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會了解和欣賞孩子(2 / 3)

賞識的教育方法,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教育法寶。鼓勵、讚賞、肯定的力量就像一顆種子,隻要在心裏紮下根,就會開花、結果!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用賞識給你的孩子以無窮的自信的力量,從而培養孩子自強不息的精神,為他們今後的人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發現孩子身上的潛能

寫給媽媽的話:

“孩子是自己的好”“誰的孩子誰疼”這些說法做父母的恐怕沒有一個人會否認,人的天性使然。一位哲人說過“愛孩子,那是母雞也會做的事情”。可現實生活中,父母們愛孩子的方式和想法卻值得思量。他們往往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因而處處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的孩子,不盡人意,不十全十美。可見孩子們缺少的不是“愛”,而是發現。

生活案例

安妮隻有8歲,剛上小學二年級,但是爸爸經常對她提出嚴格的要求和批評,安妮覺得非常喪氣,所以每次爸爸對她講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對,或應該做得更好時她總是拉長了臉,心裏想反正自己是個笨蛋,蠢得要命,從來沒有做對過任何事情。她會站在那裏,低下頭,眼睛盯著她的雙腳,沮喪極了,看起來像是世界上最失敗的孩子。

不久,媽媽來到了她的身邊。媽媽可和爸爸迥然不同,她總是對安妮露出笑容說:“你很乖!”

有了媽媽的鼓勵,安妮判若兩人,小學三年級時,就學會了生火煮飯;四年級學會煎蛋、炒菜,就連讀書,也總是不讓爸爸、媽媽操心。安妮最在意的是有沒有得到讚美,如果有,她會盡全力讓爸爸、媽媽高興。

應對策略

喜歡被人讚美是孩子的一種天性,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渴望媽媽的讚美。美國一位學者曾這樣說過:讚美是一種認同,讚美更是一種鼓勵。與讚美相反的是對孩子某種行為的斥責和反對。科學的家教方法應該是用讚美的方式來認同孩子的正確行為,從而引導孩子的習慣,而過分的斥責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價值觀念。

1.細心發現孩子的優點

請看下麵的對話:

“老師,我媽媽老是罵我!”

“為什麼呢?”

“他老是抓著我的缺點不放,卻看不到我的優點。其實我的優點比缺點多多了!”

“那你說說你都有哪些優點?”

“我,愛勞動!經常幫助老師、同學打掃衛生,我還是我們班的勞動小標兵呢!”

“是嗎,很好啊,愛勞動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品質。還有什麼優點?”

“還有——還有——,就是,我還有什麼優點呢?老師,我想不起來了。我不會就這一個優點吧?”

“沒關係的,‘優點’這個話題暫放一邊,想一想,你有什麼缺點呢?”

“我成績不太好,很少考到九十分以上。我愛睡懶覺,我媽媽經常說,我的分數都被一分分地睡跑了!我不太聽話,愛跟爸媽強嘴。我上課發言不積極。我愛吃零食,你看,都吃成這個樣子了。我還愛看電視。就是,老師,我咋這麼多缺點呢?”

“嗬嗬,你說的這些都是小缺點,你的這些小缺點很多同學都有,就連老師小時候也有,但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很多就會慢慢改掉的,不用著急。”

“來,我們比較一下,看是你的優點多還是小缺點多。優點你說了一條,缺點你說了六條。”

“我真是缺點多啊!”

“別急,通過你剛才的話,我又發現了你許多優點。誠實。跟我說的都是心裏話,非常好。你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你知道跟父母強嘴不對,說明你有孝心。另外,你熱愛勞動,說明你團結同學、熱愛集體、關心集體、尊敬老師。你敢去麵對你的缺點,說明你敢於正視、敢於改正缺點。數一數,這又多了幾條優點?”

“多了七條,優點共有八條,比缺點多,嗬嗬,我還是優點多啊!”

“其實每個人都有缺點,也都有優點。隻是日常生活中我們過於在意我們的缺點而忽視了自己的優點。但隻要你稍微留意,就會發現自己的優點是很多很多的,遠遠要比缺點多。”

“老師,我又想到一條優點,我拾金不昧!前幾天,我在我們家屬院裏撿到了十元錢,我一分也沒花,全部交給了老師!”

“你看,優點已經有九條了。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生,麵對缺點,我們不能害怕它、畏懼它,要敢於正視它、改正它!對於優點,它是我們的功臣,我們更不能忘記它、忽視它,而要把它發揚光大!”

