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需求(1 / 3)

孩子需要自主的空間

寫給媽媽的話:

關愛子女是天下父母的本能行為,但如果關心到連孩子一點獨立空間都不留的話,那就容易變成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生活案例

熒熒是個難得的好孩子,上課聽講從不走神,作業和考試很少出錯,老師以為她應該非常快樂。可是,她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我學習不錯,可媽媽還是天天讓我做課外題。我的生活一半是做題,一半是課外興趣班。”看得出,她並不快樂。

這個孩子的心理壓力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父母總認為孩子是海綿,可以無限地擠壓,殊不知在大人們的擠壓下,孩子失去了很多童年的樂趣,更談不上健康快樂地成長。可憐的孩子們,他們除了在書山題海中跋涉、在各類培訓班裏補習,還有一部分是提著十分小心去網吧“遊戲”外,還有哪兒是為孩子們敞開的大門?因此,老師和父母應該還給孩子們自主的空間,讓其在完成學業的同時,也能擁有快樂的小學生活。

應對策略

現在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回憶起自己童年的生活時,恐怕值得回憶的東西太少了。他們沒有上樹捉過知了,沒有下河挖過泥鰍,沒有放過風箏,也沒在田野上嬉戲過,有關童年的記憶是沒有質感而蒼白的。多彩的童年是一個人夢想的寶庫,沒有激情奔放的人生夢想,沒有穿透時空的深刻思想,擁有豐富的人生是不可想象的。色彩單調的童年必將成為孩子們長大後永遠的失落和隱痛!

一代文學巨匠巴金認為,人不能做考分的奴隸、做文憑的奴隸。“為什麼孩子們每天需要拿出那麼多的時間來應付功課?為什麼必須犧牲睡眠、犧牲健康、犧牲童年的歡樂,隻是為了換取普通的考分?”

一個個天真的孩子,從上幼兒園起,就開始了背誦唐詩、學習簡單算術,等到上了小學、初中、高中,成堆的書本等著一個個稚嫩的肩膀去扛。盡管有“素質教育”為其“減負”,但又有幾個孩子得到了真正的“減負”?況且,人家都在為分數而拚搏,唯獨你在真打實鑿地搞“減負”,不管你是學生還是教師,不被淘汰才怪呢。於是,可憐的孩子們隻有在書山題海中艱難地前行。

我們需要正視的問題是:現在的孩子,除了學習之外,還有幾多他們自由活動的空間?現在學校大搞素質教育,孩子可以自主地支配自己的課餘時間去做他們想做的遊戲了嗎?他們可以盡情地、開心地在遊戲中用自己的童心去感受周圍的世界了嗎?恰恰相反,絕大多數的孩子沒有感受到課餘時間增多對他們的好處,反而更累。問題出在哪裏呢?

事實上,在我們的周圍,看到的、聽到的卻是“學校減負,父母加負”。孩子們苦不堪言。

1.孩子需要全麵發展

我們做父母的必須明確的是,未來的社會,“知識+能力”必將成為世界的主宰,所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的是全麵發展。

一是需要健康的人生。孩子的成長需要供應充足的、健康的精神食糧。要通過多種途徑為孩子提供為人之道,自立能力的培養是孩子的必選課。

二是需要全麵的知識。知識的獲取不但有書本的,還有自然的、社會的、實踐的等各種途徑。我們應注意培養孩子通過各種途徑自我汲取知識的能力,鼓勵他們不要光啃書本,還要學會向社會、向自然、向實踐要知識。

三是允許孩子向多方麵發展。世界本來就是多姿多彩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要過多地限製孩子的愛好,不要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意誌去發展。

2.給孩子一些閑暇的時間

有句話說得好,誰擁有了孩子,誰就擁有了未來;誰輸掉了孩子,誰就輸掉了未來。

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夠成才,或能有出人意料的成績,最關鍵的是:一定要給他們以閑暇。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隻有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願望隨意使用5~7小時的充裕時間時,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麵的人。又如一位老校長所說的:“要知道鬆鬆垮垮才能出人才。”

不要看到孩子埋頭寫作業才稱為“乖”,我們的教育不要這樣的“乖孩子”。如果真的愛孩子,就還孩子一片自主的空間吧!像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那樣:解放孩子們的手,讓他們盡情去玩;解放孩子們的腳,讓他們到處去跑;解放孩子們的腦,讓他們自由去想。

