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會了解和欣賞孩子(3 / 3)

2.鼓勵和讚美不能缺場

有人說:“中國的父母,食指特別發達,總是用食指指點、指責、指揮著孩子,而西方一些國家的父母,拇指總是特別發達,經常是伸出拇指讚揚孩子。”這話實在是太逼真、太形象了。現實中,大多數父母不都是這樣嗎?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鼓勵和讚美。人人都需要讚美,如同萬物生長需要陽光的溫暖一樣。沒有鼓勵和讚美,孩子會在精神上有失落感。因此,我們要善於發現和表揚孩子的優點,而不是不斷發掘他的缺點。

3.撫育孩子的竅門就是讚美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撫育孩子沒有其他竅門,隻要讚美他們。當他們把飯吃完時,讚美他們;畫了幅畫後,讚美他們;當他們學會騎自行車時,也讚美他們,鼓勵他們。”“哈佛女孩”劉亦婷、《賞識你的孩子》中戰勝耳聾成為大學生的劉婷婷等成功的例子,無不證明鼓勵和讚美在培養孩子中有著巨大的作用。

卡耐基所大談特談的成功教育的秘訣就在於善於鼓勵人、樂於讚賞人,營造積極、樂觀的人生氛圍。“人性中最深切的稟質,是被賞識的渴望”,鼓勵和讚美屬於力量,屬於生機,屬於希望。

4.找到孩子成材的“生長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好的孩子人人愛,愛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其實,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很大,父母必須學會發現孩子的優點。表揚的作用如同生命中的養料,會激發孩子信心十足地更進一步。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所以父母的鼓勵比別人的鼓勵更明顯,作用也更大。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寶藏。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有一個神聖的職責,那就是幫助孩子開掘“真棒”之處。哪怕是點點滴滴,哪怕是深藏不露。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誇張”,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

如果父母能凡事強調積極的一麵,積極地去賞識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專門挑剔缺點,那麼你們就有了一雙善於發現孩子優點的眼睛,也就找到了孩子能夠成才的“生長點”。

試試看,一定行

寫給媽媽的話:

想知道孩子到底“行不行”,那就要對孩子說“試試看”三個字。現代的父母,習慣了對孩子說“不許……”和“一定要……”,而不善於對孩子說“別害怕,孩子,試試看,你一定能行,即使失敗了也不要緊”。

生活案例

曾經讀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有一次,兩隻遊泳水平相當的老鼠,騎在一頭水牛的背上過河。走到河中央,水牛一搖晃,兩隻老鼠從牛背的兩側同時落入水中。落在左側的那隻老鼠碰到一隻青蛙,他就問青蛙離岸邊有多遠。青蛙回答說很遠呢,憑你的遊泳水平不到一半就會溺水而亡!落到右側的小老鼠碰到一條鯉魚,他問鯉魚同樣的問題,鯉魚告訴他,憑他的遊泳能力一定會遊到岸邊的。結果右側的小老鼠確實遊到了岸邊!無疑,是鼓勵的話讓這隻小老鼠成功地到達了彼岸!

看了上麵的故事你是否明白:鼓勵的話和泄氣的話所起到的作用正好相反。如果把孩子比作在知識的海洋裏遊泳的小老鼠,我們做父母的和老師是否就應該像那條鯉魚呢?

應對策略

為什麼美國孩子膽子特別大?他們不怕天黑,不怕單獨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蟲野獸;比較善交際,一般也較有主意,敢想敢闖。即使沒有大人陪伴,也從來沒出過什麼險情。在這方麵其他國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國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與美國家庭喜歡對孩子說“試試看”分不開的。

不知你的孩子幸運與否,你的這種充滿期待的鼓勵,讓孩子離成功更近。

當孩子出於好奇等原因而去嚐試做一件新鮮事情時,難免因為擔心失敗而有許多猶豫,這個時候,父母如果持這種鼓勵的態度,就可解除孩子的心理負擔。你一句“試試看”,會讓他輕鬆不少。如果條件許可,父母不妨再給孩子出些點子,以幫助提高孩子嚐試的成功率。

當孩子為“失敗”而難過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麵前唉聲歎氣,更甚至劈頭蓋臉地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錯誤沒什麼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聰明的人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還要教會孩子正確看待造成自己失敗的原因。父母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問題,教孩子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事物,抓住問題的關鍵。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而正在成長的孩子們就更需要時間來體驗挫折,做好應付困境的心理準備,進而認識自己,取得成功。