“謝謝老師,我很高興我有很多優點!”

“我又發現你的一條優點:有禮貌。”

人無完人,優點和缺點,人皆有之。隻要你細心觀察,孩子的優點總是有的。

您的期望是不是太高了?孩子與他自己以前比起來,是不是已經有了小小的進步?用賞識的眼光去觀察你的孩子,努力發現他們的優點,並及時給予鼓勵和讚揚。這樣才有利於增長他們的自信心,他們才會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好。

2.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寶藏去發掘

有這樣一個故事:

凡到西安的人,可能沒有不看兵馬俑的。兵馬俑聞名於世,那兵馬俑是誰發現的呢?是一個姓楊的農民,人們稱他老楊頭。他有一次到地裏幹活,揀到一塊瓦片,馬上交到了文物部門。經過專家檢測、開發,終於讓兵馬俑為世人所知。

有次克林頓來參觀兵馬俑,要求見一下發現兵馬俑的人。老楊頭來了。克林頓要他給簽個名。老楊頭在紙上畫了三個圈。因為他不識字。

正好當時有個書法家在,事後就教老楊頭寫自己的名字。會寫名字之後,老楊頭有了新的工作:在秦始皇陵簽名售書。宣傳兵馬俑的普通小冊子,經他一簽名,售價提到150元一本,並且買的人特別多。

當地的農民也佩服他,感激他。因為附近的農民,原來生活非常貧窮,而兵馬俑的開發,使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這個老楊頭之所以值得大家敬佩,在於他發現的時候,看到的不是整個兵馬俑,而隻是一塊瓦片。看起來極普通的一塊瓦片,他能立刻想到請文物專家鑒定,然後由此開發出兵馬俑這個寶藏。

我們的每個孩子,也是一個寶藏。我們的父母,也要能夠從普通的一塊“瓦片”身上,開發出孩子本身整個的寶藏。

這個故事裏最能撥動我們心弦的是,“他發現的時候,看到的不是整個兵馬俑,而隻是一塊瓦片”。是啊,整個的兵馬俑,誰都能夠看到它的價值,誰都不否認它是舉世無雙的寶藏。但當它深埋於地底,隻能看到一塊瓦片的時候呢?多麼需要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啊!

每個孩子,都是一座寶藏。不過是因為缺少發現的眼睛,而被終身埋沒。不要埋沒了自己的孩子,正如教育家周弘的觀點:“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莊稼的命運。父母怎樣對待孩子,決定孩子的命運。”

用我們的善良和耐心,觀察每一個孩子身上那珍貴的“瓦片”。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隻要發現;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優秀的人才,隻要給他機會。

打開孩子的心靈之門

寫給媽媽的話: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過:“心靈的大門不容易叩開,可是一旦叩開了,走入學生的心靈世界,就會發現那是一個廣闊而迷人的新天地,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都會在那裏找到答案。”

生活案例

這裏有一個現實生活中,一位模範父母運用賞識教育孩子的成功例子。

孩子在幼兒園時,老師對他媽媽說:“你兒子有多動症,在凳子上都坐不了三分鍾,建議帶他去醫院看一看。確實,這孩子與同齡人比較顯得注意力太不集中,各方麵反應太過遲鈍,學習成績太不理想。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媽媽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孩子的媽媽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然而她卻對兒子說: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鍾,現在能坐三分鍾了。其他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隻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飯,而且不讓媽媽喂,是自己吃的。

孩子上小學時,老師有一次對他的媽媽說:這次數學考試全班50名同學你兒子排47名。我懷疑他智力有障礙,建議去醫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媽媽流下了淚,然而當麵對兒子時,她說道:“老師對你充滿信心。兒子,你並不是個笨孩子,隻要能細心些就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說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希望之光,沮喪的臉一下子舒展開了。就是這樣一次次的鼓勵,一次次地為孩子樹立信心,最終她兒子考取了清華。拿到通知書時,兒子哭著對她說:“媽媽,我知道自己不是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能欣賞我……”

應對策略

“賞識教育”就是這樣一把叩開孩子心靈的大門、開啟孩子心靈寶藏的金鑰匙。作為父母,隻有真正樹立起以孩子為主體,賞識孩子,包括賞識他們的興趣和愛好,賞識他們的行為和想法,賞識他們的智慧和靈感,才能走入孩子的心靈世界。

及時的讚揚——太好了!猶如春風化雨,會溫暖孩子們的心胸,使幼小的嫩苗拔節吐葉、茁壯成長。

高聲的喝彩——你真棒!就好似一抹豔陽普照,使孩子們笑容燦爛,信心百倍地去打拚!

