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因為害怕孩子聽到了表揚後揚揚自得,於是就刻意在孩子同伴麵前或外人麵前數落孩子的不是。這種不顧場合地隨意對孩子加以指責,甚至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強加在孩子身上的做法,不僅達不到控製孩子驕傲的作用,相反卻會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頭,沒有地位;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激發孩子的憎恨、敵對和緊張情緒,促使孩子養成報複、自卑的不健康心理,有的甚至引發悲劇的發生。
給孩子留麵子,讓他們自己總結經驗教訓,才是真正的關愛。教育博士簡·內爾森說:“說教、威脅和懲罰產生距離和敵意,而留麵子的方法產生的是親近與信任。”孩子賺夠了麵子,再麵對父母的教育,便多了一份朋友般的親近。隻有一種朋友般的氣氛,才是適合孩子成長的最佳家庭氛圍。
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的批評指責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一味大聲訓斥,甚至體罰,結果往往收效甚微甚至會適得其反。心理學家指出,如果責備孩子時能講究藝術性,教育效果會好得多,具體有以下幾種切實可行的方式。
1.給孩子講道理
給孩子講道理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有時,孩子會在公共場合做出很不得體的事,這時千萬不要羞辱孩子,而是采取恰當的措施阻止他。比如,你在朋友家做客,而你6歲的孩子卻到床上亂蹦亂跳,這時你可以平靜地告訴孩子停止蹦跳,實事求是地解釋道理:“你必須馬上下來,以免弄壞了床或者讓你自己受傷。”如果孩子不聽,你需要輕輕地,但是堅決地把他從床上抱下來,如果他大哭大鬧,還是跳上床,就要盡量縮短你做客的時間,立即把孩子帶回家。
在講道理的時候,父母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過於刻板和嚴厲,不要把自己置於孩子的對立麵。遇事給孩子講道理對培養孩子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很有好處,在孩子長大後,他也會以講道理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給犯了錯的孩子講道理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因為直接責備孩子,容易遭到孩子的抵製,你不妨講點策略,用責備他人的相同過錯來暗示孩子。那個“他人”最好是孩子所熟悉的故事、電視中的角色。孩子犯了錯,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借彼喻此地啟發孩子,能使孩子很快明白你的用意,樂意接受批評和教育,而且保護了他的自尊心。
2.實行“冷處理”
“冷處理”也能達到責備的效果。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階段,就能夠分辨簡單的是非、善惡、真假、美醜,一旦做錯了事,心裏便會擔心父母責罵,並等待你的責罰。如果正應了孩子心裏所想的,他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及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以沉默對待,嚴肅地凝視孩子一會兒,孩子反而會“不自在”起來,進而能反省自己的錯誤。
3.責備要適時適度
孩子有了缺點錯誤應及時給予責備。孩子的時間觀念一般都較差,剛犯的錯一轉眼就可能忘了。因此,父母責備孩子要趁熱打鐵,不可拖拉。研究發現,及時的責備能使孩子把過錯和愧疚聯係起來,加深對過錯的記憶和認識。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寫給媽媽的話: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強烈地依戀父母,這種依戀是在嬰兒與父母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過程中形成的。孩子不僅要求父母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更要求父母為他(她)的身體和心理安全提供最有效的保障。
生活案例
案例1:
現實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諸如此類怒斥孩子的話:
“要是再不聽話,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讓狼把你叼去。”
“再敢撒謊,我就撕爛你的嘴巴!”
……
生活中我們還會在不經意間看到這樣的場麵:
在路邊,小孩子不聽媽媽勸,拚命地哭。無論媽媽怎樣說好話,或者給他什麼東西,都不管用。最後,媽媽實在不耐煩了,大聲說:“你還哭?再哭我就走了!”並做出要走的樣子。孩子哭得更凶了。當孩子見媽媽扭頭真的要走了的時候,孩子立即慌了神,趕緊追上去,邊哭邊喊:“媽媽,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看到這樣的場麵,我們不得不反思這樣的問題:作為媽媽,當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難道我們非得這樣對孩子不可嗎?難道就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嗎?
