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策略
雖然專家都強調要和孩子交朋友,給孩子自由的空間,但是父母們還是覺得當“監工”最容易。這樣可以讓孩子時時刻刻離不開自己的視線,按照特定“行為規範”行事,時時提醒和監督,稍有懈怠和不從就立即給予訓誡,以讓孩子按部就班地直奔目標。
也許這一手段很見效,很讓父母們省心,孩子乖乖按照你的意思和“製度”行事。可是難道孩子是真的心甘情願、心悅誠服了嗎?那不過是他無力反駁和反抗而已。他在內心裏仍然會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且還多了一份對這種“霸道”的反感。
1.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天生就有一種逆反心理。他的獨立意識讓他在麵臨嚴厲批評,尤其是不公正的批評時,在心裏暗暗地說“不”,直至公開地作對。大人不讓動的東西偏要動動看,大人不讓做的事情偏要幹一幹。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裏麵包含有多少成年人想當然、一廂情願的成分?隨著孩子的長大,成人對孩子更加不放心和不信任。於是一些父母偷聽電話、偷看日記,甚至用私人偵探跟蹤的辦法來“監督”孩子的生活。
父母以“監工”身份來壓服孩子,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後果。父母可以用這種手段把孩子培養為“聽話的孩子”,但聽話的孩子就是傀儡,就是沒思想沒內容的機器。可以想象一個沒有主見、沒有判斷能力,甚至唯唯諾諾的人,等他遇到了比自己更強的人,是不是會俯首稱臣、任人擺布呢?
2.避免“監工”的心理
1900年,梁啟超寫下了激揚一代中國人的《少年中國說》:“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而今天,梁啟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進取、創新、盛氣、豪邁、“常思將來”、“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的氣質在青少年一代身上似乎還依稀可見。
童年簡單而平凡的快樂,人生的終極追求卻已然淡不可聞。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我們民族的悲劇嗎?教育家們不是早就告誡過我們,隻有身心快樂的孩子才會走向成功的頂點嗎?老舍先生就提倡對待兒童必須有平等的態度,主張尊重兒童,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態度和胸懷,堅決避免像“監工”對待囚犯那樣對孩子加以震懾和監管。隻有如此,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不要在孩子麵前充當權威
寫給媽媽的話:
著名作家劉墉告誡為人父母者:父母不必在孩子麵前扮演權威的角色,因為沒有一個人是權威。照照鏡子再來教育孩子,不要拿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來要求孩子。
生活案例
一個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問自己的媽媽:“是不是做媽媽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
媽媽回答:“當然啦!”
孩子又問:“電燈是誰發明的?”
媽媽說:“是愛迪生。”
孩子馬上又問:“那愛迪生的媽媽怎麼沒有發明電燈?”
這是一個小故事,卻說明了一個道理:權威往往隻是一個經不起考驗的空殼子,尤其在現今這個多元開放的時代。
是的,孩子既不能受清規戒律的束縛,也不應受到權威的壓抑。在權威壓抑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精神上就會產生種種缺陷,尤其是孩子的辨別能力就會萎縮。如果沒有辨別能力,也就談不上有獨特見解和創新精神。為了培養孩子的辨別能力,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我們決不能用不準反駁的權威去壓抑他們,而應該耐心地順著情理去疏導他們。
應對策略
現實生活中,讓孩子和父母一起平等地爭辯討論,仍然是很多當代父母難以接受的事情。他們總以為這樣會降低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身份”,如果在爭辯中,讓孩子看到自己知識上的不足,抓住了錯誤,會更加跌麵子。
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父母與孩子爭辯是件有益的事。德國漢堡有位心理學家通過多年的實驗觀察後證實:“兩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心理學家認為:“能夠同父母進行爭辯的孩子,在以後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和合群。”
因此,孩子與父母爭辯,不要怕丟了父母的麵子,不要擔心孩子不尊重你,與你為難。孩子也是講道理的。你與孩子爭辯,孩子覺得你講正義、講道理,他會打心眼裏更加愛你,信賴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你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啟發你。這有什麼不好呢?
