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的自立
寫給媽媽的話:
每一個孩子都會跌倒,但一次次跌倒後自己爬起來,就會站得更穩,同時,他們幼小的心靈也會更深切地體會到,不能哭,得自己爬起來。
生活案例
春麗是個很溫柔的女性,她有一個寶貝女兒樂樂。春麗平時對待孩子總是和藹、耐心,處處體現出中國婦女特有的母愛。
一個初春的黃昏,爸爸下班回到了那個寧靜的小院,春麗正在洗衣服,樂樂淘氣地追逐著一隻紅蜻蜓。樂樂突然看到爸爸,不由喊一聲:“爸爸!”並張開兩隻小手朝爸爸撲來,誰知被一塊小石子絆了一下,頓時失去重心,“撲通”一聲摔倒在地上。
“嗚哇……”樂樂疼得大哭起來。爸爸慌忙想上前攙扶,誰知卻被春麗一把拽住了手。
“樂樂,不許哭,自己站起來!”春麗對著女兒大聲嚷道。見女兒仍然哭泣著不肯起來,春麗再次怒喝一聲:“不許哭,站起來!”
春麗神態嚴肅,與往常笑咪咪的樣子判若兩人,爸爸驚異地望著這位“狠心腸”的娘,感到簡直不可思議了。
樂樂終於止住了哭聲,一雙大眼睛委屈地望著媽媽,自己慢慢地爬了起來。
春麗這時才一把抱起女兒:“我的寶貝,真乖,聽媽媽的話,摔倒了自己站起來,將來一定是個好孩子。”樂樂懂事地摟住媽媽的脖子奶聲奶氣地道:“媽媽,我聽你的話,再也不哭了。”然後瘸著小腿一拐一拐地又去玩耍了。
應對策略
媽媽對兒女常有過度保護的傾向,認為他們沒有能力做事情,害怕他們受到傷害,認為他們不夠成熟,等等。在很多情況下,兒女比媽媽想象的要成熟、有能力、有忍耐力和承受力。媽媽的看法往往帶有成見,而且對於女孩子,媽媽的偏見就更為嚴重。
在我們的孩子還很小時,從一開始就要像對待頑強的有能力的孩子那樣對待他們。如果我們是這樣認為,也是這樣表現出來的,他們可能就會形成這樣的個性。
法國著名哲學家蒙田說:“教育孩子別無良策。誰想使孩子有出息,就不應在青少年時期對他們姑息遷就,而應該常常違背醫學規律:不光要錘煉他們的心靈,還要鍛煉他們的肌肉。心靈若無肌肉支撐,孤身承擔雙重任務,會不堪重負。”
1.不要溺愛
溺愛孩子,隻會害了孩子。老母雞總是把小雞摟在翅膀下,所以小雞隻能飛上矮牆;老鷹總是把小鷹趕出巢穴,所以小鷹才會飛向藍天。讓他吃點苦,他就會學會自立堅強。
有位父母問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我的孩子現在無法無天,誰都管不了,這到底是為什麼?”
馬卡連柯反問:“你經常給孩子疊被嗎?”
父母:“是的,經常疊。”
馬卡連柯又問:“你經常給孩子擦皮鞋嗎?”
父母:“不錯,經常擦。”
馬卡連柯說:“原因就在這裏。”
蒙特梭利說得好,要讓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他不用幫助就知道怎樣穿鞋子,怎樣穿衣服,怎樣脫衣服。在他的歡樂中,映照出人類的尊嚴,因為人類的尊嚴是從一個人的獨立自主的情操中產生的”。
2.讓孩子自己動手
當孩子拿著杯子歪歪斜斜地走過來,一下把水潑在沙發上,你是否把孩子趕到一邊,心疼地去收拾殘局呢?孩子早上起來自己穿衣服,卻總是把袖子穿反,把褲子擰成一團,你是否會因為她耽誤了時間而大聲禁止她,並動手代勞呢?你是否每天讓孩子自己洗臉、洗腳、洗襪子、整理床鋪呢?