1.發揮表揚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書中,對表揚的作用作了精辟的比喻:“教育工作者應該成為一個精心的播種者和耕耘者,應該去扶正在成長中的幼苗的脆弱的細根,去愛護每一片急需陽光的綠葉。如果我們能讓兒童的各種優點像幼苗分蘖似的迅速分枝,那麼他們身上的缺點就會自然而然地被連根除掉。”

2.不要吝嗇讚美之語

孩子是人類生命的延續。清代教育家顏元也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人生百年,轉瞬即逝。有了孩子,我們的願望,我們的理想,才能傳之久遠,譬如積薪,拾級上升。

教育的目的,在於讓所有孩子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西方的父母從不吝嗇對孩子說“你很了不起”“你真棒”“你真偉大”等讚美之語。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尋找“最棒的自己”。父母不必總讓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應該在乎的是你的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更棒!

美國教育家卡耐基說:“世界上沒有比家庭更需要讚美的地方,也沒有比家庭更容易被忽視讚美的地方。當你和我學到讚美他人的原則後,首先就得應用在家庭中。”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靈魂的成長不是單靠知識的堆集來實現,靈魂需要的是喚醒。她要求以愛來交往,以情感來投注,以人格來感化,以生命來對話,如此才能叩開孩子心靈的大門。

用欣賞的眼光觀察孩子

寫給媽媽的話:

世界上不存在沒有優點的孩子,隻存在不會發現孩子優點的父母。隻有用賞識的態度去觀察孩子,你才能擁有一雙善於發現孩子優點的眼睛。

生活案例

林泰是班裏小有名氣的人物,每天,總有孩子告他的狀,不是推了小朋友,就是打了別人;總是跑來跑去,攪得人不得安寧……一句話,是個人見人煩的孩子,一個讓人頭疼的孩子。

然而,在一件偶然的小事中老師卻發現了他身上的亮點,使老師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那是一次午睡後,孩子們都陸續起床了,這時小女孩馬零愁眉苦臉地來到老師麵前,說肚子疼。老師剛想蹲下身去,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這時,林泰跑過來,一手扶住馬零的後背,一手輕輕撫摸著馬零的肚子說:“我來給你揉一揉,揉一揉就不疼了。”看著他動作笨拙但是一臉認真的勁兒,再看看其他孩子漠然處之的樣子,老師的心頭湧起一陣感動,這是平時最愛鬧事、調皮、搗蛋的壞小子麼?

一個主意在老師的腦中油然而生:何不趁機對所有孩子來一次愛心教育呢?

拿定主意後,老師就大大讚揚了林泰一番,並當眾給他一次殊榮——得到了老師的一個親吻,提倡大家都要向他學習,做一個有愛心的孩子。盡管這一次表揚很帶有誇張的色彩,但是它的作用卻是不可估量的,在短短的時間內,林泰恢複了自信,在班內的人氣指數與日俱增。一連幾天,不再有小朋友告狀,相反大家都願意和他交朋友了。

應對策略

有這樣一位畫家,畫了兩幅同樣的畫。他先把其中的一幅放在大街上,告訴過往人如果發現這幅畫的敗筆之處,就用紅筆給圈出來,三天後畫被圈滿了。之後,他又把另一幅同樣的畫掛在大街上,告訴過往的人們,把這幅畫的最成功之處圈出來,三天之後畫同樣被圈滿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思考是多角度的,同樣一件事情,有時不在於它本身優劣如何,而關鍵是我們怎麼看它。而且,人們的看法又是容易被引導的。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就是好的;用批評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就可能會糟糕透頂。

1.不要小看孩子

對於正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其實優點要遠遠多於缺點。有位教育家說過,“我們應該蹲著看孩子”。的確是的,對於孩子,我們不可小量和低估。陶行知先生有句至理名言:“你若小看小孩子,就比小孩還要小。”但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為什麼老是放大他們的缺點而忽略他們的優點呢?這正是由於我們做父母的以及教育工作者缺少賞識的眼光,難以發現孩子的優點。

比如大家看到2+8=10、7+3=10和3+8=10這3個算術式,一般情況,大家都是盯著“第三個3+8=10算錯了!”這就是大家習慣性看問題的方法,為什麼看不到前兩個算的都是對的呢?對待孩子也是一樣,不能隻看到孩子的錯誤,而忽視了他正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