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逆”,孩子不“反”

寫給媽媽的話: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一根彈力十足的皮筋,家長越是用力把他們拉向一個方向,得到的反拉力也就越大。

生活案例

王文剛過14歲,現在正上初二。以前,他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孩子,學習成績也很好,一直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三好學生。但最近他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開始聽不進父母的話,甚至和父母頂嘴,還完全逆著他們的意思來。老師也常常和王文的父母說,這孩子最近越來越不好管,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偶爾還會曠課、打架。

不僅如此,王文的煩惱似乎也在增加,回家後,他常常會說“為什麼同學們不願意跟我在一起”,“上次幾個同學約好一起去玩,他們竟然忘記叫我”之類的話,而且好像總有一些心事憋在肚子裏,不肯和父母說。

後來,王文把更多的精力轉移到玩遊戲中,一回家就對著電腦,既不和家裏人說話也不學習。媽媽多次勸他,他就是不聽,爸爸強製性地拔掉了他的網線,沒想到,他竟然離家出走了。媽媽著急萬分,不停地給他打電話。終於,王文回電話說,隻有他們答應以後不要管他,他才會回去。為了能讓孩子盡快回來,父母不得已答應了他的要求。

可是,回來後,王文仍然隻知道坐在電腦前,對於孩子的這種情況,王文的父母真是焦頭爛額,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應對策略

在家長眼中,孩子最親密的人就是他們,可孩子卻不這麼想。大部分孩子遇到問題時,選擇的第一個傾訴對象多數都不是自己的父母。調查表明,孩子有心事時,58%的人會找朋友傾訴,23%的人選擇憋在心裏,14%的人會選擇其他方法解決,隻有5%的人會找家人說,而且很可能找的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或爺爺奶奶。可見,孩子對父母的逆反心理是最強烈的,麵對這種情況,家長該如何應付呢?

1.少幹預孩子的生活

進入初中後,孩子的心理會發生一個微妙的變化,他會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特別是住校的孩子,獨立的念頭會越來越強烈,想要擺脫家長的束縛。然而,家長卻沒有什麼感覺,很多家長還是把他們當作小孩子,不時地對他們進行“關懷”和“叮嚀”。這樣一來,矛盾就產生了。家長越是“關心”他們,他們的逆反心理就越強。

因此,麵對處於逆反期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少幹預他們的生活。無論是朋友交往還是生活隱私,孩子的經驗哪怕是錯誤的,隻要孩子沒有犯嚴重的錯誤,家長就不要試圖改變他們的立場。家長橫加幹涉,隻會適得其反。而如果家長給予了孩子足夠的尊重,讓他們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孩子就會覺得家長理解自己,很有可能把家長作為“知音”,然後主動向家長吐露心聲。

況且,讓孩子自己在錯誤中獲得經驗,比任何教育都有效。

2.讚同孩子的選擇

孩子想要獨立,那麼家長就應該適當放權,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和決策。特別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例如買件衣服、剪個發型什麼的,家長就應該由著孩子來。看到孩子剪了流行發型,家長即使看不順眼也要給予支持。

其實,孩子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中都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看法,家長支持孩子,孩子就會親近家長。而且像穿衣服、剪頭發這些小事本來就沒什麼,能用它們換來和孩子的良好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3.冷靜對待孩子的抵觸,學會做聽眾

如果孩子頂撞家長,或是表現出各種厭煩的情緒,首先,家長一定要冷靜下來,仔細聽一聽孩子說些什麼,以及他們心裏想的是什麼。一直以來,孩子都是處在一個“聽眾”的位置,從小他們隻能聽家長的話,按照家長的想法做事。現在,這種角色需要適時地調換一下,家長不妨做一會兒孩子的“聽眾”。

有一位初中生的母親向老師反映,孩子一點兒也不聽她的話,希望老師能好好教育教育。於是,老師把學生找來,想聽聽學生的想法,學生是這樣說的:“我都已經長大了,每次回家,媽媽還是不停地在我耳邊說個沒完,嘮嘮叨叨,我根本就不想聽。”

如果說孩子有嚴重的逆反心理,那也絕對是家長造成的。因為家長“逆”著孩子的意思來,那麼孩子隻好“反”了。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一種需要別人傾聽自己的心理,處於逆反期的孩子,這種需求更強烈。如果在他們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家長也慢慢地給予他們平等的交流權,讓孩子感受到一種尊重,他們的抵觸心理一定會大大減緩。

4.妙用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的逆反心理,有時候並不是理性的。所以,教育孩子,有時家長可以巧妙運用孩子的逆反心理,改變孩子的不良嗜好。