如果你氣急敗壞地禁止孩子動手,或者你幹脆去為她服務,那麼,你就錯了。
要知道,獨立生活能力是人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要從小加以培養,首先就要培養她們逐步養成自己照顧自己的好習慣。
其實,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自己做事,“做”是他們鍛煉的機會。孩子一會走就有幫助媽媽的願望,2歲的孩子就會幫大人拿東西、跑跑腿,3歲的孩子自立願望非常強烈,什麼事情都想去幹,但是她們還太小,獨立活動能力還很差,常常會把事辦糟。這時,父母就應鼓勵她們試一試:“你自己去倒水喝!”孩子把水潑在沙發上了,你不要責怪她,因為保護孩子的心靈遠比你的沙發重要。這對她們來說,隻是犯了個小小的“可愛”的錯誤。這樣的失誤,她們長大後自然就會避免了。
3.父母的獨立能力
為了讓孩子獨立成人,父母首先要有獨立能力。“隻有父母在幼兒期‘離開子女’,才能培養出孩子的獨立能力。”要孩子學會獨立,父母隻有“離開子女”。
我們在以下這些方麵學會放手。比如,孩子學著踩縫紉機,你不必擔心她會搞壞,在旁邊監護著,隻要教她方法,讓她練習,自然就會學會了。你可以教孩子自己整理書架、書桌,自己布置房間,有條件就讓她單獨睡覺。你還可以教孩子管理經濟費用,把零用錢存起來。總之,凡是孩子自己能辦的事都要讓她自己去嚐試,讓孩子出馬,自己退在後麵。孩子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具備了自理能力,她就擺脫了成人的照顧,向自主邁出了一大步。
值得強調的是,在幫助孩子自立上的時間投資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的孩子在要求自立的敏感期得到鼓勵,“讓她自己做”,她就會變得比較有能力,比較自信。
一位教育家說得好:“做父母的應當明了自己的責任,你們的責任是幫助小孩子生活,是幫助小孩自立,是幫助小孩做人。”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們,放開孩子的臂膀吧,自由的鷹要比禁錮在籠裏的小鳥飛得更高、更遠。
請記住,自立比幫助更重要,做媽媽的最好隻有“一隻手”。
讓孩子有更好的性格
寫給媽媽的話:
記住:孩子的性格比成就更重要。好性格是他們一生幸福的源泉。
生活案例
案例1:
英國文豪約翰·拉斯金,是由媽媽精心培養長大的。他媽媽是一位虔誠的清教徒。她把所有的玩樂都看成罪惡,所以從來沒給幼小的拉斯金買過玩具。
媽媽每天早上花幾個小時和兒子一起讀聖經,爸爸給兒子念詩並讓兒子自己朗讀。
當時,小學還不是義務教育,所以拉斯金隻上了幾個月的學,而大部分教育則是在家中進行的。
他18歲進入牛津大學。媽媽硬是在大學附近租了一間房,密切注視兒子的生活。據說,這位媽媽三年多來一直把丈夫留在倫敦,自己住在牛津街。
拉斯金自己的婚姻生活並不美滿,妻子離他而去。在晚年,他說道:“我所受的教育,一般說來是錯誤的,而且也是不幸的。”據說,他在長大以後曾經多次發瘋。尤其在臨死前一年,他因精神極度錯亂而痛苦不已。
案例2:
哲學家尼采也有一個特異的童年。爸爸在他4歲時就去世了,他哥哥也在他爸爸去世的7個月後死去。媽媽體弱多病,和爸爸的兩個姐姐住在一起,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另外,祖母也和他們同住。尼采作為女性家族中唯一的男性。他的成長傾注了女性太多的愛。媽媽希望尼采絕對愛她,要求尼采按照她的意誌行事。結果,尼采變成了一個認真、深沉、懂禮貌的孩子。另外他不同於別的孩子,做事刻板,絕對遵守學校的規章製度。因此,周圍的壞小孩都取笑他,媽媽也擔心他。
他不太愛玩,喜歡孤獨,喜歡一個人靜靜地思考。他從青年時代開始懷疑宗教,後來否定神,寫下了許多虛無主義的哲學書籍。他45歲時發瘋,由媽媽和妹妹照看他,第二年死去。
案例3:
據說,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媽媽教育兒子很嚴厲,路德小時候就因為爸爸不注意時偷吃栗子而受到過媽媽的鞭打。一介神父的路德敢於反抗專橫跋扈的羅馬教皇,在當時是需要千百倍的勇氣的。他具有強烈的正義感,但另一方麵,他也具有病態的神經質傾向。成年後患上了女性恐懼症。
應對策略
優化孩子人格,應當從小開始。
在中國,孩子有時出了差錯,常常遭到父母或老師的指責,甚至諷刺和挖苦。
“白吃了十幾年飯。”
“你父母給你吃什麼長大的。”
“你多能呀!”
“你簡直是個飯桶!垃圾!廢物!”
