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
劉義是一名初二的學生,在學校裏常常與別人打架,成績也一直是班裏的倒數幾名。一次,他又在學校裏打架,沒有辦法,班主任把劉義的媽媽找來,告訴她如果劉義再這樣下去,學校隻有勸退他了。為了能讓孩子繼續留校讀書,媽媽隻得天天來學校做劉義的“陪讀”。每天,媽媽在班裏陪著劉義讀書,放學後,她還要忙著回家做飯、做家務。看著媽媽奔波於學校和家裏,劉義的心像被針刺了一樣,隱隱作痛。
終於,兩個星期後,劉義給班主任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誠摯地寫道:“張老師,我知道錯了,請您不要再讓媽媽來學校裏‘陪讀’了。每天媽媽在家裏就有做不完的家務,現在還要來學校裏陪我,她實在折騰不起啊!我向您保證,以後一定聽話。”老師同意了。
從此以後,劉義真的像是變了一個人,他開始好好學習,而且再也沒有打過架。
應對策略
學生們最喜歡的老師,是能夠貼心體諒學生的老師。然而,學生們卻不知道,老師們最喜歡的學生,也是那些能夠理解老師的學生。有位老師曾感慨地說:“工作辛苦一點算不了什麼,最令人頭疼的是那些孩子們不能理解我們的用心。我們辛苦地上課,嚴厲要求,那是為了他們好,結果卻隻能招來學生們的不滿和討厭,唉!”
不僅是老師,很多家長們也有此煩惱。家長對孩子諄諄教導,換來的卻是孩子的極不耐煩,嫌棄家長總是婆婆媽媽、喋喋不休。然而,孩子不理解父母、家長或是同學,最大的受害者,還是孩子自己。不理解他人,換來的必然是雙方的不和諧,進而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那麼,身為家長,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理解他人呢?
1.理解孩子,做好言傳身教的工作
無論在哪個孩子心中,家長的位置都是無可替代的。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的學習對象。如果你常常在家裏抱怨他人的不是,說東家長,道西家短的,孩子肯定會受到影響,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偏執觀念。因此,想教育孩子理解他人,首先家長要做到與鄰裏和睦,與同事融洽。
另外,家長也要理解孩子,讓他們親身體會到理解的神奇效果。上了初中以後,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可能不怎麼聽家長的話,盡管有時他們的看法非常幼稚,但卻表明了孩子正在慢慢走向成熟。這時,家長需要壓製內心的更正欲,試著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你理解了孩子,孩子才會學著理解你。
2.教給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想一想
孩子們不能去理解別人,是因為他們從未替別人想過。換位思考是理解他人的最佳方法,當一個人用別人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自然會對別人的想法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家長不妨和孩子調換角色,像過家家一樣,讓孩子來扮演家長或老師,從中學到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李雲天是一名初三的學生,平時喜歡嘮叨,又有點兒懶惰的壞習慣。看到孩子這樣,媽媽決定要改正孩子的這些不良習慣。周末,媽媽對他說:“兒子,你平時總叨叨著父母不會做事,今天咱倆換個身份,讓你來管家怎麼樣?”李雲天欣然應允。
角色轉變後,媽媽開始學著他的樣子,對家裏很多沒做完的家務嘮叨個不停。因此,李雲天不得不開始忙著整理家務,有時叫媽媽幫個忙,媽媽卻表現出一副不情不願的模樣。
這一天對李雲天來說,過得比一個星期都要慢。到了晚上,累了一天的李雲天滿心敬佩地對媽媽說:“我以前不知道做家務原來這麼費事,真是太不懂事了。”此後,李雲天不僅變得很勤快,而且再也不嘮叨家裏人的不是了。