想要借助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就一定要學會裝傻。例如,如果孩子瘋狂地追星,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自己也想趕潮流,和孩子一起追星。一開始,孩子會很高興。可接下來,就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當家長對明星越來越“熱愛”時,孩子卻漸漸冷淡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孩子潛意識裏就想找一點和家長不同的地方,既然家長喜歡了,孩子就隻好放棄了。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都有一定的逆反心理,這讓家長覺得孩子的思想上似乎長了“刺”,但這種“刺”是萬萬不能硬拔的,強硬手段隻會招致孩子更激烈的反抗。家長隻有學著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讓孩子“放手”去做,才會換來兩代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成功源於自信

寫給媽媽的話:

在生活中和學習中,孩子表現得是畏首畏尾還是昂首挺胸,全在於他是否有自信,自信和自卑一字之差,卻造就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

生活案例

案例1:

張淼自小就非常喜歡彈鋼琴,上了初中後,因為學習壓力增加,彈鋼琴的機會越來越少了。為了保持這一愛好,張淼請求媽媽讓自己周六日去學鋼琴。雖然媽媽不支持他以後從事音樂工作,但出於對孩子的愛,還是同意給張淼報了一個鋼琴班。

一個周日下午,媽媽去鋼琴班接張淼。回家的路上,張淼突然說:“媽,市裏要舉辦一場鋼琴大賽,我們學校有很多人都參加了比賽,我可以報名嗎?”媽媽看都沒看他一眼就回道:“還是算了吧,平時當作一種興趣和娛樂學學就行了,還參加什麼比賽?而且參加比賽的學生,肯定都是天天練鋼琴的,就算你去也拿不了名次……”媽媽的話直接給張淼潑了一盆冷水,他一路上都沒精打采的。

回到家,爸爸聽說張淼想參加鋼琴比賽,馬上表示讚同:“兒子,你就放心去參加吧!別聽你媽媽胡說,音樂靠的是天賦,我看你的天賦就非常好。隻要你參加比賽,就一定能獲獎,爸爸相信你!”一席鼓勵的話,讓張淼瞬間恢複了精神。

比賽前幾天,張淼抽出每一分鍾的空閑時間來練習鋼琴,爸爸也時常過來為他打氣,他的鋼琴突飛猛進。果然,在市裏舉行的鋼琴大賽上,張淼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案例2:

在教學過程中,李老師常常發現這樣一類奇怪的孩子,他們的腦子很聰明,學習也很用功,但學習成績卻一直不理想。

為此,他找了很多這樣的孩子聊過,問他們為什麼有些題明明很簡單,他們卻做不出來,孩子的回答是:“這一類題我以前常常做錯,不知怎麼的,現在一看到這類題,我心裏就沒底。有時候看了半天,找到了解決思路,卻又怕自己想得不對,沒辦法,隻能擱下了。”

應對策略

兩個案例中孩子不同的表現,充分體現了自信與不自信的差距。缺乏自信的孩子,做事畏首畏尾,結果往往會犯下更多的錯誤。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孩子慢慢變得自卑、自閉起來。因此,家長要注意提升孩子的自信,隻要家長多用心,就一定可以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

1.學會控製情緒,少對孩子用否定詞

有的家長因為自己工作有壓力,所以,孩子稍有不對的地方,他們就會把氣撒到孩子身上,胡亂訓斥一通:“說了讓你放學就回家,怎麼就是不聽?”“還不趕緊去寫作業,你怎麼就不知道學習呢?”這些話對孩子來說,隻能起到負麵的作用。

家長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們學習了一天也很累,稍微休息一下,家長還要數落,誰能不煩?而且經常否定孩子,會讓孩子自己也開始否定自己。“我就是不聽話。”“我就是學不好。”這樣下去,結果可想而知。

2.努力發現孩子的優點,多多表揚

孩子升入初中以後,學習和生活都會遇到很多困難,相應的,孩子心裏會對很多事情產生恐懼感,進而變得沒自信。其中,最主要的一個表現是,孩子的學習成績突然下滑。孩子的成績下降,很多父母隻知道埋怨,以為是孩子變得貪玩了,就經常數落他們,“你怎麼考得一次比一次差?”“你現在怎麼這麼笨呢?”這樣的絮叨,換來的結果隻有兩種:一是孩子越來越討厭聽家長說話,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遠;二是讓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壓力,更加畏懼學習和考試,成績更差,甚至自暴自棄。

想要改變這種結果,家長就要努力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看到孩子用功學習就要提出表揚,無論孩子什麼方麵表現優秀,家長都要及時誇獎他。如果孩子的成績一直上不去,可能是由於學習方法出現了問題,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一些好的建議,告訴孩子隻要肯學習,成績總會好起來的。