敬愛的父母們,當你用這種諷刺、挖苦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時候,你可想到這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你的孩子,即便他不像你心中想象的那般優秀,但你要記住:性格比成就更重要。健康的性格才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礎。
請看下麵的故事:一個女學生訴說她對媽媽的怨恨與不滿時說,她小時候,做事馬虎,常弄壞家裏的東西。有幾次洗碗,一失手把一摞子的碗都打爛了。媽媽聽見碗打碎了的聲音,就厲聲地羞辱了她一頓。她心裏很不服。她覺得打碎了碗,自己心裏已經很害怕,媽媽還一味挖苦責備,於是對媽媽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滿與憤恨。這種怨恨嚴重到媽媽因病住院她都不想去看望的程度。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應該受到尊重。挖苦、侮辱孩子,不是體罰卻是“心罰”,是一種“語言暴力”,是一種精神虐待。雖然,每個父母都是疼愛自己孩子的,但父母沒有認識到孩子雖然還不太懂事,但他們也有情感、有委屈、有苦惱、有失望、有悲傷。做父母的應當去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1.避免語言暴力
惡言惡語,強迫、威脅,甚至挖苦、譏諷,大都是那些年輕媽媽在氣急了的時候、恨鐵不成鋼的情況下,訓斥子女時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她們通常也是最不能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強的孩子所接受的。她們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而且會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美國學者所羅門教授曾這樣說過:“一個孩子如果擁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愛,又得到一個身心健康的教師,那應該是無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邊得到足夠的關懷與愛護,又受到情緒不穩定教師的無端困擾,必將造成許多身心發展的問題。”
由此可見,“語言暴力”絕不是小問題,絕非無關緊要,它對孩子們的成長和生活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隻有遇事冷靜、理智的父母和教師,才能找到適當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要知道,孩子的自尊、靈性和寶貴的想象力,一旦被摧毀,是很難重建的。如果孩子被你罵皮了,什麼都無所謂,弄到羞恥心蕩然無存的地步,便很難教育了。因為人一旦喪失了最寶貴的羞恥心與尊嚴,此人便再難有希望了,也難得再有什麼成就與作為。
尊敬的父母和老師一定要知道,為發泄自己的怒氣隨意說出的那些帶刺的話,那些侮辱性的話,會構成對孩子的精神威脅,會傷害他們的心靈,摧毀他們堂堂正正做人的勇氣。其後果往往是斷送了他們的前程。
2.家庭影響孩子性格形成
家庭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性格影響非常大,父母教育的方式和態度,關係到孩子日後性格的類型。
父母過多地控製孩子,孩子的性格就會表現為服從,缺乏主動性,消極,依賴性強,性格隨和。
父母照管太多,孩子就會幼稚、依賴、神經質、被動、膽怯。父母保護太多,孩子就會缺乏社會責任感,深沉,親切,非神經質,情緒穩定。
父母溺愛孩子,孩子就會任性、幼稚、神經質。父母事事順從孩子,孩子就會缺乏責任心、不服從、攻擊性強、粗暴。
父母忽視孩子,孩子就會變得冷酷、攻擊性強、情緒波動,但創造性與獨立性強。
父母拒絕孩子,孩子就會出現反社會傾向,神經質、粗暴,試圖引人注目,冷漠。父母殘酷,孩子就會固執、冷酷、神經質、逃避責任。
父母民主,孩子就會獨立、直爽、協作、親切,善於社交。
信任就是最好的禮物
寫給媽媽的話:
