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要成就孩子先改變自己(1 / 3)

關愛比懲罰重要

寫給媽媽的話:

教育中的愛要求寬容,我們必須寬容地對待孩子,不求全責備,不揠苗助長,不求立竿見影。教育應該擁有更多的對生命的激勵和喚醒,那就要求我們父母和老師要用更多的相互間的包容、鼓勵與欣賞,而要用更少的強製與訓斥,讓孩子在輕鬆、寬容的氛圍裏培養起充足的信心以對付自身的缺陷,健康地成長、成人和成才。

生活案例

日本的盤圭禪師是一位誨人不倦的禪宗良師。有一次他的一名弟子行竊,被當場抓獲,其他弟子要求盤圭禪師把此人逐出,但盤圭沒有理會。

不久之後,那名弟子惡習難改,又再偷竊,又被當場抓住,眾徒再度請求盤圭懲治,哪知盤圭依然不予發落。眾徒十分不滿,聯合寫了一張陳情書,表示若不將竊賊開除,他們就集體離開。

盤圭讀了陳情書,把弟子們全部召來,對他們說:“你們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隻要你們高興,到什麼地方去學都可以。但是這位兄弟甚至連是非都還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誰來教他?我要把他留在這裏,即使你們全部離開也一樣。”

熱淚從那位偷竊者的眼中湧出,滌淨了他的心靈,從此偷竊的衝動如煙消散。

讀到這則故事,我們不禁被盤圭禪師大慈悲的胸懷所感動。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也難免會遇到劣性難改的孩子,可我們是怎麼做的呢?

應對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說:“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是什麼?那就是對孩子的愛。”愛是對生命以及真、善、美的最高敬意。

毋庸置疑,教育是本著對人的關懷與成全而存在發展的。在現實中,不管教育表現形式多麼紛繁複雜,但“關愛”應該是它的核心。教育不能沒有關愛,可我們現在的教育由於種種原因,卻逐漸偏離了這一核心。

在我們現代人眼裏,盤圭禪師無疑是傻的,他是一個最笨的教育管理者,居然會放棄絕大多數好的生員,而去接受一個最差的生員;盤圭禪師也是一名最笨的教師,他不把精力放在能早出成績、能提高自身知名度的“竅門”上,而是煞費苦心地去教化一個不值得教化的學生,多麼迂拙!

是的,比起盤圭禪師,現代人是聰明多了,可是也正是這樣的聰明,使我們的教育失去了根基。教育,需要呼喚愛的回歸,需要一個充滿愛的心靈去震撼另一個心靈。

盤圭禪師的故事用它完美的結局證實了: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是一種激情,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無聲的教育。

1.辯證看待孩子的優缺點

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處於轉化之中,在一定的條件下,孩子的缺點一定會轉變成優點,表麵上看是缺點,實質卻包含著優點的潛能,今日的缺點,也許就是明日的優點。

英國科學家麥克勞德,上小學的時候曾偷偷殺死校長家的狗,這在西方國家顯然是難以原諒的錯誤。但麥克勞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長,對他的懲罰是畫出兩張解剖圖:狗的血液循環圖和骨骼結構圖,正是這個包含理解、寬容和善待心懷的“懲罰”,使小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並最終因發現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諾貝爾的領獎台。

2.放棄粗暴的批評和懲罰

無論是教師還是父母,當孩子們犯錯誤時,都要注意把握小孩子的心理,不能粗暴地批評和懲罰孩子。因為孩子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孩子最需要愛的時候。關愛比懲罰要重要得多。陶行知先生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便沒有教育。”這話一點都不假。

疏導才是好辦法

寫給媽媽的話:

一位著名心理學家說:“聰明的父母總是跟在孩子的後麵,愚昧的父母總是堵在孩子的前麵。”這裏反映了一個對孩子教育方法的問題,對孩子多引導、多溝通比批評指責要強一萬倍。當孩子不慎做錯了事,或在外受了委屈,善於“疏”的父母和隻會“堵”的父母效果絕對不一樣。