案例2:
有一個上小學六年級的小男孩,因考試成績不好,不敢回家,浪跡街頭,結果被壞人以招工為名騙到鄉下一個“地下血庫”,和其他幾個孩子天天被逼去抽血。
數日後,幾個孩子麵黃肌瘦,十分虛弱。幸好其中一個孩子逃出來,叫來了大人,才得救。出來時,幾個孩子已奄奄一息。那些“滾”出去的孩子,許多人在心靈上、肉體上受到極大的傷害。而這些傷害,往往是難以補救的。
孩子需要教育,但更需要保護,包括身體的和心靈的。在他們犯錯的時候,不要一味隻想著怎麼批評他,怎麼懲罰他,而應該想想,這個時候,該怎麼保護他。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明白,在任何時候,家都是孩子溫暖的港灣,尤其是他在外麵受到委屈、挫折、傷害時,父母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能讓孩子最放鬆、最放心、可以說出所有心裏話,並且不會得到任何否定性評價的環境。
應對策略
父母是孩子最依賴的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對父母有一種特別的眷戀,特別有一種沒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潛在不安感。心理學上管它叫“基礎不安”。
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幼小的心靈裏,都會經常有“爸爸媽媽會不會不要我”這樣的擔憂。在這種潛在的不安心理下,如果你還時不時地對孩子說“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他的懵懂不安的心理就會加劇,從而心靈上也容易受到大人無法想象的打擊。這種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做出諸如自殺一類的極端舉動。到那個時候,父母後悔也來不及了。
1.了解孩子的恐懼感
恐懼是兒童成長中普遍存在的一種體驗。“某種恐懼感是一定年齡所特有的,每個孩子都經過這個感情發展的正常階段。”加利福尼亞的兒童治療醫師伊莎貝爾·福克斯如是說。這種恐懼科學上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的本能反應,即對於各種潛在危險的恐懼。另一種就是神經性的憂慮,即一個人在沒有遇到危險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無端甚至沒有任何理由的害怕,但在常人看來卻是不足以引起恐懼。而對於年齡很小的孩子來說,最容易產生的就是這種神經性的恐懼。
成人總會委婉地表達恐懼。例如,他們會說“我不喜歡成為第一個跳舞的”“我不喜歡抽血”“我更喜歡白天開車”等。由於孩子尤其是兒童不具有處理自己思想並解釋自己想法的經驗,所以成年人應該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兒童的恐懼心理。不僅不能恐嚇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懼,還要以正確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至於產生無謂的恐懼心理。
2.認真對待孩子的恐懼
每個孩子都可能說不準什麼時候就產生恐懼的心理,這屬於正常現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對孩子恐懼這一現象要認真對待。
孩子不聽話時,如果你對他說:“你再不吃完早點,我就不要你了。”它產生的後果是許多父母始料未及的。畢竟他們還是孩子,他有時並不明白父母隻是為了哄他而說出恐嚇的話,並非真的不要他或不愛他。父母或者無心實則凶惡的一句話,孩子聽到後的感覺可能是天昏地暗的,對孩子心靈的傷害你無法預料。
3.千萬不要恐嚇孩子
千萬不要用醫生、警察、老師及其他讓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嚇他。一個怕醫生的孩子,生病的時候怎能跟醫生合作?一個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或遇到其他情況,怎麼敢去向警察求助?一個怕老師的孩子,怎麼可能坦然安心地聽老師講課?
