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會了解和欣賞孩子(1 / 3)

賞識是孩子發展的動力

寫給媽媽的話:

賞識的本質是讓每個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覺,賞識的目標是讓每個孩子享受自信的快樂!賞識的結果是能夠給孩子提供自動自發的動力。了解孩子、欣賞孩子,打開孩子心靈的窗戶,給孩子無盡的鼓舞和激勵,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所在。

生活案例

案例1:

著名畫家本傑明·威斯特在小的時候,在家裏照顧妹妹莎莉時,無意中發現了幾瓶彩色墨水。媽媽不在家,好奇心使他忍不住打開瓶子,開始在地板上畫起了妹妹的肖像。可想而知,家裏各處都灑上了墨水汙漬,變得髒亂不堪。當媽媽回來時,她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但她同時也看到了地板上的那張畫像——準確地說是一堆亂七八糟的墨跡。她驚喜地說:“啊,那是莎莉!”然後她彎下腰來吻了她的兒子。後來本傑明·威斯特常常驕傲地說:“是媽媽的親吻使我成了畫家。”

在人類曆史長河中,像這樣在父母的激勵下成就人生輝煌的案例,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威廉?詹姆斯告誡人們說:“人性中最深刻的稟賦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因此在與他人相處時,要注意滿足他人的這種渴望,多讚美別人。”明智的表揚對孩子的作用如同陽光對於花朵(羅素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尤其需要這樣的陽光——適時的鼓勵、恰當的期許。

案例2:

黑格爾在《生命的哲學》裏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一個被執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場時,圍觀人群中有一個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看,他那金色的頭發多麼漂亮迷人!”那個即將告別人世的青年聞聽此言,朝那老太太站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含著淚大聲說:“如果周圍多一些像您這樣的人,我也許不會有今天。”

假如一個人老是生活在別人的指責、輕視、鄙夷中,往往會自甘平庸,甚至心靈變態,仇視他人和社會。而一句飽含愛心的善意的激勵,則可能引導他走向人生正途。

應對策略

莎士比亞說:“對我們的讚揚就是給我們的報酬。”因此,有人說獲得別人的肯定和賞識是人們共同的心理需要。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們的行為受著動機的支配,而動機又是隨著人們的需要而產生的。人們的心理一旦得到滿足便會成為積極向上的原動力。有了這種心理的原動力,才能使人將行動付諸實踐。

我們之所以提倡賞識教育,其本質目的就是在滿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同時,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找到好孩子的感覺,使每個孩子都能夠享受到自信的快樂,進而給孩子以自主自發的動力。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節,父母和老師的所作所為在孩子心裏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解孩子、欣賞孩子,打開孩子心靈的窗戶,給孩子無盡的鼓舞和激勵,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所在。

1.多給孩子“豎拇指”

諸如“豎拇指”的行動,會極大地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並能激發他們的潛在智慧,他們因此會始終對美好的明天充滿憧憬,他們的人生列車會始終動力十足。如此也會激發他們強烈的進取心,使知、能、意、行均處於最佳狀態,能夠最大限度地開發他們的潛能,使他們走向卓越。

2.給予孩子發展性的評價

第斯多惠說:“教學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規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的、最高的規律。”神奇的羅森塔爾效應(即期望效應)為什麼能成功?這就說明了問題。所以當老師的和做父母的,在評價孩子時應力求全麵客觀,以鼓勵為主,給予孩子以發展性的評價。想想自己在孩子這個年齡時的思想以及所作所為,相信你就能理解孩子了。

3.做一個用心的父母

在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賞識教育不是單純的表揚加鼓勵。它首先要求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個體,承認個體之間的差異。因為人各有長短,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可能有某些方麵的短處,也必然有某些方麵的長處。

但是孩子的缺點往往是顯而易見的,是最容易被老師和父母抓住的,而有些優點卻由於或者是內在的、或者被壓製埋沒時間太長了,不容易被別人感覺到。但他隻要有這個優點,就一定會有靈光閃現的時候,作為有心的父母不但要去發現孩子的優點,而且要及時給予肯定,尤其是對那些問題比較多,習慣於挨批評,甚至有些自卑的孩子。