和孩子換個位置,孩子就會產生許多新的認識。這種換位思考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學會理解他人,還可以讓孩子對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和認識,大大提升他們看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用生活和學習中的案例感化孩子
家長也好、老師也好,對孩子的關愛都是真心實意的,如果讓孩子清楚地認識到這種關愛,孩子一定會體諒家長和老師的良苦用心。例如,媽媽可以常給孩子講爸爸工作時有多辛苦,爸爸可以給孩子說媽媽持家有多勞累。如果能再配合上老師的案例,那效果就更好了。
當然,在與孩子說這些事情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放低姿態,語言誠懇地和孩子交心般地談話。如果以一個訓斥的態度說教,說自己那麼辛苦地工作,孩子還不知道報答等等,勢必會起到一個相反的效果,讓孩子對家長更加反感。
對於任何人來說,理解都是和人溝通的橋梁。而初中的孩子因為過多地關注自己,很容易忽視他人的感受,進而給人造成一種不可理喻的感覺。但隻要家長多下功夫,言傳身教,相信孩子一定能夠學會體諒他人,成為人見人愛的好學生。
孩子是“優”還是“劣”
寫給媽媽的話:
初中是孩子變化最快的三年,也是品質和思想定型的三年。家長在這一時期教給孩子的是與非,往往決定著孩子以後的成與敗。
生活案例
李梁和王悅今年剛剛初中畢業,李梁考上了市重點高中,而王悅卻連普通高中的錄取分數線都沒有達到。兩家做鄰居多年,而且,兩個孩子小時候學習差不多,初中三年,是什麼造就了他們如此大的差異呢?看看兩家的家庭教育,問題就一目了然了。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李梁的媽媽那真可謂是用心良苦。她一直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及時給孩子提供關鍵的幫助和引導,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優秀的。
舉例來說,李梁剛接觸物理時,發現物理非常難。對於這門新學科,他提不起一點兒興趣,一上物理課就想睡覺,回家做物理作業時,也是一副鬱悶的表情。媽媽察覺後,馬上給李梁請來了一個物理家教,幫助孩子擺脫畏懼物理的心理。
等李梁上初三時,接觸到了另一門新學科——化學。他很喜歡化學,在家時常常翻著化學書看,時而還自己動手做幾個化學實驗。媽媽看到李梁對化學極感興趣,就鼓勵他參加化學競賽。競賽中,李梁頻頻獲得好名次,他的化學成績在學校裏可以說是數一數二。
反觀王悅的媽媽,她對孩子的教育一點兒也不上心,既不知道王悅不喜歡學習理科,更不知道王悅很有音樂天賦。看到孩子理科成績不好,她隻知道一味地批評。對於孩子常常擺弄一些樂器,她更是厭煩不已。結果王悅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特長也沒有得到發揮,最終連普通高中都難考上。
應對策略
升入初中後,孩子的學習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周圍優秀的學生似乎一下變多了,自己也不再是老師悉心關照的尖子生了。麵對這種情況,孩子難免會變得心情低落,再加上初中開始接觸一些新學科,學習壓力增大,很多孩子不能適應初中的學習和生活,成績開始下滑。
生活中,常常會聽到有些家長抱怨:“孩子上小學時一直是學校裏的前幾名,可上了初中,成績怎麼就突然變差了?”原因很簡單,孩子需要你的鼓勵與幫助,如果家長不能及時解決孩子的問題,那麼孩子隻能成為“差生”了。
任何人身上都有優點與缺點,孩子當然也不例外。家長隻有正確地對待孩子的優缺點,才能讓孩子朝著一個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在與孩子的交往中,隻要家長發現孩子的優點,就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即使是一些與學習無關的優點也不例外。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肯定和鼓勵的環境中,人們會變得更加自信,更容易獲得進步。這一點,需要家長格外重視。對於孩子的優點,家長可以采取獎勵措施來盡力激發它們,無論是物質獎勵還是精神獎勵,隻要能讓孩子感到愉悅就行。