3.讓孩子體驗成功

很多沒有自信的孩子,都是因為他們很少獲得成功,覺得自己本來就是一個“平凡”甚至“愚笨”的人。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就要想方設法地讓他們獲得成功。

陳簡上小學時就是一個不自信的孩子,在學校裏一直默默無聞。當時,父母也沒有在意。可上了初中後,陳簡的問題就出來了,不僅成績退到班級的倒數幾名,回家也不願和父母說話,總是一副憂鬱的樣子。於是,陳簡的爸爸決定帶他去爬山,來改變他頹廢的模樣。

到了山下,陳簡望著高高的山頂,小聲地問:“爸,咱們能爬上去嗎?”爸爸拍著他的肩膀輕鬆地說:“放心吧,兒子,肯定可以爬上去!來,跟我走!”說著,開始勁頭十足地往山上爬。受到爸爸的感染和鼓勵,陳簡也跟著往山上爬去。

每爬一段山路,爸爸都會回頭看看陳簡,隻要發現他有畏懼的情緒時,就鼓舞他:“兒子,就快到山頂了,再加把勁兒。”時不時地還拉他一把。看爸爸爬得那麼起勁兒,陳簡也打起精神,用力往上爬。過了兩個多小時,他們父子倆終於爬到了山頂。這時,陳簡深深地出了一口氣,對著山下大喊了幾聲,臉上洋溢著成功的笑容。爸爸給他拍了幾張照片,貼在家裏的牆上。

從那以後,陳簡似乎開始改變了。一遇到犯難的事,他就會看看牆上的照片,帶著信心去征服它們。他變開朗了,學習成績也上去了。

父母培養孩子自信的一個好方法就是讓他們體驗成功,在成功中找到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孩子的心態就會改變,確信自己能成功,他們的信心一定會大大增加。

4.讓孩子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

心理產生問題,就要用治療心理問題的方法,積極的自我暗示是心理學家和成功學家最常建議人們使用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想要有自信,就不能在心理上矮化自己。家長要教孩子學會主動思考,無論做什麼都常常提醒自己“我想要去做”“我能夠做到”等,這樣做必然會讓孩子的心態轉到積極的一麵,進而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自信心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成功的關鍵,而初中正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時期。幫孩子樹立起自信,不僅是在初中,會讓孩子一生都受益無窮。

虛榮與攀比

寫給媽媽的話:

虛榮心是一種扭曲的自尊心,它讓人變得盲目攀比、好大喜功。初中時期,父母一定要幫孩子鏟除虛榮這條毒蛇,避免它侵蝕孩子的心靈。

生活案例

鄭尤的家庭不算富裕,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近年來父母外出打工,掙了一些錢,為了彌補他們常年不在孩子身邊的愧疚,父母對他非常嬌慣。特別是在用錢上,無論是吃穿還是玩樂,隻要鄭尤有要求,父母馬上就滿足他。

後來,鄭尤上了初中。初中的學生有很多都是來自市裏,吃、穿、用等各方麵自然不會比鄭尤差,有一些學生的生活質量甚至遠遠高於鄭尤。鄭尤用的手機價格一千多,而有很多學生用的手機價格高達四五千,這讓鄭尤的心理產生了嚴重的不平衡。

因為在小學時養成的壞毛病,鄭尤一心想要和同學攀比,要麵子的他竟然直接把自己原來的手機摔了,要求父母打錢,他要換一部好手機。父母雖然覺得鄭尤做得有點過火,可出於溺愛,還是答應了他。

但和同學的攀比是沒完沒了的,你買了好手機,可別人還有平板電腦、數碼相機、PS3遊戲機……鄭尤開始一一問父母要這些東西,漸漸地,鄭尤的父母也有些負擔不起了。他們苦口婆心地勸鄭尤,不要再和同學們攀比了,可鄭尤不僅不聽,還賭氣不再和家人聯係了。這可急壞了家人,他們跑到學校裏找鄭尤,可即使找到他又能怎樣呢?孩子還是會繼續和同學攀比。對此,鄭尤的父母真是一籌莫展。

應對策略

可能大多數家長都遇到過這種問題,孩子上了初中以後,攀比心理非常嚴重,稍微比不過同學,他們就會鬧脾氣。特別是現在的家庭,因為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被家裏人寵著。上了初中,發現周圍很多同學都比自己“強”,就想比過人家,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在穿衣和玩樂上要比別人強。家長們都為此頭痛不已,怎樣才能改變孩子的觀念,讓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到學習上呢?我們不妨試試以下幾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