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好的教育從尊重孩子開始(1 / 3)

尊重是溝通的橋梁

寫給媽媽的話:

尊重,是現代教育的第一原則。教育專家孫雲曉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沒有尊重和了解,就沒有教育。

生活案例

案例1:

有這樣一個發人深思的例子:

一個學習成績很差的學生舉起手要求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可是當老師要他回答時,他卻答不上來。老師感到非常奇怪,後來問他為什麼不會也舉手時,這個學生哭著說:“老師,別人都會,如果我不舉手,別人會笑話我。”此話一出,讓老師感到了學生那顆強烈的自尊心。於是,他私下裏告訴這個學生,下次提問時,如果你會就舉左手,不會時就舉右手。

以後上課時,老師每看到他舉起左手,就盡量給他機會讓他回答,而看到他舉右手時就不讓他站起來了。一段時間後,這個學生變得開朗了許多,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於是老師悄悄地把這個方式也應用到班裏其他幾個學習不好的學生身上。結果,他發現整個班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這不是一個憑空虛構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明白地告訴我們,教育的前提是尊重。馬卡連柯說過:“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量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案例2:

小張家對門的小學生陶陶,是他們居住的單元樓裏最頑皮的孩子,時常搞一些惡作劇,鄰居為此經常向他的父母告狀。陶陶也因此經常遭到父母的打罵。

小張對鄰居這種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很是不敢苟同——那是在傷害孩子的心靈!為何不尋找另一種方式來教育和開導孩子呢?

一天,小張的妻子和兒子出了遠門,小張因為手頭有事要做就沒有一起去。一個人在家,懶得做飯,準備出去買盒方便麵對付一餐。小張心想一會兒就回來了,沒有必要鎖門,於是虛掩上防盜門,也沒帶鑰匙,就急匆匆地下了樓。

誰知,回來卻發現防盜門不知怎麼被鎖上了。小張很著急,這可怎麼辦?不得已隻好敲開了鄰居家的門,希望能夠通過鄰居家的陽台爬到自家陽台進去。

鄰居夫婦了解事情經過後,不由得互望一眼,隨後就破口大罵起兒子來:“一定是他,他剛做完作業出去了。”

正當小張做好了爬陽台的準備措施時,鄰居孩子的哭聲已經從樓道裏傳來了。那孩子一進家門,又被他媽媽一頓大罵。小張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安慰孩子幾句:“別哭,爬過陽台就好了。以後不要再搞惡作劇了,叔叔不怪你。”孩子的哭聲小了一些。

可是,就在小張進門時,對門又傳出陶陶驟然擴大了的哭聲。一時間,小張不知是該上門勸勸好,還是讓那孩子嚐嚐苦頭,以後少讓大人操心才好。

最終,小張咬咬牙,還是坐到了書桌前。

傍晚時分,小張聽到有人敲門。可是打開門後,卻沒有見到人影。小張心想大概是小男孩在報複,故意打擾他。可是,當他關門時,卻發現門縫裏有一張紙條。取下一看,小張怔住了——是陶陶寫給小張的。原來,今天他關上小張家的防盜門,是因為他以為張叔叔出門時忘記關門了,怕小偷趁機偷東西,於是才順手幫小張關上……

頓時,小張心裏有了一絲暖意,對孩子充滿了內疚感。

孩子本來做了件好事,卻還要因此被委屈、被冤枉、被責罵,心裏會是什麼樣的滋味?小張不知該怎麼把這件事向孩子的父母做個解釋,讓他們明白,這孩子做了件好事。恰好報社打電話約稿,小張靈機一動,就根據那封信寫了一篇教育方麵的小短文,發給了報社。

第三天,文章就見報了。小張買了份報紙送給陶陶的父母,讓他們看看這個他們所不知道的故事。接過報紙,陶陶的父母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臉上漸漸露出了悔意。陶陶也看到了這篇文章,看完後,顯得很激動,不住地對小張說:“謝謝叔叔。”同時,臉上也充滿了被肯定、被尊重的幸福。於是,小張下樓買了十幾份報紙,幾乎樓裏的每個住戶都送了一份。

從那以後,小張發現陶陶變了,變得十分有禮貌起來。小張由衷地替他高興。

應對策略

孩子畢竟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不是可以任由我們大人擺布的“玩意”。要尊重孩子,就要像尊重成人一樣對待孩子,但現實存在的問題是:該把孩子當孩子時,我們卻沒有把他當孩子;不該把孩子當孩子時我們卻把他當成了孩子。