但是,在家庭教育中,鼓勵和肯定隻是一方麵,另一方麵,還要教會孩子客觀地對待自己身上的缺點。優點需要肯定,缺點則需要糾正。初中是孩子形成各種觀念的一個關鍵時期,身上的很多缺點都會暴露無遺。
對於孩子身上的缺點,家長不能用訓斥的方法去糾正。要知道,孩子正處於一個逆反時期,而且此時的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采取粗暴的辦法進行教育,隻會適得其反。當家長發現孩子的某個缺點時,一定要考慮用委婉的方式,慢慢地幫孩子進行改正。而且對於這些缺點,家長千萬不可“盯”住不放,因為很多壞孩子都是這樣被“盯”出來的。
上初二的常朋是班裏有名的“搗蛋鬼”,他人很機靈,但就是不喜歡學習。上課時,常朋經常和老師“對著幹”,總是被老師趕出教室。作業也是遲遲不交,課代表催他,他還振振有詞:“國家規定要減輕中學生的學習壓力,我不寫作業是響應國家號召。”為此,老師也沒什麼好辦法,勸也勸過,罰也罰過,可無論老師怎麼說,他這“搗蛋”的個性就是不改……
初中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強,僅靠苦口婆心的教導或是嚴厲的懲罰是難以讓孩子改變的,你越盯著他的缺點,他就越有“成就感”。要改變孩子的缺點,還需要引導孩子多多關注自己的優點,然後讓孩子慢慢理解自己的錯誤行為是“幼稚”的,應該改正自己的缺點。
有一位媽媽教育孩子的方法就非常有效。她在客廳的牆上掛了一張“功過表”,“功過表”一分為二,一麵用鋼筆記載著孩子的優點和獲得的成功,另一麵用鉛筆記載著孩子的缺點與犯下的錯誤。當孩子知道錯誤並改正缺點後,媽媽便擦掉這些“過失”。對於孩子的優點與成功,側麵記錄著相應的獎勵。“功過表”的上麵貼著孩子的照片,成功比過失多五個點,媽媽就會在照片上掛一顆紅星。
過了兩個月,這張“功過表”的效用漸漸顯露出來。這張表格就像是一種催化劑,讓孩子對自己身上的優缺點越來越在意。慢慢地,孩子養成了自省的習慣,他開始發展自己的優點,同時積極主動地改變缺點和錯誤,每天在不斷地反省中,取得新的成績。
初中的孩子處於黃金成長期,他們的自我意識和控製力都很低,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要以鼓勵和表揚孩子的優點為主,暗示糾正孩子的缺點為輔的方式,多給予孩子正麵的刺激,讓孩子學會發揚優點、摒棄缺點。隻要幫助孩子形成了正確的自我反省意識,那麼孩子將來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講“文明”,懂“禮貌”
寫給媽媽的話:
文明禮貌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對孩子來說,文明禮貌與學習同樣重要。它可以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係,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情緒與學習。
生活案例
案例1:
初中校園裏,剛剛放學,同學們收拾東西回家。楊森急著回家看電視劇,衝出校門時,不小心和同學劉金撞到了一起。兩人停在那裏,都沒有要道歉的意思。楊森冷冷地看了劉金一眼,突然嚷道:“好狗不擋道,還不走開?”劉金一聽,氣得兩眼圓睜:“你沒長眼啊?明明是你撞到我的,混蛋。”
聽到劉金罵自己,楊森揪住劉金的衣領說:“你有種再罵一句,信不信我抽爛你的嘴。”劉金用力推開楊森,說:“我就罵你混蛋,怎麼了?”於是,兩人打了起來。
後來,他們被保安攔開,又被校長狠狠地訓斥了一頓,但兩人還是一副死不認錯的模樣。
案例2:
吳震是名初一的學生,在家裏,他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綽號,叫“小喂”。吳震之所以有這個稱號,是因為他一點兒也不知道講禮貌,無論喊誰,他都是用“喂”。
有時,媽媽要上街買東西,吳震就衝著媽媽喊:“喂,給我買點零食。一包瓜子,一包餅幹。”在家裏,媽媽要洗衣服,吳震便脫下髒衣服扔在洗衣機旁邊說:“喂,幫我把這幾件衣服洗了。”
媽媽什麼都沒說,可在一旁的爸爸看不下去了,他對吳震說:“你這孩子,和媽媽說話怎麼能用‘喂’。長這麼大了,一點兒禮貌都不懂。”吳震白了爸爸一眼,依然是我行我素,見了誰都是一聲“喂”。
應對策略