生活案例

藍影已經11歲了,媽媽成功地說服藍影自己洗換下來的衣服。幾周過去了,事情很順利。藍影總是能夠自己把衣服都洗幹淨了。可是有一個周末,媽媽發現藍影的髒衣服堆了一堆卻沒有洗,就批評了她。但是又一周過去了,藍影還是沒洗。這時的藍影幾乎沒剩幾件幹淨的衣服了。這次媽媽不再理會藍影,心想沒有幹淨的衣服穿的時候看你洗不洗。

但是事情的發展卻出乎媽媽的預料,髒衣服的堆積似乎並沒有使藍影為難,她從髒衣服裏撿出一些稍微幹淨一點的繼續穿,她心想:“我就是不去洗那些衣服。”媽媽天天看著那些髒衣服越來越惱火,終於有一天,她發了火,狠狠地訓了藍影一頓,當著她的麵扔掉了一些太髒的衣服。

藍影流下了眼淚,但暗自高興:“你把太髒的衣服扔掉了,我還不想要那些衣服呢,正好合我心意。”媽媽把她拉到洗衣機旁,強迫她把衣服洗了。“你記清楚了嗎,下次記住及時洗衣服,否則沒有衣服穿!”

應對策略

其實,對這件事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媽媽應該對藍影洗不洗衣服不再提出意見。當媽媽將清洗髒衣服的事交給藍影管理時,就是承認了藍影已經足夠大,可以自己管理這件事,不再需要媽媽操心,洗不洗衣服是藍影的事。如果藍影不洗,她就穿髒衣服。

一個女孩子其實很小就開始愛打扮、愛幹淨,她懂得什麼是美觀漂亮,什麼是邋遢肮髒。她不可能長期穿髒衣服,但她絕不希望媽媽幹涉,一大堆髒衣服留到洗衣機旁,是對媽媽幹涉的抗議。媽媽強迫藍影洗衣服是運用權力,許多父母在無法實施有效的教育手段時,就去運用權力強製孩子入軌,這是很武斷的,也是很難成功的。

媽媽完全可以同藍影談談話,找出她不洗衣服的原因,從而避免長時間的對抗。從根本上說,堵塞不如疏導。傳說中鯀的失敗和禹的成功,具有極其深刻的曆史經驗和教訓。

1.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

當孩子犯了一些小錯誤,做了一些錯事的時候,父母更應該做的是仔細分析孩子犯錯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尤其是孩子的錯誤是不小心犯的時候,更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考慮,而不是一味責怪和抱怨。

比如同樣是孩子不小心把碗打破了,有的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就罵:“沒長眼睛嗎!毛手毛腳的。”而有的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知道孩子心裏已經很害怕,不但不責備,還會拿自己說事:“不怕,破了就破了,瓷碗不是鐵的,本身就不結實。媽媽小時候也像你一樣打破過碗,隻要以後多加注意就行了。”想一想,孩子聽到了這樣的話,心裏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2.命令孩子做事不是一個可取之法

命令孩子做事往往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不但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父母的態度尤為重要,父母的教子方式更是嚴忌命令式的指示。孩子是棵小樹,父母應當精心扶植,疏導成長,而不應嚴加捆綁或隨意修剪。否則,隻能把孩子變成符合父母意願的、僅供觀賞用的“盆景”。

很多成功的家教驗證了這樣一種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疏導遠勝於強製。當父母想命令孩子強迫他幹什麼時,一定要先想一想:孩子不是一個需要絕對服從命令的士兵。

與孩子溝通重在傾聽

寫給媽媽的話:

心理學家認為,聆聽是一種對他人的情感、語言表達的反應方式和增強對他人的情感、心理體驗的理解的手段,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使人與人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傾聽是一種當今父母必備的修養,學會傾聽應該成為現代父母必備的素質。

生活案例

有這樣一篇題為《聽的藝術》的文章: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去訪問一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後想當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係上降落傘,先跳下去。”

當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主持人林克萊特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能夠讓孩子把話說完,並且在“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仍保持著傾聽者應該具有的一份親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這讓林克萊特聽到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純真、最清澈的心語。