1.鼓勵孩子與自己爭辯
對孩子來說,與父母爭辯是一種自信、自立、自尊、自強的表現,是一種心理的宣泄。心理學家說:“爭執能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在對抗中他們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意誌。”爭辯表明孩子在走自己的路,認真思考問題,次數多了,他們會明白父母以及自己並不是樣樣都正確。這樣孩子就能弄清是非曲直,學會正確估量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養成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以理服人、平等公正的好品質,形成良好的人格。
父母允許孩子爭辯,還能活躍家庭氣氛,在感情交流、思想溝通中,表現了一種親情和友愛,能夠架起一座通向孩子心靈的五彩橋,它能促使孩子體驗父母情感的變化,正確對待父母和自己,正確對待所辯論的問題,化解矛盾,獲得共識。如果一個孩子從不與人爭辯,總是與世無爭,那麼,他的勇氣、進取心、正義感等就值得懷疑了。
允許孩子和父母、老師辯論、討論,不要剝奪孩子和成人溝通交流的權利,和孩子對立起來。太多的“不準”又不給孩子解釋為什麼,不準孩子爭辯,這樣樹立權威的父母和老師失去的是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我們必須知道,尊重是樹立“權威”的前提,隻有相互尊重,父母和孩子才能實現溝通的和諧暢通,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2.耐心為孩子的問題作答
另外還有一個父母們常犯的錯誤,就是當孩子提出一個他們答不上來的問題時,為了保住麵子,隨便給出一個錯誤的答案,甚至以大聲嗬斥來掩飾自己的尷尬。其實,世上的萬事萬物,誰會什麼都懂?所以大人不要因為一時答不出孩子的問題而感到丟臉。不如老實對孩子說:“我也不太清楚,我們一起來研究吧!”這才是正確的態度,而且可以教導孩子凡事要“真”、不虛偽、實事求是,這才會有進步。
當孩子提出問題時,要給予鼓勵,並耐心地作答,決不欺騙孩子。在教育上,再沒有比教給孩子錯誤的東西更可惡的了,這個錯誤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因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要堅持竭力排斥那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識。在給孩子解答問題時,要盡量做到你的說明不難懂,而且充分考慮到孩子在現有的知識與思維能力下,是否能完全加以接受。因為父母如果隨便給一個過於深奧的答案,孩子不能理解,結果仍然解不開心中的疑團,他們會一直不停地追問下去,很多父母就是這樣被問煩的。
3.不要在孩子麵前充當權威
不要認為由於你比孩子懂得多,就有資格在他麵前充當權威。當孩子問到你自己也不懂的問題時,你應該向他承認。假如,孩子問到你天文學方麵的問題,你根本就一無所知,那麼你就幹脆老實地回答說:“這個爸爸也不懂。”於是你們兩個人就可以一起翻書,或者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一起把那個問題弄懂,並且向孩子表示感謝:“如果不是你今天提問,爸爸至今也沒有弄懂這個問題呢。所以你以後要多多提問,我們一起來學習知識。”在這樣的鼓勵下,孩子的問題肯定會源源不絕。
等到孩子再大一點,懂的知識更多一點,他再提出問題時,你不必立刻給出答案,而是讓他先思考一下,盡力自己去找出答案來。如果孩子給出的答案和你的不同,你也不必一口否定,而是幫他分析,找出錯誤。有時候你可以說:“其實你的答案也有道理,也許是爸爸錯了,我們去看看書上怎麼說吧。”
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我們都應堅持將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從而也給孩子灌輸不迷信權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放飛孩子的小小夢想
寫給媽媽的話:
居裏夫人說:“要把生活變成幻想,再把幻想變成現實。”把生活變成幻想也許是孩子最擅長的事了,作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應當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讓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精心嗬護孩子的夢想。隻有這樣,夢想的種子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孩子的小學生活才會五彩繽紛。
生活案例
案例1:
車來車往的兩個紅綠燈之間的花壇的裏側,一輛電動車上端坐著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若無其事地操作著方向盤緩緩地行駛著。當黃燈閃過紅燈亮了的時候,他和其他司機一樣,把車穩穩地停在斑馬線的裏側。電動車後麵的不遠處跟著的是一位年輕的媽媽。她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做一個手勢,隻是默默地注視著。
在遊樂場開電動車是幾乎每個孩子都可以做到的事,能夠真正在馬路上駕駛也許是很多孩子的夢想。就在今天,就在這個男孩的身上,這個夢想變成了現實。原來夢想與現實的距離竟然這麼近,甚至比遊樂場到馬路的距離還要近一些。
孩子是成功的,年輕的媽媽無愧於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向她學習些什麼呢?