4.全麵正確地看待孩子

每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都有許多值得彰顯的地方。而開發巨大潛能的金鑰匙就是調適家教心理,拿出愛心,賞識孩子。每個孩子都渴望成人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價,也對成人的評價十分敏感。他們總是盡力使自己得到肯定的評價。作為父母,全麵正確地看待孩子,對孩子進行合理適度的評價,多加賞識,必然會促進孩子身心健康主動發展。有意識地賞識孩子某個方麵的可愛之處,孩子就會更加“精益求精”。

把抱怨變成賞識,讓孩子在賞識中提高,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對事不對人”。父母要自覺地提高家教水平,賞識孩子,就要做到:尊重孩子,學會傾聽;信任孩子,學會發現;理解孩子,學會感激;激勵孩子,學會分享;寬容孩子,學會等待;提醒孩子,學會分擔。記住:給孩子一個機會,孩子必將給我們一個驚喜。

點燃孩子希望的火種

寫給媽媽的話:

“希望在我手中,明天一切在手中,不管你懂不懂,我有一個夢,總有一天會飛向天空,化作生命裏一道彩虹。”希望,就像是人生方舟上的一葉風帆,激勵著每個人為了到達勝利的彼岸而在風雨中拚搏。失去希望的人,被漩渦所嚇倒,退卻了;而充滿希望的人,會渡過一道道激流險灘,最後收獲成功的喜悅。

生活案例

案例1:

在羅馬,有個小學生因為學習成績不好,成天鬱鬱寡歡。一天,爸爸把他帶上羅馬一座教堂的高塔頂,指著像蜘蛛網般的街道說:“親愛的孩子,往下瞧吧,通向廣場的路不止一條。學習何嚐不是如此。假如你發現這條路達不到目的地,就走另一條路試試!”這位爸爸以一種獨到的教育方式,不僅表達了對孩子取得學習成功的殷切期望,而且很自然地為孩子創設了一種成功的心理環境,機智地為孩子指點迷津,使孩子的學習取得了成功。

案例2:

有一個女孩子,高中畢業後沒有考上大學,找工作多次都不順利。然而每次女兒失敗回來的時候,媽媽總是安慰她,鼓勵她……起初,她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學教書。結果,上課還不到一周,被學生轟下台,灰頭土臉地回到了家。媽媽為她擦去眼淚,安慰她說:“滿肚子的東西,有的人倒得出來,有的人倒不出來,也許有更合適的事情等著你去做。”

後來,她出外打工又被老板轟了回來,原因是手腳太慢。媽媽對女兒說:“手腳總是有快有慢的,別人已經幹了好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書,怎麼快得了。”

女兒先後當過紡織工,幹過市場管理員,做過會計,但無一例外都半途中止了。然而每次女兒失敗回來的時候,媽媽總是安慰她,鼓勵她,從來沒有說過灰心和抱怨的話。

30多歲的時候,女兒憑著語言的天賦,做了聾啞學校的一位輔導員。後來,她開辦了一家自己的殘障學校。她又在許多城市開辦了殘障人用品連鎖店。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兒向已經年邁的媽媽問道:“媽,那些年我連連失敗,自己都覺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為何對我那麼有信心呢?”媽媽的回答樸素而簡單:“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豆子也種不好的話,可以種瓜果;瓜果也種不好的話,撒上些蕎麥種子也許能開花。因為一塊地,總會有一粒種子適合它,也總會有屬於它的一片收成……”

聽完媽媽的話之後,女兒落了淚。她明白了,實際上,媽媽恒久不絕的信念和愛,就是最堅韌的一粒種子。

應對策略

雖然,這隻是教育中兩個很平常、很普通的例子,但是,小而有啟,從這兩個小小的例子中也能看到希望對於一個人來說有多麼重要!

1.絕不拋棄孩子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教育中,隻要父母和老師不拋棄孩子,孩子是絕對不會自我拋棄的。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和父母都應該當一個伯樂,一個善於觀察、發現孩子身上閃光點的伯樂並給予適當的讚揚,那麼孩子就有了一個前進的、成功的希望,他們就會緊緊握住自己的明天,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2.激發孩子的“成功感”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對學習成績差的孩子的教育和幫助,最關鍵的就是要設法激發其“成功感”。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隻要孩子已做出了努力,再不好的結果都要予以接受並表示理解。同時,父母還應真心誠意地對孩子說:“我相信你能行,你還有潛力。”這樣,孩子就能從父母的鼓勵之中增強成功的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從內心湧動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

培養孩子自信的力量

寫給媽媽的話:

