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需求(3 / 3)

而如今,我們孩子在暑假裏還要為各門功課去不停地補習,以期在開學能考個高分。我們應該明白的是,玩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僅是興趣,更重要的是在玩之中可以逐步開發孩子的智力。

3.讓孩子懂得玩耍

在孩子的生活當中,很多事物都會使他們感興趣,很多事都會成為他們最好的遊戲。下雪的時候,孩子去堆雪人;下雨時,他會去挖溝渠。他還會用泥沙和石塊建造神秘的城堡,用積雪做雪牆、雪老虎,似像非像,妙趣橫生。孩子凍僵了手、凍麻了腿,但仍然樂此不疲、如癡如醉。

孩子的各種能力就是這樣從小培養出來的。有人認為像創造力這樣的東西應該在孩子長大後才會具有,這完全是個謬論。其實,當一個孩子開始懂得玩耍時,他的創造力就已經開始了。

著名學者卡羅琳·胡珀說:“孩子們的工作就是遊戲,孩子們從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獲得學習。”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談到兒童心理時,將兒童的心理特點歸納為七點,其中第一點便是“小孩子好遊戲的”,是“以遊戲為生命的”,兒童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工作”,在遊戲中身心能獲得充分的、健康的發展。

放開手,讓孩子在遊戲的海洋中徜徉,遊戲中自有“黃金屋”。遊戲不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促使孩子成長、發展和學習的有價值的活動。遊戲是孩子們發展自己頭腦和肌肉、發現自我和自己能力的方法。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寫給媽媽的話:

成年人都有一種體會:每當回憶起童年生活時都非常興奮,對兒時的朋友感到特別親密,對別人談起來,讚不絕口,說起與童年朋友一起幹的各種趣事,如數家珍。如果兒時的朋友要聚會,隻要時間允許,有“請”必到;兒時的朋友需要幫助,立即行動,當仁不讓。我們的經曆告訴我們:孩子需要朋友。

生活案例

有一個女孩說:

我的父母對我的朋友總是特別敏感。如果我想和女同學交朋友,需要經過他們的“資格審查”。學習不好的不能交;講話太多的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靈光的不能交。如果我想和男生交朋友,幹脆免談。在這種高壓政策下,我還能有朋友嗎?

有一次,我放學回家的路上碰見兩個同年級的男生,大家平時都挺熟的。那天,他們說想到我家去聊聊,順便認一下門。我答應了,雖然我知道父母將會怎樣為難我,可我還是帶他們到我家了。路上我跟他們說,要他們對我父母說是我的同學,是來找我借書的。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希望又被父母罵,不希望弄得不愉快。

到了我家,還好,父母還算給我留麵子,沒有當時把他們趕走。但是,爸爸不時地到我屋裏來看看,其實他是來監視我們的。那兩個同學也覺得很別扭,沒坐一會兒就走了。

我把他們送出門,剛回到家,爸爸就鐵青著臉問我:“他們是幹什麼的?”我說是我的同學。他又問:“跟你是一個班的嗎?”我說不是。爸爸又說:“那你怎麼把他們招引來了?”我當時就忍無可忍,什麼叫“招引”啊?爸爸為什麼用這樣的語言來挖苦我?

那一天,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上床睡覺的。

各位父母朋友,您對您的孩子是否也這樣?也許,您家沒有這種“比較過分”的情況,但您是否給孩子的成長提供過一些與夥伴交往的機會?你是否對孩子的交往擔心有餘,放手不足——總是擔心孩子到外麵玩被人騙了,擔心孩子與不好的夥伴交往被帶壞了,擔心孩子把朋友帶回家弄亂了房間?

事實上,人際交往是人的重要需要,也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孩子的交往活動,首先發生在家庭中,主要是與父母及其他長輩的交往。但是,隨著孩子年齡漸漸增長,他們開始與老師、同學、夥伴交往。在各類交往中,孩子們與同齡夥伴的交往尤其重要,他們也因此有了自己的朋友。

應對策略

俗語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不可能孤獨地生活在社會上,總是需要朋友,需要友誼,需要別人幫助。離開人與人的聯係與交往,人就不能發展。在諸多的聯係、交往中,總有至近的、感情親密的一圈人,這就是朋友。所以說,選擇友伴是人的社會性需要,也是符合孩子集群心理的。我們的孩子應該在朋友圈中長大成人,這對於今天的獨生子女來說,尤為重要。