應對策略

許多父母能做到無微不至地愛孩子,卻做不到允許孩子發表不同的意見,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這與父母的“自我中心傾向”有關。

父母應該明白,孩子雖小,也是家庭中一個平等的成員。凡事聽聽孩子的想法,比自己苦口婆心地說教要強百倍。

有的父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居高臨下,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時間長了,孩子也就不願意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父母隻相信自己,不相信孩子,完全按自己設計好的要求孩子,一旦有所違背,便火冒三丈,大加指責,時間長了,孩子也就不敢說不同的話了。

有的父母在孩子說話時,愛理不理,心不在焉,特別是聽到不同的意見時,缺乏應有的熱情,時間長了,孩子自然不願意再說了;還有的父母不重視學習,自身素質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而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多,覺得與父母交流缺乏共同語言,時間長了,便不願意在父母麵前多說什麼。

父母應該懂得,雖然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一種特殊的親情關係,但是歸根到底也是一種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中,相互交流與溝通是第一位的。隻有交流,才能理解;隻有理解,才能和諧。

1.鼓勵孩子把話說完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個世界與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在家庭中,要創造一種孩子能充分吐露心聲的氣氛。孩子的話,不管多麼幼稚,父母都要耐心傾聽。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話,讓孩子把話說完。傾聽之後,正確的給予熱情肯定,不當的加以糾正,引導孩子提高認識,有分歧可以討論,經過討論取得共識。

2.傾聽孩子的心聲

要學會傾聽,就要創造一種自然的聽的氣氛。比如每天或每周有一定的時間與孩子交談,或在晚飯後的“小憩”,或在周末的“閑暇”,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談起,認真聆聽孩子對一天或一周經曆的講述,而且不管孩子告訴你什麼,你是否真有興趣,都要“饒有興趣”地聽到底,讓他覺得有種被尊重的感受,自然就會與父母主動溝通,使孩子少走彎路。

善於傾聽既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藝術。為了孩子,應從善於傾聽做起。我們為人父母者對待孩子的述說,要給予真誠關注,要有蹲下來親切平和地聽完的耐心,真正的教育是心與心的對話、情與情的對接。

3.傾聽比說教更重要

如果教育者要從一切方麵育人,那麼就必須從一切方麵去了解人,而這就要始於傾聽。傾聽是理解,是尊重,是期待,是分憂解痛,是相攜共進。在傾聽中,我們是在與一個宏大的世界對話,我們會感到生命的律動,會點燃上進的火把,會激發不懈的動力。傾聽,比長篇大論、無滋無味的說教要重要得多。

分擔而不是批評

寫給媽媽的話:

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表現出情緒穩定,情感豐富、細膩、性格開朗、團結友愛、有自信心等特征。這是因為文明家庭能給孩子以歸屬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愛被尊重,也學習到如何愛他人,如何尊敬他人,從而增強了自尊和自信。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而灰心沮喪時,可以從家庭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生活案例

一天,A女士下班回家,發現她兒子拿著他心愛的牛角冒著大雨在院子裏挖石頭,身上雨水混著泥漿,髒得不得了。那牛角尖也不知是否依然存在。她正氣得想好好教訓兒子一頓的時候,兒子手中拿著幾塊石塊,滿臉興奮地跑了過來。

“媽媽,你看這石頭上的花紋,真漂亮,放在咱家的金魚缸裏,小金魚肯定喜歡得很。”兒子舉著石塊對A女士說。

“是的,你真有眼光,這石塊的花紋很特別,像向日葵花,哦,還像一隻縮著頭的烏龜呢。”A女士看著兒子無邪的臉,不由改變了主意。

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A女士一怒之下狠狠地批評她兒子一頓,以後她兒子心中始終會存有陰影,會因顧慮媽媽而放棄許多事。

應對策略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通過與家庭、社會的不斷交往,孩子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情感和內心世界。他們有愛、有恨、有苦、有樂,有和成人一樣的細膩的情感體驗和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需要與人交流——分享快樂、訴說苦悶、求解疑惑。如果我們無視他們的情感體驗和心理需求,置之不理、無動於衷甚至簡單粗暴地踐踏他們的感情,孩子就會把自己封閉到自我的小圈子裏,漸漸孤獨。