給予孩子發展的空間

寫給媽媽的話:

著名作家劉墉說:“對孩子的教育應順勢而為,父母應為孩子做好充分的學前準備,就像火箭升空之前,要為他提供充足的燃料,不加燃料,孩子失敗,父母就會後悔。……一旦到了他能夠自由發展的階段,就要給他充分的空間。”

生活案例

案例1:

有位媽媽,與家裏的寶貝兒子幾近於“反目成仇”。問到原因,說是兒子學彈鋼琴學膩煩了,小小年紀脾氣倒不小,不但不好好聽專業教師的輔導,而且回到家裏,假如媽媽讓他在鋼琴上彈一曲,給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聽聽時,小家夥就會極不情願地在鋼琴鍵盤上胡亂搗鼓,還時不時以不吃飯為“要挾”。

如此一來,他的媽媽感到很惱火,而怒火攻心則理智盡失,免不了要動點粗,暫時的“鎮壓”卻總是帶來更為長久的“冷戰”。她自嘲說,早知如此還不如生個女孩好呢。

生個女孩就真的好了嗎?與她的寶貝兒子一樣,在我們身邊,眾多的父母不也是對自家的“千金”同樣感到心力交瘁無計可施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麵呢?

如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在迅猛發展的現今時代,在對子女的成長成才教育方麵碰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但孩子還小,我們不可能把板子全打在他們身上,我們作為父母,更需要自己多加對照反思和理智把握。

案例2:

下麵這則故事對我們父母一定會有很大的啟發:

蔡誌忠是台灣著名的漫畫家。在他小的時侯,有一次和別的孩子一起玩,他爸爸把孩子們叫來親切地問:“你們長大後想做什麼呢?”

一個孩子說:“我長大要做大總統!”另一個說:“我想當警察!”而蔡誌忠卻對爸爸說:“我想畫招牌。”蔡誌忠的爸爸聽了他的話,並沒有因為他胸無大誌而不高興,隻是淡然一笑。

他後來對別人說,不管要做什麼,隻要認真做就好。

蔡誌忠四五歲時,趁爸爸不在家,在房間的牆上畫了一個個小人,麵對自己的第一幅“漫畫”,蔡誌忠挺高興。但爸爸回來後看到牆被孩子弄成這個樣子很生氣,他揮起巴掌就追蔡誌忠,蔡誌忠早一溜煙跑了,但他心裏怕爸爸饒不了他。

可是令蔡誌忠想不到的是,爸爸後來隻是罵了他幾句就放過了他,而且居然給他買了一塊小黑板和一些粉筆,蔡誌忠真是又驚又喜。從此,小黑板成了他藝術想象力馳騁的天地。

蔡誌忠進入彰化中學後沉浸在漫畫天地裏,結果成績一落千丈。

如果是別的爸爸,可能會禁止蔡誌忠再畫,但蔡誌忠的爸爸沒有這樣做,他雖然對孩子的成績很失望,但覺得畫畫也不是什麼壞事,認真做也會有出息。

不久台北的一家漫畫出版社請蔡誌忠去工作,蔡誌忠不知道爸爸是否會同意他放棄初中學業遠去台北。

他對爸爸輕聲說:“爸,我要去台北畫漫畫。”爸爸平靜地問:“有工作了?”“是的。”“那就去吧。”

一問一答,短短十幾秒鍾,一件影響蔡誌忠終身前途的大事就這樣決定了。

蔡誌忠去了台北,很快成為台灣乃至東南亞一帶最負盛名的漫畫家。

“我讓他自由。”這就是蔡誌忠爸爸的“家教之道”,蔡誌忠一生得益於此。

應對策略

好父母不當雕刻家,有一個“熊貓的故事”:大熊貓媽媽希望她的熊貓兒子是天下最強壯、最美麗、最有本領的熊貓。她對兒子說:“哎,我想你能有大象那樣結實的鼻子,有河馬那樣健碩的身子,有斑馬那樣疾跑的四蹄,有獅子那樣尖利的牙齒……”兒子說:“我的媽媽真棒啊!你看到了別的動物的最大優點。可是,如果我達到了你所希望的那些指標,我就不再是你的熊貓兒子,而可能會變成一個怪物了!”

故事雖然簡單,可是寓意深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一生的期盼和希冀,但好的父母不當雕刻家,他們應成為一個理性、有定力、有耐心的教育家,用不帶功利的真愛,用寬廣的胸懷,用心靈深處的溫暖,潛移默化地開啟、引導孩子,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成才!