案例2:
有一位叫張穎的少女,性格內向,她從小就佩服那些靠養兔、養鴨致富的農村小秀才。中考時,她報考了當地的職業高中,被該校的水產專業錄取。這本是令人興奮的事情,然而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倔強的張穎拒不服從父母要她複讀的安排。之後,父母要她學習縫紉技術,去製鞋廠做工,張穎又不從。從此,父母和女兒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對立情緒。精神上的折磨使張穎整日心情抑鬱,沉默寡言,不到一年時間,張穎患上了間歇性精神分裂症,幹了一係列令人想不到的事情,最後用撕碎的蚊帳布條了結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像張穎這樣的悲劇大概為數不多,但是,像張穎父母那樣企圖為孩子設計人生道路的大概不會太少。
案例3:
澳大利亞有位初三畢業生,他感覺自己讀書很吃力,不打算上高中,回家後把想法告訴父母,父母對他說:“我們想聽聽你對今後的打算。”孩子回答說:“我對美術感興趣,我想畢業後搞花卉種植,將來向園林方麵發展。我征求過生涯規劃老師的意見了,老師肯定了我的想法。希望你們能支持。”他的父母聽了孩子這番話,綜合孩子的學業情況後,同意孩子的選擇,並提供兩萬澳元作為孩子的事業啟動資金。孩子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表現得特別積極而愉快,很好地發揮了人際交往方麵的特長,拉讚助,找幫手,查資料,勤請教,兩年之後他成立了澳大利亞首家花卉公司。
有一回,他看到市政府門前又髒又亂,向政府有關部門建議在門前建一個小花園。可是,市政府缺乏資金,他就找廠家拉讚助,免費為讚助商立廣告牌;缺人手,他就跑到一所大學園林係找學生幫忙,他知道學生的勞動力最低廉,又能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達到雙贏的效果。花園很快建好了,美化了這座城市,引起當地新聞媒體的關注,電視台、報社相繼做了報道,很快他的花卉的銷售量猛增。第三年他做起了跨國生意,一些國產名貴花卉遠銷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五年後,他的花卉公司成為一個擁有2億資產的跨國花卉公司。
應對策略
著名作家伯特蘭·羅素說:“真實是重要的,夢想也是重要的。”夢想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解放。夢想使人從現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走向自由。麵對孩子的夢想,我們首先應該予以尊重,用心去傾聽,無論它聽起來有多麼荒誕。羅素說:“教育在於才能的培養,而非壓抑本能。”
1.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教育不是往孩子腦子裏注入什麼東西,教育也不是拿孩子當石料,把他塑造成我們希望的東西。教育是在社會化的大前提下,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走他自己的路,幹他自己喜歡的事,過他自己想過的日子。孩子就是孩子,如果你不加以引導,他有時是發現不了自我的。
2.發現和開發孩子的潛能
我們是否知道,任何一個孩子本身都具備自我發展的潛能,成人的工作是要“援助幼小心靈的教育”,而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標準去要求孩子。父母的責任是發現、開發孩子的才能,多為孩子創造條件,最後把孩子的才能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同樣可以讓孩子實現人生的價值。
3.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選擇
幾十年前,著名文學家冰心先生針對我國當時教育中的弊端曾指出:“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成長,要尊重兒童的天性和選擇……”上麵這一成功案例告訴我們:孩子選擇什麼人生道路,將來幹什麼行當,應以孩子的意願為主,不應強求。有修養、大度、理智的父母,總是尊重孩子的人生選擇,並不刻意為他們去精心設計。
尊重孩子,就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實現他自己的夢想!孩子是一顆種子,隻要開出他該開的花,結出屬於種子的果實,這就是成功!所以不要在意他成為一朵什麼樣的花,千萬不要期盼讓玫瑰開成百合,也不要企圖讓辣椒結出豆角。否則,他就什麼都成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