時時給孩子機會,做他沒有做過的事,他的經驗和閱曆就會慢慢豐富起來,對自己也逐漸產生了信心。同時也要注意兩點:

1.不要過分強調成功

父母們在鼓勵孩子大膽嚐試的時候要注意,把焦點放在嚐試的過程和孩子付出的努力上,不要過分強求一個完美的結果。允許他在嚐試中犯錯誤來獲得經驗,鍛煉能力,培養自信,結果隻是一個形式。所以,在你鼓勵孩子的時候,不要強調他一定得成功。

2.表揚孩子勇敢嚐試的勇氣

不論孩子失敗與否,都要對他的勇敢嚐試給予讚揚,讓他有機會認識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這樣,孩子遇到挫折時,就不會一蹶不振,輕易放棄。隻要父母注意從小培養孩子以積極的心態來應付自己周圍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會時時充滿陽光,當他遇到困難時,也不會總是感到自卑和畏縮了。

3.鼓勵孩子“試試看”

“試試看”三個字暗含了“你能行”“我相信你”“失敗了也沒關係”三層意思。這三層意思,一方麵肯定了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麵表示了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同時也暗示孩子不要太關注結果,結果並不重要。如果能夠經常這樣鼓勵孩子,孩子也就有了更多的鍛煉機會。在這樣的暗示下,孩子毫無心理壓力,而且興致被調動起來,在實際操作的時候,也就能真正發揮出自己的水平。再遇到什麼事情,不用父母說,他都會主動去嚐試。

這是一個很有益的循環。你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成熟。相反,如果父母從來不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親身實踐,甚至根本不給他這樣的機會,那麼孩子永遠都隻能原地踏步,自立的能力得不到絲毫的鍛煉和提高。將來步入社會,也會像隻無頭蒼蠅,當麵對很多事情時就會束手無策,還談什麼成功,談什麼作為?

誇孩子也有藝術

寫給媽媽的話: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話一點也不假,可真要想把孩子誇好並不是簡單的事,還得做到以孩子為本,講究一些誇獎的藝術。

生活案例

有一位媽媽說,她一直很認可賞識教育,並不折不扣地將之應用到對孩子的教育中。大到學會做家務,小到答對了一道數學題,她都會對孩子大加表揚。可是,她逐漸發現孩子越來越聽不進批評了,即使委婉的勸說也會引來孩子長時間的不高興,遇到解決不了的事也很容易自暴自棄。

其實,這位媽媽的煩惱並不是個別現象。之所以如此,根源就在於大多數的媽媽沒有把握好賞識教育的“度”。正如人的成長需要多種營養成分,每天珍饈佳肴而缺少蔬菜素食不利於人體的成長,同樣,天天麵對陽光、鮮花和掌聲的心靈是非常脆弱的,經不起風吹雨打的考驗。

在一些媽媽以“賞識”為聖經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指出“賞識教育”的局限所在。在家庭或者學校教育中,賞識作為一種手段是必要的,運用得當,它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運用不當,濫用賞識,把賞識作為萬用萬靈的法寶,也可能會造成教育的災難。“適當”的賞識是一種信任,是一種尊重;“過度”的賞識則是一種溺愛,一種妄自尊大的催化劑,是一種人性的扼殺。

應對策略

不要把賞識簡簡單單地認為是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而應把賞識當作媽媽必修的一門藝術。修煉的結果如何,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甚至可以說直接影響孩子的命運。

我們經常聽媽媽這樣稱讚孩子:

“寫得真好,孩子,你簡直就是個小詩人!”

“孩子你真的太偉大了,簡直比科學家還厲害!”

“你好乖啊!”

