍然滿臉委屈的女兒,媽媽歎息地搖了搖頭,看來該給孩子好好上一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