比如,孩子正玩得高興,大人常喜歡走過去抱起他來逗一逗,或者在臉上親幾口,總之是表達喜歡和愛意,然而得到的反應可能是被孩子推開,甚至大喊:你走!我不要你進來!……

這是尊重嗎?就算是,也隻是停留在表麵的尊重而已。事實上,我們隨時隨地都會打斷孩子,隨時隨地都把他當個小玩意兒一樣吆來喝去,做什麼事都是隻根據我們大人自己的主觀好惡,而沒有去考慮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有時甚至認為這麼做是在為他好,是在愛他,可孩子為什麼不領情呢?所以尊重孩子要做到以下幾點。

1.真正平等地對待孩子

尊重孩子,就要平等地對待孩子。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已具有了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然而許多父母卻視孩子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想要孩子做什麼就一定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做。不是把孩子當成家庭的、在人格上平等的一員,而是作為消極的、被動的“管束對象”。不是尊重、支持他們有益的、健康的興趣和愛好,而是將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強加在孩子頭上,讓孩子成為實現父母未能實現理想的“替罪羊”,把孩子當作自己沽名釣譽的工具。

2.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還有一類父母在與孩子發生矛盾時,輕則責罵,重則抬手就打,這也是極其錯誤的。孩子是需要教育,不經過長期的科學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但我們必須堅持在尊重孩子人格尊嚴的基礎上教育孩子。教育隻有在尊重人格、尊重個性的前提下進行,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人”來。對孩子的尊重,會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強。現實中,那些破罐破摔的孩子,首先就是因為失去了自尊,為什麼失去自尊,因為他們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尤其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別看隻有幾歲或十來歲的孩子,他們也都有著強烈的自尊,期望得到大人的認可。尊重是教育之母。父母如果不能滿足孩子起碼的得到尊重的要求,一切教育都將是零效果甚至是負效果。

3.學會主動向孩子認錯

前麵的例子裏我們也講到了,生活中諸如如此頑劣的小學生陶陶的過去,其實並不一定是他們的錯。這恰恰是我們成人應該深思的問題——孩子隻有在獲得大人尊重的時候,才會越發地懂得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尊重是心靈潤滑劑,這樣簡單的道理,我們成人再熟知不過,為何我們作父母的卻常常忽略呢?孩子和成人一樣是平等的,他們同樣需要“尊重”來滋潤心靈。我們還需要強調的是,當父母發現本來不是孩子的錯,但卻冤枉了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主動向孩子說聲“對不起”,坦誠地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認真向孩子賠禮道歉。如此不但能得到孩子的諒解,還能贏得孩子對父母的敬佩之情。切忌給自己護短,對自己的過失輕描淡寫,不當回事兒。這就違背了尊重的基本原則,也是教育中的大忌。次數多了,孩子的心靈必然會受到傷害,父母在孩子心目中也會失去威信,還談得上什麼教育孩子呢?

學會與孩子商量

寫給媽媽的話:

“這件事爸爸媽媽想聽聽你的意思。孩子,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咱們商量一下看怎麼解決好。”作為父母,在尊重孩子的自主權方麵你是否這樣做了?

生活案例

有兩個男生一個叫李剛、另一個叫王海,他們的父母失業了,兩個家庭都陷入了困境。麵對同樣的境況,兩個孩子的表現卻截然不同。

王海依舊沒有改變穿耐克、喬丹等名牌,跟著時尚走的習慣,最近又迷上了網吧,並且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更別說按時上課了。

“海兒是全家的希望,隻要他讀書好,將來有出息就行,沒想到他連課都不上!”王海的爸爸感到非常失望,“但我們還是覺得孩子應該擁有這個時代給予他們的快樂,再苦再累也不能讓孩子覺得委屈,不能讓他來承受父母因工作失敗而帶來的酸楚。所以,我們從不在孩子麵前傾訴失業後的失落,更不會抱怨掙錢太辛苦和受到太多的委屈,照常滿足他的吃穿要求和他想要的零花錢,沒想到這孩子把我們對他的期望拋到了九霄雲外。”

而李剛卻和王海大有不同,雖然有時上學也常遲到,可是成績卻有進無退。

原來李剛的父母下崗後又另起創業,白天黑夜顧不了家,但思前想後,李剛的父母還是將實情告訴了孩子,與孩子一起商量應該怎麼辦。“有句古話不是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嗎?我們生活困難,孩子是家庭成員,有義務為家庭做貢獻,幫助家庭早日脫離困境。”