1.要照顧孩子的興趣愛好

試想,讓孩子參加這樣那樣的興趣班,是孩子們喜歡做的嗎?如果那是孩子喜歡的,是他的興趣愛好,大可鼓勵孩子參加;如果那隻是父母在不了解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的事情,那不但浪費了孩子寶貴的時光和父母的金錢而收效甚微,還會嚴重地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如果當時鄧亞萍的父母不顧她的興趣愛好,一定要她去學醫;如果劉翔的父母逼著他去學鋼琴,那結果會怎樣呢?世界上是多了一個偉大的醫學專家和鋼琴家,還是少了一個傑出的世界乒乓球冠軍和100米跨欄的世界冠軍呢?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2.孩子是有個性、獨立的人

父母培養孩子首先要發現孩子的特長與愛好,不要學“泥人張”,要學“根雕家”。根雕家的藝術原則是發現、尊重根形的特點,然後經過藝術加工,使其特點更為突出,更為生動,最後成為精品。

孩子需要保護和關愛,但更需要發展的空間。父母在給孩子愛的同時,千萬別忘了給孩子發展的機會,要多給他們自行選擇和決定自己事情的機會,讓他們看到正確的結果,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對周圍環境所起的作用,並由此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寫給媽媽的話:

培養“有創造性的想象力”,需要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創造力的孩子,身邊都有一個“善解人意”的媽媽,或本身就有創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某個很賞識他的創造才能,對他的“奇思妙想”很感興趣的人。

生活案例

有這樣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一個小學老師問同學:“樹上有10隻鳥,開槍打死一隻,還剩幾隻?”

這是一個傳統的腦筋急轉彎題目,不夠聰明的人會老老實實地回答“還剩9隻”,聰明人會回答“一隻不剩。”但是有個孩子卻是這樣反應的。

他反問:“是無聲手槍嗎?”

“不是。”

“槍聲有多大?”

“80分貝至100分貝。”

“那就是說會震得耳朵疼?”

“是。”

“在這個城市裏打鳥犯不犯法?”

“不犯。”

“您確定那隻鳥真的被打死啦?”

“確定。”老師已經不耐煩了,“拜托,你告訴我還剩幾隻就行了,OK?”

“OK,樹上的鳥裏有沒有聾子?”

“沒有。”

“有沒有關在籠子裏的?”

“沒有。”

“邊上還有沒有其他的樹,樹上還有沒有其他的鳥?”

“沒有。”

“有沒有殘疾的或餓得飛不動的鳥?”

“沒有。”

“算不算懷孕的鳥肚子裏的小鳥?”

“不算。”

“打鳥的人眼有沒有花?保證是10隻?”

“沒有花,就10隻。”

老師已經滿頭是汗,但那個孩子還在繼續問:“有沒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會不會一槍打死兩隻?”

“不會。”

“所有的鳥都可以自由活動嗎?”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沒有騙人,”學生滿懷信心地說,“打死的鳥要是掛在樹上沒掉下來,那麼就剩一隻,如果掉下來,就一隻不剩。”

這位學生的話還沒說完,習慣於標準答案的老師已經暈倒了!

應對策略

從這個看似笑話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心靈在沒有禁錮、沒有限製的情況下,是多麼自由奔放、充滿生命的活力!有人說,中國的孩子們入學時像個“問號”,而畢業時像個“句號”。思維標準化已經扼殺了中國孩子創新思維的發展。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得好:“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都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愛因斯坦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愛提問,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那麼,父母怎樣做,才能更好地促進兒童想象力的發展呢?

1.激發想象的興趣,使孩子由無意想象向有意想象發展

父母可以采用茶餘飯後讓孩子猜謎語、續編故事、聽樂曲、描繪樂曲表現等方式來激發孩子想象的興趣。

世界著名作家歌德小時候,他媽媽常給他講故事,但她講故事比較獨特,當講到最有興趣的地方就停下來,留下一點精彩的情節,造成懸念,讓小歌德自己猜想,從而激發歌德想象的興趣,促進有目的、自覺的想象。等到下一次繼續講故事的時候,他媽媽就先讓歌德把自己的猜想說出來,想得好就表揚,想得差了就啟發再想,最後才由他媽媽補充。歌德豐富的想象力,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