在我們周圍,時常會看到這種現象:幾個中學生,在公交車上若無其事地坐在老弱病殘位上;幾個戴著眼鏡的“文明”孩子,隨隨便便地發出“他媽的”之聲;某個“活潑”的初中生撞了你一下,卻看都不看你一眼就揚長而去……種種“劣跡”正在初中生的身上蔓延開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嚴重影響著初中生的道德素養。麵對初中生文明禮貌素質低下的情況,家長一定要注意糾正。
1.重視文明禮貌的教育,提高孩子的認知
孩子上小學時,家長和老師會常常教育孩子要講文明,懂禮貌。孩子上了初中後,人們往往把教育重心全部移到學習上,素質教育漸漸被大家忽視。麵對孩子文明禮貌素質低下的行為也是不聞不問,兀自認為孩子已經長大,完全不需要教給他們文明禮貌這種小事了,這種看法顯然不正確。
孩子步入青春期,變得渴望與人交往,希望他人認可自己。然而,他們卻不清楚與人相處的技巧,很多時候因為舉止不當,造成了與同學、師長等人的矛盾。如果孩子與他人交往時懂得文明禮貌,友善地與人相處,人際關係自然會好很多,也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的習慣大多數都是從生活中模仿得來的,因此,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待人接客的時候,說話使用敬語;當家裏來了陌生客人,要起身迎接,而且要麵帶微笑;對於客人的問題,要認真回答等等。當然,想要孩子做到這些,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提供一個學習的榜樣。
2.創造文明禮貌的家庭環境
在什麼環境中成長,孩子將來就會成為哪一類人,因此,給孩子創造一個文明禮貌的家庭環境是必需的。在家裏,家長應要求所有人都做到使用禮貌用語,“請”“謝謝”這些文明詞語要常掛嘴邊。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在小區裏,人人都誇小欣是個懂禮貌的好孩子。在和別人說話時,小欣常常使用“您好”“謝謝”“對不起”“請”等詞,給人一種非常懂事的感覺。小欣的懂事,當然離不開良好的家庭環境。小欣的爸爸媽媽都是明事理的人,他們在家裏互愛互敬,一家人都很講禮貌。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有問題的孩子,隻有有問題的家庭。孩子本身對周圍的環境不會特別的敏感,因為他們的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在家庭環境中,孩子很容易受到家庭的影響,逐漸形成自己的待人品德。隻有為孩子創造一個文明的家庭環境,才能造就一個懂事的孩子。
3.尊重孩子,並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文明禮貌是一個人良好修養的外在表現,隻有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會講究文明禮貌。想要求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首先家長要讓孩子體會到被尊重的美好感覺,並深化教育孩子尊重與被尊重的關係:你隻有去尊重別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而講文明懂禮貌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反之,如果因為一點小事你就破口大罵,別人也一定會以同樣的態度來回應,到時,恐怕兩人隻有靠打架來“解決問題”了。
4.教給孩子相關的禮儀知識,引導孩子多加練習文明禮貌
孩子上初中以前,就已經接觸了一些初步的禮儀知識,例如見人要打招呼、握手等。一般情況下,學校隻會教給孩子這些最基本的禮儀知識,更進一步的禮儀,則需要家長來給孩子補充。初中三年,孩子的思想逐步朝著成人的方向發展,所以,家長要把成人間常用的一些文明習慣教給孩子。例如,聽別人說話時,要與對方有眼神上的接觸,而且在表情和動作上要有一定的回應,顯示你認真在聽對方講話等。
孩子上了初中以後,文明禮貌的教育必不可少。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可以幫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為孩子贏得更多的朋友以及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