李剛的爸爸是一個性情爽朗的人,提起兒子就樂嗬嗬的:“與孩子商量後,孩子也很樂意,主動提出照顧好奶奶和搞好自己的學習。我們有時回家累了,他還會為我們捶捶背,按摩按摩。這孩子四歲多就會為我們添飯、拿拖鞋,我們就沒不放心過,隻是表揚鼓勵他,並教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們遇到什麼困難也會與他商量,請他幫助想辦法。我們常對孩子說的就是‘我們都是家庭中的一員,要相親相愛,盡職盡責’,兒子做到了,他關心每個家人,把奶奶也照顧得挺好,這可解決了我們家的大問題了。而且聽說他現在學習也沒耽誤,真是讓我們高興,也太難為孩子了。”

應對策略

孩子是家庭的重要一員。可是,許多父母在決定一些事情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事情時往往把孩子排斥在外。是的,生活中純粹的大人之間的事沒有必要讓孩子知道,可是還有很多事是完全應該讓孩子也參與討論的,尤其是涉及孩子的某項決定時。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更不要以為孩子是你的,你就可以隨便對他做出決定。

事實上,隻要是家庭的成員,即使年齡小,總歸是一個人,他有權知道關於自己以及家裏的事情,有權參與家庭事件的討論與決定。如此可以營造一種良好的家庭氛圍,這樣的氛圍才有利於孩子的正常成長。學會與孩子商量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做起。

1.彎下腰與孩子商量

由此,我們做父母的要時刻記得,孩子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許多事情,不要忘記彎下腰與他平等商量。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某件事,大人和孩子各自的觀點都被擺出來,做父母的把意見耐心地傳遞給孩子,讓他思考判斷,然後耐心地聽取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置於孩子的思維高度,總能找到每個問題最合適的答案。

2.打上“民主”的印記

當然,商量,不是父母發號施令,而是要使每個問題的解決都打上“民主”的印記。商量更不是遷就,而是父母與孩子對話、溝通、相互了解,形成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意見或辦法。

如果你還在抱怨孩子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對,那麼就先想想自己是否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與孩子商量了。

3.從小事開始做起

學會與孩子商量,可以從下麵的小事開始:

你現在不想睡覺嗎?明早你能夠按時起床上學嗎?

你又要這麼多錢做什麼?給一半可以嗎?

舊文具盒扔掉買新的,可是這不在我們這個月的消費計劃裏,怎麼辦?

……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寫過一篇文章,叫《商量,商量,再商量》,這一點對於孩子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卡耐基也曾經這樣說過:對待殺人犯,還該講三分道理哩。與孩子商量,完全可行,做父母的趕快試試吧,一定會發生你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盡量給孩子麵子

寫給媽媽的話:

愛麵子,不僅大人如此,孩子也有麵子,也同樣愛麵子。不少孩子對自己丟了麵子感到“恥辱”,甚至比大人還要不能忍受。

生活案例

郝納的孩子航航9歲了,讀小學三年級。小家夥長得逗人喜愛,隻是過分安靜,缺一點男孩子的活潑。航航在班上的成績,屬於中等偏上,時不時還拿個獎狀回來。

可是,郝納帶著航航出門,每每遇到熟人誇獎航航,郝納都會把航航數落一頓。郝納不僅說航航學習不用功,拿不到第一名,平時不愛講話,還罵航航長得像個醜八怪。其實,郝納說的話,有些雖然接近事實,但是大部分都言過其實,有些完全和事實背道而馳。

此外,父母出於好心,當著小朋友的麵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怎樣怎樣,這其實就讓孩子感到很沒麵子。其中,最不好的是,當小朋友來找孩子出去一塊玩時,媽媽代替自己的孩子加以拒絕,說什麼“我家孩子正在忙著做作業,一會兒再同你玩”。

也常有些父母因為孩子無意間犯下錯誤,或是偶爾提出無理要求,而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孩子嚴厲訓斥,甚至責令孩子當場認錯。孩子要麼在倔強沉默中固執己見,要麼在啼哭之餘不情願認錯。

應對策略

這裏需要提醒各位父母的是,“童年時期的教育會影響人的一生”。教育孩子切莫忘了“熱愛、尊重和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要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尊重孩子的認知水平、尊重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指責、批評、處罰孩子,無論何時何地,都別忘了注意方式、技巧和時機——給孩子留點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