今天的孩子,不是不行,而是父母不相信孩子能行。於是擔心代替了放心,指責代替了讚揚,挑剔代替了賞識。若是在孩子的生活裏,他很少得到“贏”的感覺,最終,他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看起來笨頭笨腦、畏手畏腳的孩子。

生活案例

案例1:

有一種啟發式播種,它的殺傷力很強,很快就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

比如,在父母剛開始說孩子笨的時候,孩子用幼小的自尊捍衛著:“我才不笨呢!”因為孩子學說話的時候已經形成了比較強烈但又十分脆弱的自信。

但是,隨著父母這些播種的不斷“深入”,孩子漸漸開始相信自己笨了。

直到有一天,父母說他笨,老師說他笨,左鄰右舍也說他笨的時候,他就堅信自己笨了。父母終於為自己的抱怨得到了和預期完全相反的報應。

任何孩子從相信自己笨的一瞬間起,眼神便陡然暗淡無光了,言行舉止也隨之“笨”起來。老師隻要出一個題目,說:“同學們,這個題目比較難一些,大家要好好想一想。”這時孩子的情感閘門馬上關起來,第一反應是“這個題目我肯定不會,我笨哎”。

案例2:

有這樣一位特別有意思的媽媽,她特別“寵”自己的女兒,也特別欣賞她。在一次朋友聚會中她講了許多和女兒相處中有趣的事,當時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在一次孩子小學的畫畫比賽中,幾個小朋友都畫得不錯,可她的女兒卻畫得亂七八糟,她滿不在乎地笑著對女兒說:“雖然他們畫得比你好,可你的歌卻唱得特別棒,每個人都有長處。畫畫你再練練,如果不行,就不畫了。”這樣一來,女兒非但沒有壓力,反而很快趕上了別的小朋友。

還有一次,帶孩子去遊泳,孩子膽小不敢下水,她沒有像有的父母那樣強迫女兒,而是說:“媽媽12歲時都不敢下水,你現在才8歲,已經很不錯了,讓我們一起努力。”這樣一說,孩子放鬆了,覺得自己真的很棒,結果很快學會了遊泳。

而遇到類似情況,我們經常會拿別人做榜樣,硬讓孩子下水,孩子反而會受到驚嚇。記住,孩子始終隻是孩子,他沒有你想象中的堅強。

應對策略

賞識是一種心態,一種教育者的精神狀態。賞識是精神生命的陽光、空氣和水。花朵的開放需要陽光和雨露,孩子的自信需要精神和物質的培育,離不開老師和父母的賞識。

從生命科學的角度看,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巨大的潛能。但孩子誕生時都很弱小,生活在一個巨人的世界裏,在生命成長過程中,都難免有自卑情結。

德國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他在念書時,認為自己完全缺乏數學才能,毫無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考試經常不及格。後來偶爾發生的一件事,讓他的潛能迸發出來。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連老師也不會做的數學難題,這次成功改變了他對數學的態度,找到了數學天才的感覺。結果他成了學校裏的數學尖子。

1.讓孩子的潛能覺醒

孩子的潛能需要星星之火的點燃。賞識教育的奧秘就是讓孩子覺醒,推掉壓在無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於是孩子的潛能像火山一樣爆發了,排山倒海,勢不可擋。所有的障礙,在孩子巨大的潛能麵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孩子有自信,比什麼都強。這正是很多媽媽沒有意識到的一點。上麵案例2中的媽媽是合格的,就在於她總能在女兒稚嫩的表現中找到可以表揚的方麵,這種表揚不僅發生在她做得好的時候,而且也發生在她做得不夠的時候,這樣的孩子必定會越來越自信。

2.給孩子以自信

我們應該提倡的家庭教育,不僅是給孩子以關愛和期望,還要給他自信,要對孩子說“你行!”因為所有的孩子再到所有的成年人,人性中最本質的渴求,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和社會的肯定。

媽媽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一點一滴的小事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假若缺乏正確的賞識,而隻是整天喋喋不休地責備和批評,這不僅會泯滅孩子的天性,而且會使他們產生逆反的心理和自卑感,嚴重的甚至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因此,無論怎樣,媽媽對待孩子都應該是春天般的溫暖,主動、熱情、耐心地與他們溝通、交流,從他們身上尋找和發現“閃光點”,並加以肯定和讚美。國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二愛型”巨人(愛迪生和愛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