沒有比不用製度強求,而給予正當動機的教育,更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而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則更進一步認為,唯有以父母為主的身邊所有的人,給予孩子深切的理解和信任,才是教育的起始。
生活案例
劉清已經努力了好幾個月,要用製度幫助女兒榛榛規範學習時間。因為榛榛雖然已經上學,但仍然對自己的學習時間毫無計劃。最使劉清頭疼的是,榛榛花很多時間和小夥伴在一起聚會,玩遊戲,以致於常常不能按時完成規定的學習計劃,因而不能按時睡覺,早晨起床就很費勁。
劉清為此費了許多口舌,一有空就同女兒談話,向她指出貪玩的壞處以及睡眠不足對身體和學習帶來的影響,等等。這樣的談話進行得多了,女兒都可以背誦出來。劉清一開口,女兒就能學舌完成句子,“是的,貪玩會浪費時間……”“是的,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生長發育,而且會形成惡性循環……”這樣說著,還滿臉的正經樣兒,讓媽媽不知說什麼好。劉清為她規定了玩遊戲的時間和放學後先做作業的要求,反複較量了許多次,女兒漸漸進入正軌,對自己有所控製了。
劉清終於鬆了口氣,因為她近一段時間有些重要的事情要辦,便雇了一個女家教,在榛榛放學後陪伴著她。突然有一天,劉清提前回到家,發現榛榛又在房間裏聚精會神地玩玩具,而且沒有先完成功課。
“榛榛!”劉清大喊一聲,死死地盯住女兒。
女兒急忙把玩具藏了起來,試圖做出一個笑臉,然後故作鎮靜地說:“我做了一個小時的功課,剛剛才坐下來休息一會兒。”
劉清不作聲,此刻,隻感到胸腔裏的氣壓在不斷增大,腦海裏想著這麼長時間的說服和監督也沒有改掉女兒貪玩的壞習慣;女兒懂得這些道理,卻還是如此,這樣沒有自製力,長大會如何;為什麼自己的女兒會這樣不爭氣。她想起了女兒的同學小英,那是一個多麼可愛的孩子,自律、樂觀、活潑、人見人愛、成績優秀,而據她媽媽講她並未為她操什麼心。
這一連串的思緒在她腦海中滾動,就像滾雪球一樣聚在一起,她不知怎樣痛哭才能一泄氣憤。
“榛榛,你真讓我傷心,你怎麼會這樣對待媽媽,你懂不懂這樣做會對你有什麼樣的影響?你不必解釋了,聽我的。”看見女兒似乎要申辯,劉清急急忙忙地止住了她。
“我不想聽你任何的解釋,你讓我失望極了,你知不知道我這樣做全是為了你?”
“那你不要管我好了。”榛榛頂了一句。
“什麼?”媽媽的眼睛瞪了起來,聲音驟然升高。
此時,榛榛的眼睛裏開始出現恐懼的神色,她在尋找退路。“不管你!這是我的責任,我當然要管。你回房間去想一想,還有……”她忽然想起榛榛這周末要同幾個女友到同學家過夜。“還有這周末不能去琳琳家過夜。”
“為什麼?”榛榛大叫,憤怒和絕望像洪水一樣扭曲了她的五官。“我要去,我就要去,你是一個壞媽媽。”
看著女兒那種狂怒的表情,劉清也有些不安了。她知道女兒是多麼盼望著這個機會能與小夥伴一起過夜,但她的憤怒和自尊都不允許她收回這道“命令”。
“是你自己取消了這次機會。”
“為什麼?這與玩有什麼關係呢?我就要去,看你怎麼辦!”女兒暴跳如雷,她此時困獸似的表情和姿態是劉清最不願意看到的。
“你馬上停止,不然我要發火了。”
“你已經發火了,我就這樣,怎麼樣?”
“啪、啪”,劉清狠狠地在女兒背後拍了兩下。
“哇!”女兒哭著衝進自己房中,“哐啷”一聲將門關上。
隨著這兩下聲響,劉清的氣泄了,內心卻感到十分內疚,有一種被擊敗的感覺。
一直在旁注視的女家教這時來向她告辭,她走之前說:“劉清,這幾天她都沒有貪玩,今天的確是先做了一些作業,才央求我讓她玩一會兒的,我覺得她是很看重你的規定的,你應該信任孩子才是。”
我們來看一下劉清在看到女兒違反媽媽規定那一刻的心理活動:看到女兒在自己不在時玩玩具,劉清首先想到的是在做了許多工作後女兒仍然無視自己的要求,做媽媽的辛苦和委屈都奔湧出來。更想到睡眠不足對女兒身體的影響,女兒以往不盡人意的事情也一件件地在腦子中演映出來。她沒有相信女兒,沒有給女兒任何解釋的機會,就妄下結論。
應對策略
誠然,對孩子不關心、不在意的媽媽一定是不稱職的媽媽,但用製度強求孩子,一旦出了問題就過於魯莽地、不加思索地采取不正確方式的媽媽,即使她內心有多麼關心孩子,在我們看來,她根本就是個失職的媽媽,她沒有做到相信自己的孩子。
父母與子女的相互信任是成功家教的重要因素。一些教育專家在家庭調查中發現,子女對父母有特殊的信任,他們往往把父母看成自己學習上的蒙師,德行上的榜樣,生活上的參謀,感情上的摯友。他們也特別希望能得到父母的信任。他們認為,隻有父母的信任,才是真實、可靠的。父母的信任意味著責任、重視和鼓勵,這是真正觸動他們心靈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