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需求(2 / 3)

2.給予孩子自由創造的機會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父母往往願意花許多錢給孩子買高級玩具,其實這樣並不好,抑製了孩子創新的欲望。我們不妨為孩子提供一些小木塊、小石子等材料,讓他們自己在拆拆裝裝、製作玩具中豐富想象力。

3.大量閱讀

如果孩子能夠自己看書,這對他想象能力的發展就有利了。因為靠聽別人講故事,總歸有局限,如果自己通過視覺來閱讀,就可以經常主動地進行再造想象。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愛迪生從11歲起就開始閱讀百科全書和牛頓的許多著作。結果,杜甫寫出了數百首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愛迪生做出了一千多項科學發明。我們感歎這些“大家”想象力之豐富的同時,應從他們的勤奮閱讀中得知,這才是想象之源。

4.要讓孩子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任何想象總是以自己頭腦中的形象為基礎的,生活內容越豐富,越有利於想象力的發展。反之,孤陋寡聞,頭腦中形象單調,想象自然狹窄、膚淺。所謂“見多識廣”,多看,不但能增長知識,還能培養孩子對周圍事物的新奇感和敏銳觀察力。因此,必須要讓孩子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指導孩子多接觸、多觀察事物,加深對事物的理解,豐富知識,增加表象儲備,為想象力的發展做好準備。

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向人們提出忠告:“如果學生在學校裏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摹仿和抄襲。”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以自由的想象空間,能夠有“興之所至的自由閱讀,超功利的精神漫遊,沒有外在壓力的沉思冥想”。讓他們有獨到的思想和創新的火花,有廣闊的心理空間,能夠自由想象、舒展心靈。

孩子需要心靈的空間

寫給媽媽的話:

父母應尊重孩子們的隱私權,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心理學教授金伯利·肖內特認為:“青少年時期對隱私的需要超過他一生任何其他時期,甚至成年期,如果你認為隱私對你很重要,那麼它對你的孩子更重要。”

生活案例

一位媽媽曾傷心地說:

我女兒上初中後,把自己的東西都鎖在一個小櫃子裏,鑰匙總是藏起來。一天晚上,我發現女兒的鑰匙放在桌子上,又驚又喜,準備打開櫃子看看女兒究竟藏著什麼秘密。這時,丈夫製止我說:“你這樣做必然會引起女兒的反感。”果然,第二天一大早,女兒醒來就大叫起來:“你們偷看了我的東西!”我不容置疑地說:“沒看!”女兒叫道:“我在鑰匙上放了一根頭發絲,怎麼不見了?”我猛地倒吸一口涼氣:幸虧聽了丈夫的話。女兒打開櫃子,看見裏麵的東西紋絲未動,道歉說:“冤枉你們了。”我有點兒沉不住氣了,馬上說:“本來我是想看的,可你爸沒讓我看。”女兒說:“隻要你們看了我就能發現,我所有的東西都有‘暗道機關’!”女兒的話讓我大吃一驚,她這不是把我們當成“特務”了嗎?

這位媽媽的遭遇挺讓人寒心的。本來家應該是孩子最安全的港灣,可如今有的孩子竟視父母為“敵人”。這多讓人難過呀!

但是孩子們也有孩子們的苦惱。

“我最討厭的事情,就是爸爸媽媽偷看我的日記、偷聽我的電話。我覺得他們看我就像看賊一樣!這樣下去,我覺得自己和他們的隔閡越來越大,甚至不願意和他們交流了。”西安市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如此訴說。

調查顯示,當孩子和同學聊天或者打電話的時候,有50%以上的父母會坐在旁邊聽甚至是躲在旁邊偷聽。“其實我和同學隻是隨便聊聊天,但是看到她在旁邊偷聽就是別扭,所以每次打電話我都躲到自己的屋裏,把門關上。”而孩子的媽媽也表示出自己的無奈:“她有什麼話都不跟我說,這是我唯一了解她的辦法。”

這個學生的心聲並不是個別現象,很多孩子在“隱私”問題上都深有同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獨立性的增強,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一些“秘密”,日記就變成了孩子傾訴的“朋友”。但很多父母以對孩子“負責”“關心”為由,想方設法翻看孩子日記,偷聽孩子談話,殊不知這些父母的做法卻正是孩子們最反感的行為。

應對策略

很多父母對孩子疼愛有加,“含在嘴裏怕融,捧在手裏怕化”!認定“全麵”照顧孩子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對孩子的生活事必躬親、全權負責,就連孩子的小小內心世界也不會忽視。這些做法也無可厚非,關愛子女是天下父母的最大心願,但如果關心到連孩子一點心靈空間都不留的話,那就容易變成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聽聽孩子是怎麼說的:“我感到自己在家裏就像個勞改犯一樣,一天到晚要彙報、請示,沒有一點自由。雖然我也知道媽媽是關心我,但我已經是個大孩子了,她還是這麼不放心我,我真是有點受不了。”