可現實的情況是,南方某市有關教育部門對該市1000多名小學生進行調查後發現:將近一半的孩子沒有夥伴一起玩,“夥伴危機”正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它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性格的形成、能力的培養、人格的完善及心理素質的提高等都帶來了一定的負麵影響。

獨生子女缺乏夥伴是一個需要認真關注的問題。這不單單表現在每一個家庭隻有一個孩子,沒有兄弟姐妹而造成的孤獨感,更主要的是由於是獨生子女,父母“少而精”的意識作祟,對孩子十分重視、百般嗬護,不敢放手讓他們與人交往,不願讓孩子脫離自己的視線範圍,不給孩子更多的接觸社會的機會,無形中縮小了孩子的活動空間,縮小了孩子的交友範圍,人為地封閉了孩子本該躁動的心。

1.給予孩子充分的擇友權

聰明的父母不會對孩子的朋友進行“圍追堵截”,應給予孩子充分的擇友權,讓他們自己作出決定,並尊重他們的朋友,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父母要想使孩子成為同學們心目中的好夥伴,就要努力為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寬鬆的民主家庭氛圍,因為這樣才能培養出性格平和的孩子,孩子才能平和地與別人交往。隻有孩子在充滿善良、寬鬆的環境中長大,才能保證他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個性品質,這是孩子成為受同學歡迎的人的基礎。

父母還要善於利用各種機會指導孩子與人交往。比如,家裏來了客人,要讓孩子主動打招呼,幫助做些接待事宜;去別人家做客,要教育孩子有禮貌;成人間談話,如果沒必要讓孩子回避,可以讓他們參與,並允許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他們學習人際交往的極好機會。父母對孩子敢於在別人麵前說出自己看法的行為應給予鼓勵,對他們正確的見解應及時肯定。對孩子的一些不妥做法,如隻顧自己說話,隨便打斷別人談話等,要及時提醒,並在事後進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導。

2.正確對待孩子之間的矛盾

孩子們在交往的過程中出現一些矛盾和爭執,是很自然的現象,父母不應過多幹預,要正確對待。要盡量讓孩子們自己來解決問題。讓孩子明白與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權利,同樣,處理同伴交往中出現的問題也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對孩子獨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重要一步。通過獨立解決衝突和矛盾,使他們學會協調、同情、忍讓等處世技能,這往往是在與成人的交往中學不到的。

同時,父母要歡迎孩子的夥伴到家中做客。不必太在意孩子們在一起時對家中清潔與秩序的“破壞”。父母可以巧妙地抓住這一時機培養孩子們自理的習慣和能力。給孩子空間,允許孩子們單獨在一起說“悄悄話”、進行“秘密”的小活動。

3.做好必要的監管

當然,父母對孩子的交往也應積極地監控。由於孩子年齡較小,自製自控的能力較低,因此積極監控孩子的交往狀況、預防同伴交往帶來的不良影響是必要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應經常和孩子討論擇友的標準與注意事項,以促進孩子恰當選擇交往的同伴。

幫助孩子親力親為

寫給媽媽的話:

教育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隻有親身經曆過,孩子才能從中獲得切身的體會,使之真正成為自己的經驗。

生活案例

有一位爸爸有感於現實的觸目驚心,從小便開始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諸如孩子跌跤了,哪怕鼻青臉腫也讓他自己爬起來決不去攙扶;孩子要出去玩,便講好自己走,否則便立即回去,對哭鬧乃至賴地打滾堅決不予理睬,甚至再踏上一隻腳(當然是輕輕的)不讓他起來;孩子想要的東西,他首先分清有無必要再決定是否滿足,這樣可從總體上控製,總會有一些要求遭到堅決拒絕……對孩子進行以鼓勵為主的教育的同時,也加入少量的懲罰教育……

上麵這位爸爸的做法倒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試想,一個從小到大從沒經曆過哪怕最小挫折和些微風浪的人,如果在他以後的生活中突遇稍大一些的風浪,他能不驚慌失措、胡亂作為嗎?挫折教育的實質就像是給孩子打免疫預防針,用小的感染來激發其自身免疫功能的建立。

應對策略

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看,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這就指出了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導孩子過“健康的生活、勞動的生活、科學的生活、藝術的生活、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運用生活的力量來改造生活”。