可是孩子有時覺得他心目中的自己並不那麼乖,並沒有科學家那麼厲害,這樣的誇獎反而會給他的心理造成一種莫名的壓力,從而逐漸對媽媽的稱讚產生了反感。假如他得到的讚揚越多,為了表現“真正的他”,就可能有越來越“惡劣”的行為。心理學家H.G.吉諾特通過研究發現,“孩子受到過分表揚,覺得自己不值得表揚,反而感到不安”。

所以說,做媽媽的,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就是你的幾句好話就可以哄騙得了的,你說的話幾分真幾分假,孩子心裏也是有數的。如果讚揚太過,孩子就會覺得媽媽沒有誠心,很虛假。時間長了,他很可能根本不把這些稱讚的話放在眼裏,也會對媽媽產生逆反心理。

另外,不適度的賞識會顯得很抽象,造成孩子認識上的模糊,理解上的偏差。孩子聽了,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自己所得到的肯定是真是假,自己的所作所為究竟是對還是錯。

所以,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媽媽剛剛誠心誠意地表揚了孩子,他就又開始不聽話,故意弄些惡作劇;或者,你表揚了他,他根本理也不理。

作為媽媽,應該明白: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賞識”有點像精神上的興奮劑。它的確可以讓人的精神為之一振,力量倍增,但如果使用不當,它對身體的健康也是有害的。一位教育專家這樣提醒:“如果沒有標準,沒有明確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賞識,就會演變為一種‘精神鴉片’,而現實世界是不可能永遠提供給孩子‘賞識’這種鴉片的。”

比如:

你不應該說:“你今天好乖呀。”實在是太不具體了,孩子心裏會想,難道我以前不乖嗎?

你應這樣說:“你今天把房間收拾得真幹淨,謝謝你,孩子。”這樣明確的讚揚,孩子就知道以後還這麼做了。

說起來,孩子隻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他內心裏也十分地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至於自己是否“了不起”、是否“乖”,他也許根本沒想過。媽媽的讚揚隻需中肯就行,孩子也能在這樣適度的稱讚中自行演繹出他的品格,不需要媽媽來給予某種肯定。

1.過分讚揚可能嬌慣孩子

一個在生活中聽慣了好話的孩子,將來對自己會有清醒的認識嗎?長大了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或意見嗎?

我們不能讓孩子在受責備的環境中成長,但是也不能讓他們整天泡在甜言蜜語裏。一味賞識,而不批評孩子,或者給批評都穿上“賞識”的外衣——即使是批評也不直接否定,但是以孩子的認識和判斷能力往往不能分辨出這是批評,結果並不能起到批評的作用——這樣隻會適得其反。

適度適時的讚揚,對於鼓勵孩子,幫他們建立自信是非常有用的。但是過度、過分的讚揚,往往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覺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總是做得很好。於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所做的事,將來也未必能經受挫折和批評。

2.賞識教育和挫折教育要相輔相成

賞識教育和挫折教育曆來是一對孿生兄弟,任何一方缺失都不利於小孩的成長,隻有相輔相成、恰當運用,才會讓孩子從賞識中增強信心,從批評中學會反省,從而不斷進取。

無論是媽媽還是教師都要記住,賞識,隻是對孩子特定時間特定場合的某種具體的表現的肯定,也許隻要那麼一點點就夠了。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賞識不可能解決一切教育問題,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才”絕不等於“每個孩子就是天才”。換句話說,“賞識”並非改變了孩子目前的現實,而隻是改變了孩子的心理感覺。如果無限度地對孩子一切方麵都毫不保留地“賞識”,孩子的心理感覺與孩子的現實便可能出現很大的差距。這時,孩子便可能滿足於“賞識”提供給他的幻夢,而不願去麵對現實。

其次,再好的藥也有個分量限製。俗話說:花是澆死的,魚是喂死的。如果一味用賞識滿足孩子,並讓孩子一味期待大人的賞識,最後可能導致一種“賞識依賴症”。愛心泛濫也成災。過度地一味“賞識”會使孩子走向心理誤區,聽不進批評,變得驕縱、自負、脆弱、缺乏自省能力。

再次,有的媽媽因為工作太勞累,或者心情不好,下班回家後,當孩子主動與其交流時,就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嫌他們羅嗦,於是就不管孩子此時所言所為是對是錯,就隨便回應孩子幾句愛聽的話,以便擺脫孩子的糾纏。這樣,容易將錯誤的言行進行肯定,造成誤導;也可能對應該充分肯定的好的行為表現冷漠,影響了孩子的積極性。

因此,誇孩子要做到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仔細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耐心傾聽他們的一言一語,並理解他們的思想活動,然後,再對應該肯定的言行進行恰當的表揚。同時,也要對孩子不正確的言行進行正麵的引導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