再聽聽專家的話:“孩子長大了,開始有了自尊心和自我意識,有了獨立的願望,希望能夠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獨立思考自己麵臨的一些問題。”

比如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總愛在自己的抽屜上加把鎖,似乎有什麼秘密。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特征,它體現了一種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宣告了他(她)已成長為一個擁有個人行為秘密的成人,不再像童年時期那樣,心裏有什麼話都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這個“隱秘世界”是孩子自由個性的集中體現,包括父母在內的其他人再不可隨意進入自己內心世界的“警戒線”。毫無疑問,保護孩子的“隱秘世界”是對孩子的尊重,父母也會因此贏得孩子的敬重和愛戴。

1.孩子需要有自己私人的時間和空間

在孩子的生活空間應如此,在孩子的心靈空間和感情空間更應如此。所以,不要輕易去動孩子抽屜上的鎖,因為它是用來珍藏孩子的“秘密”的,如果強行打開,孩子的心靈大門就會從此對你緊閉。父母應該平視孩子、走近孩子,多與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解決他們的煩惱,給他們一片快樂純淨的心靈空間。

2.保護孩子正當的隱私

因此,作為父母萬不可采取偷聽(孩子之間的電話、談話)、偷看(孩子的信和日記)、偷察(跟蹤孩子,向孩子的同學或朋友“刺探情報”)甚至打罵體罰、“刑訊逼供”等“克格勃”式的手段,來窺探孩子、監視孩子和幹涉孩子。這樣做的結果,隻能使父母和孩子間的距離越拉越遠,甚至還會產生難以挽回的後果。

3.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

有的父母給孩子製定了一係列的規定,這也不準,那也不行,凡事都要由父母來安排,孩子就像一台電腦一樣,完全操縱在父母的手中,按父母既定的程序運行。但孩子畢竟不是機器,當孩子的獨立意識得不到發揮,獨立性受到壓抑,就難免會與父母產生摩擦和衝突,甚至走向逆反。因此,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心靈人格。俗話說:“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父母與孩子也是一樣,若是多留些空間,生活就會變得輕鬆和寬敞。

給孩子的玩耍留點時間

寫給媽媽的話:

有一句話父母都知道:“玩兒是孩子的天性。”這句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如果不尊重孩子的天性,就會限製孩子的發展,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有哲人說過:“小孩子不玩是長不大的,隻有讓他去玩,才能健康地成長。”

生活案例

案例1:

任冠宇是北京市某重點小學的一名學生,他的爸爸是個普通警察,媽媽是北京市絹花廠的一名普通工人。冠宇小時候是個淘氣包,很喜歡玩,特別對於車模,更是愛不釋手。在他父母的“縱容”下,冠宇的這一愛好,漸漸成為興趣,並取得了一係列好成績:曾獲得全國第三屆奧迪杯四驅車模比賽全能冠軍、全國青少年航空模型錦標賽個人冠軍,被推薦為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候選人,並被授予國家級運動健將稱號……

對於孩子的成功,任冠宇的爸爸說:“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應該無憂無慮地遊戲活動。”這是一句教育成功的至理名言。

案例2:

傑瑞5歲半了,和8歲的姐姐凱蒂比起來,他可算是幸運極了。爸爸去年在洛杉磯一家知名的電腦公司做銷售部主管,收入不菲,媽媽辭去工作,專心在家照顧這兩個小家夥。雖然5歲半了,小傑瑞走起路來還是急匆匆的,像是趕什麼約會似的,連媽媽都得為他捏三分汗。凱蒂白天在小學,不用媽媽多費心。隻是她回家之後,老是對小傑瑞的玩具打主意,不時地大動幹戈,家裏簡直就像世界末日到了。

今天似乎是一個祥和的日子,傑瑞在玩他剛剛到手的一支新式玩具槍,還有已被踢得變了形的大貨車。隻見他上好貨車的發條,嘴裏嘟嚕著“嗚嗚”的汽笛聲,貨車就隨著他的“馬達聲”出發了。他雙手端著“衝鋒槍”學著史泰龍的模樣,到處射擊,不時還聽到“啊啊”的叫喊聲,似乎是在追捕貨車上的人似的。不一會,貨車撞到牆上,翻了個跟頭,不動了。傑瑞一個箭步上去,對著貨車又是一腳,嘴裏叫著:“我是FBI,立即放下武器,把手舉起來,放在頭上,轉過身去,背靠牆站住!”接著又大喊:“快!”又是一腳,可憐的大貨車痛苦地呻吟著,翻過身去,居然又開了起來!氣得傑瑞一路開槍追擊。