這就要求我們父母必須給孩子體驗生活的空間。在體驗教育上,中西方教育方法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些中國的父母對孩子過於關心,生怕孩子吃苦,他們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錯誤的體驗”後獲得的記憶更為強烈,感受也更為深刻。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是一種最見成效的教育方法。

孩子不但需要體驗成功,更需要體驗挫折,外國人常說,“我們希望孩子有犯錯的機會”“他小時候犯錯不傷脾胃,長大再犯錯那就麻煩了”。這也就是我們所提倡的挫折教育。

當向中外媽媽提出這樣的問題:有一天傍晚,孩子回家時帶著一身的泥汙,腿上還剮了一些小傷口,當你得知從來不會踢球的孩子是因為在學校踢足球而弄髒了衣服,甚至受了皮肉之苦時,你會不會責怪你的孩子?

讓我們感到遺憾的是:大多數的中國媽媽的答案是“責怪”。責怪之後,還會因為憐愛而警告孩子,下次不許了。當然,孩子的髒衣服由媽媽代洗了。

但“洋媽媽”們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她們會反問:為什麼要責怪,應該鼓勵孩子去嚐試這個運動。至於搞髒了衣服、弄破了皮肉,沒關係,我會教你如何清洗、如何上藥,你自己去解決問題。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挫折,就不會成長。

1.鼓勵孩子嚐試沒做過的事

中國的父母是最愛孩子的,但又是最不會愛孩子的。傳統的中國家教不太鼓勵孩子去嚐試他們從未做過的事情,尤其是當這種嚐試很可能導致失敗的時候,媽媽們更不敢輕易讓孩子去體驗了。而如果孩子背著父母嚐試了某件事情,最終沒有成功,而且造成了一定的身心損失時,父母往往會對孩子選擇指責甚至棍棒。事實上,這種情況在現在的中國家庭中還有很多。

這主要是由於絕大多數的爸爸和媽媽都曾走過許多彎路,因此希望孩子不走彎路不走曲線,兩點一線,直接到達目的地。實際上,這種認識是片麵的,許多經驗的獲取必須要經過困難挫折,孩子的成長一定要經過這條曲線,這是成長的必然。

媽媽的願望不能代替事實。如今有不少學生受不得一點委屈,更難以身處逆境。最近有媒體采訪了一所大學的部分學生,竟有超過半數的學生承認曾經有自殺的想法或衝動,多麼嚴重的狀況!

人們見到的是,許多的學生受了點委屈便對父母、家人、朋友等大發雷霆,乃至瘋狂發泄,導致殺死他人或者自己親屬甚至父母;他們一旦身處逆境便悲觀絕望,常常衝動地以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完全不顧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方麵的報道可稱得上是連篇累牘,人們不禁要問:如今的孩子怎麼了?何以變得如此脆弱?

有句俗話說,不撞南牆不回頭,頗有惋惜的意思,其實,南牆就是用來撞的,南牆撞了,人便成長了。一點點受挫折,隔三差五脆弱一下,就不至於逼迫自己太甚、鬱積過多負麵情緒而產生輕生念頭。父母應該允許孩子有失敗和脆弱的時候。

2.用好逆向關懷

最近提倡的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逆向關懷,其實就是挫折教育的一種形式。逆向關懷一詞來源於動物保護:美國阿拉斯加國家動物園的鹿苑裏,鹿群因既不必為覓食而發愁,也不必為逃避敵害而窮於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來。然而在一度興旺之後,病弱殘疾者與日俱增,最後竟出現瀕臨絕種的危機。當地政府曾不惜斥巨資予以挽救,可惜一概無效。後來一位聰明的管理人員建議,把幾隻凶殘的惡狼引進鹿苑,迫使鹿群為逃避狼害而重新拚命奔跑,從而使留下來的鹿群體質日益健壯。後來,人們把這種奇特的動物保護方式稱為“逆向關懷”。

如今的孩子也正需要逆向關懷。優裕的生活已經使很多孩子患上了“現代懶惰症”,消磨了孩子的意誌,扼殺了他們的奮鬥精神。長此以往,孩子豈不是坐失適應能力、生存能力,怎能不變成脆弱的一代?

美國洛克菲勒集團創始人老約翰曾對孩子說過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在生活的道路上,什麼事情都會發生。”很多的父母都應該細細品味一下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要想讓孩子成才,就要讓他們學會麵對挫折、經曆磨難,認識世界的複雜、人生的艱辛,這樣最終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