當孩子蒙受委屈的時候,父母若能主動以冷靜、寬容和同情的態度去幫助孩子解釋,孩子自會產生感激之情,此時也就易於接受父母的告誡了。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失敗的時候,父母不要一味地訓斥他,而是應該肯定成績,予以點撥,幫助他走出“困境”。

當孩子出現較大過失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給予理解、同情和體諒,借助循循善誘的苦心,可以收到振聾發聵的效果。

1.情感權利

任何一個人都擁有兩個世界——物質世界和情感世界,孩子也是人,他們同樣擁有自己的物質世界和情感世界。尊重孩子,不但要尊重孩子的物質需求,更要尊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愛孩子,不但要保障孩子的物質供給,更要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情感嗬護。孩子的物質世界是脆弱的,孩子的情感世界更加脆弱,保護孩子,不但要保護孩子的物質權利,更應該保護孩子的情感權利。不要以為給他吃、給他喝、給他一個優越的生活環境就盡到了父母的責任,孩子更需要你尊重、關注、愛護他的情感。

作為成人,我們自以為經曆了人生的風風雨雨,看破了紅塵萬物,便認為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無知、幼稚、淺薄、荒唐、荒謬。於是我們不屑與孩子進行交流——真誠平等地對話,無視孩子的情感,認為孩子的感受和思想不值得重視。漸漸地在我們與孩子之間出現一道無形的鴻溝。

2.注意策略

少年時期是一個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其情緒、情感體驗是渾然天成的,更是刻骨銘心的。諷刺挖苦、威脅恐嚇、不理不睬等種種心靈虐待,會給孩子造成難以愈合的心理創傷,其危害並不小於對孩子的軀體折磨。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靈會發生扭曲變態,自卑、缺乏愛心、焦慮壓抑,不僅學習成績好不了,還很容易造成將來成人時期的種種性格缺陷。

對於孩子所存在的缺點、所犯的錯誤,我們不是不能批評、懲罰,而是要擺正位置,注意策略。成人往往會把“好朋友的提醒”,當作珍貴的禮物加以接受,孩子也是如此;大人之間的批評要注意方法,對孩子的批評更應該注意方法,發現孩子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不應當板著麵孔訓斥,而應是善意地提醒孩子認識這些問題可能造成的後果,應當在充分鼓勵的前提下進行批評。最好的批評方法是帶有一點幽默,孩子多半更樂意接受這樣的批評。

3.分擔責任

幫助孩子分擔因錯誤而造成的痛苦則是最好的提醒。很多情況下,孩子犯錯誤、考低分並不是故意的,他們自己也很傷心,這時候,父母真誠地安慰孩子,為他分擔痛苦,而不是在傷口上撒鹽,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真愛,認識到父母看重的是自己而不是分數,在心理上和父母靠得更近,更容易聽進和接受父母的提醒、勸誡和意見,從而自覺努力地尋找改正缺點或錯誤的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至親至愛,是孩子的生命寄托。災難來臨時,他們會紮到父母懷中求得庇護;遭受委屈時,他們想向父母訴說;猶豫不決時,他們希望父母能夠指點迷津。如果連父母都不相信了,他們還會相信誰?如果父母都不能讓他們傾訴衷腸,他們還能向誰訴說?

當你拖著疲憊的身體下班回到家中,哪怕疲憊讓你忘記吃飯,你都不能忘記孩子有很多心裏話想跟你說;當你縱橫在娛樂場上或周旋於應酬圈中,哪怕快樂讓你忘記人間所有的煩惱,你都不能忘記孩子可能受了委屈想向你訴說。不要以為孩子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不要以為孩子是無病呻吟假裝痛,不要以為孩子是不知天高地厚蠻橫無理,不要以為孩子是不明是非糊塗蟲,更不要以為孩子是沒事閑的、好日子燒的,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體驗孩子的喜悅、分擔孩子的憂愁、解答孩子的疑惑、引導孩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