姐姐凱蒂正在自己的屋裏給心愛的兔八哥營造宮殿呢。她把各種形狀的積木搭起來,費了好大的勁才把房子建好。可唯美主義的她還不滿足,非得要找兩個武士把守宮殿的大門,保護心愛的兔八哥,於是她就跑到傑瑞房間去找。看見他在那裏忙得正歡,悄悄地拿了兩名“武士”,放在背後,招呼也沒打,就走了出來。沒想到,傑瑞發現了姐姐背後的秘密。傑瑞豈肯罷休,拿著衝鋒槍衝過來:“不許動!”嚇得凱蒂把兩個武士扔在地上直打滾!看來又是一場戰爭。

看到這種情景,父母們會怎麼想?也許他們會說:唉!孩子就是孩子,就知道玩兒。

應對策略

你想過玩兒對於孩子的意義嗎?讓我們聽聽權威教育家的話吧!福祿倍爾在《人的教育》中說道:

“遊戲是人在這一階段中最純潔的、最神聖的活動。同時,它是人的整個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內部隱藏著的自然生活所特有的。所以遊戲給人快樂、自由、滿足、內部和外部的平靜以及整個世界的安寧。它具有一切善的來源。一個能夠痛快地、能自動決心地堅持遊戲、直到身體疲勞為止的兒童,必然會成為一個完全的、有決心的人,能夠為了增進自己和別人的幸福而自我犧牲的人。一個遊戲著的兒童,一個全神貫注遊戲著的兒童,一個這樣沉溺於遊戲中的兒童,不是兒童生活的最美麗的表現嗎?”

此外,精神分析學派的弗洛伊德認為,遊戲是一種渲泄情感的工具。通過遊戲,兒童可以排除消極的情感,保持積極的情感。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則認為,遊戲是情感和認知發展的必要過程。埃裏克森認為,遊戲使兒童有可能安全地操練以後現實生活中將被規定要做的事情。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則說,遊戲是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途徑。

但是,許多父母把孩子玩兒看成一種“錯誤”。有的父母下班回家看到剛剛玩了一小會兒的孩子,隨口就會拋出去:“就知道玩兒,不知道學。”接著就是“回去趕緊做功課去!”如果孩子說“功課做完了”,父母馬上會說:“那你不會看一會兒書啊!”或者“你不會複習複習啊!”

總之,這些父母是把孩子玩兒當成“大敵”去對待的。有的甚至公開說:“必須把孩子的時間都占領,叫他根本沒有玩兒的功夫!”於是,孩子的下午、晚上時間全部被“占領”了,星期六星期日的時間也全部被“占領”了。假如有一點空閑,父母還要見縫插針,非徹底“占領”不可。可憐的孩子,已經成了機器人了。

1.鼓勵孩子多玩耍

在許多父母的眼裏,孩子之間的談談笑笑、追追打打、玩玩樂樂,被看成浪費時間的事情。其實,玩耍以及做遊戲是孩子人生發育過程中必須經曆的事情,這些看似浪費時間的事情,對孩子的人際情感、道德情感、自控情感、性格情感的發育以及智力、生理發育都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和意義。

老舍先生特別珍視兒童的天真,認為這是天下最可貴的,萬萬不可扼殺。他主張兒童“宜多玩耍”,最害怕看見“小大人”“小老頭”和“少年老成”。玩是溝通孩子的幻想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橋梁,也是孩子想象力發育的搖籃。在玩耍,做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可以得到極大的發展。

但父母不讓孩子玩,取而代之卻是一堆堆的練習冊和這樣那樣的補習班、興趣班,這不是在扼殺孩子的天性嗎?而且孩子能安心地去整天苦讀、做功課嗎?那樣做,能培養出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嗎?

2.玩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

有這樣一則報道,說的是法國的低收入家庭,特別是移民家庭的子女幾乎沒有外出旅遊的機會,於是,法國一些社會團體就搞起了獻愛心活動,通過募捐收集資金,把當地學校內沒有機會旅遊的孩子們組織起來,在暑期讓他們到外地去旅遊。

還有,在韓國,小學生假期通常會由學校組織參加一些活動,離開家去一些旅遊地或野外爬山、遊泳,以培養團隊精神,通過吃苦鍛煉,來培養“韌”的民族氣質。活動費用通常由學校和個人各出一部分。甚至在宗教發達地區,有時教會會出錢資助。小學生們也會被安排去廟宇,接受一些佛家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