孩子的心裏有不安的土壤,重則會萌發出許多的恐懼,並可能最終演繹為不幸;輕則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性格壓抑。而這,就相當於毀掉了一個好好的孩子。如果你不想毀掉孩子,就不要對他(她)進行恐嚇和威脅。
還有,即使你的孩子犯了再大的錯,你都不能說:“你給我滾出去!”因為,家是一個人最終的歸宿,除了家,他再沒有地方可去,除非墳墓。
別和孩子較勁
寫給媽媽的話:
中國的教育往往強調讓孩子遵循某些固定的規範,而忽視孩子的個性成長,“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一俗語,就是此種教育觀念的反映。而所謂的“規範”又是由老師、父母單方麵製定的,許多時候它甚至成為壓製孩子的一種工具。
生活案例
小安已經是小學生了,可是小安一提動筆寫字就會情緒低落,麵無表情,心不在焉,每天老師留的作業都要哭鬧之後才能勉強完成。
老師用了各種辦法,小安也沒什麼大的改變。實在沒轍,隻好請來父母詢問情況。這一問才知道一個大秘密:小安以前是個左撇子,在幼兒園的時候,被老師和父母硬扳過來了!由此,導致了前麵所說的這種狀況。
這聽來就像古人所說的“邯鄲學步”,因為一心想學別人走路的姿勢,結果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後隻好爬著回家。
不明白這位老師和父母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不但是在跟孩子較勁,而且還在和大自然(孩子的基因)較勁,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對於父母,教訓則是:不要盲目與教師保持一致。不能把“配合老師工作”簡單地理解成“老師怎麼說,父母就怎麼做”。父母若發現老師的辦法總是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最好去請教一下專家。那樣至少可以減輕孩子的壓力,孩子的問題或許比現在要輕一些。
應對策略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對上麵所講的事例一定要引以為戒,雖然你可能不會像上麵所提到的老師和父母那麼“傻”,但一定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個性、習慣,不要跟孩子較勁。
自然界沒有兩條相同的河流,沒有兩座相同的山峰,也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不會有兩個相同模樣和相同性格的人。所以,我們做父母的有什麼必要非得強求自己的孩子要像其他孩子一樣呢?
1.尊重孩子的“與眾不同”
自從達爾文發現進化論以來,我們大家就知道優勝劣汰是自然界的法則。然而,在自然界還有一條比“優勝劣汰”更重要的法則,那就是“與眾不同”。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在動物王國裏,有一天動物們決定設立學校,教育下一代應對未來的挑戰。校方製定的課程包括飛行、跑步、遊泳及爬樹等本領,並要求所有動物都要掌握全部課程。
鴨子遊泳技術一流,飛行課成績也不錯,可是跑步就無技可施。為了補救,隻好課餘加強練習,甚至放棄遊泳課來練跑。到最後磨壞了腳掌,遊泳成績也變得一般。校方可以接受平庸的成績,隻有鴨子自己深感不值。
兔子在跑步課上名列前茅,可是對遊泳一竅不通,可校方硬逼著兔子學遊泳,導致兔子精神崩潰。
鬆鼠爬樹最拿手,可是飛行課的老師一定要它自地麵起飛,不準從樹頂上降落,弄得它神經緊張,肌肉抽搐。最後爬樹成績得丙,跑步成績更隻有丁等。
老鷹是個問題兒童,必須嚴加管教。在爬樹課上,它第一個到達樹頂,可是堅持用最拿手的方式,不理會老師的要求。
到學期結束時,一條怪異的鰻魚以高超的泳技,加上勉強能飛、能跑、能爬的成績。反而獲得平均最高分,還代表畢業班致辭。
另一方麵,地鼠為抗議學校未把掘土打洞列為必修課,而集體抵製。它們先把子女交給獾做學徒,然後與土撥鼠合作另設學校。
逼著鴨子學跑步、逼著兔子學遊泳,最後個個倒黴,鴨子搞得一事無成,兔子得了精神分裂症,都成了失敗者。
著名教育家李維斯的這個寓言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深思。教育的成功之道就是要找到孩子的優勢,充分地、淋漓盡致地發揮他們的優勢,如此才可能成功。反之,放棄優勢,舍長就短,那就會像動物學校裏倒黴的鴨子和痛苦的兔子一樣。
2.尊重孩子的差異性
孩子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他們的天賦、興趣、愛好、潛力也是有差異的,尊重孩子的個性其實就是保護孩子的未來。馬克思曾說過:“任何人類曆史的第一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同樣,任何教育的第一前提也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尊重每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應是教育的第一要義。
隻有尊重差異性,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去關心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才有可能走進每個個體的心靈去完成喚醒的工作,才有可能實現不拘一格塑造人才的美好願望。
不要扮演“監工”角色
寫給媽媽的話:
現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們卻缺少一樣最重要的東西——自由。他們沒有選擇的自由,沒有交往的自由,沒有玩耍的自由,沒有嚐試挫折的自由,即使有,也是受了很多限製的自由。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父母的監管中。
生活案例
“我要當‘監工’去了!”一到下午5點左右,李女士便匆匆忙忙往家裏趕,因為這是兒子放學的時間,她得同步到家對孩子進行“監管”。而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的王女士,也想著要換成上早班,以便“同進同出”盯住兒子。這種“嚴防死守”的戰略,如今正成為許多父母管教孩子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