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來自父母的信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信任可使子女感到他們與父母處於平等的地位,從而對父母更加尊重、敬愛,更加親近、服從,心裏話樂於向父母傾吐。這既增進了父母對子女內心世界的了解,又使父母對子女教育更能做到有的放矢,獲得更好的效果。反之,若父母對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夠信任的態度,就無法了解孩子的願望和要求,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會因此而受到傷害,他們對父母的信賴也勢必減弱。這樣,家庭教育的效果也會相應減弱。
浙江有一個孩子因貪玩而耽誤了學習,馬上麵臨中考了,孩子媽媽沒有放棄,一直在鼓勵他,給他信任,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克服困難,提高學習成績。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一所重點中學,在高中階段又奮力拚搏,最終以高分考入了北京大學。事後,這位學生非常感謝媽媽:“當時如果沒有媽媽的信任和鼓勵,我不會有這麼大的學習勁頭,恐怕也難以取得這樣的成績。”
許多普通的、不為老師和父母看好的孩子,他們的潛能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做父母的一定要對他們充滿信心,耐心地幫助孩子挖掘出那閃爍著獨特光芒的潛質,讓它成為打開孩子生命潛能的金鑰匙。
2.用信任來鼓舞孩子
任何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有的孩子因成績上不去,屢遭挫折,心裏感到很壓抑,他們這時候多麼希望父母說幾句鼓勵的話,以減輕心裏的負擔。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此時的心情,偏要在孩子身邊一遍遍嘮叨此事,即使父母的用意是好的,但招來的卻是孩子對父母的反感,因此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自卑、怯懦、缺乏進取的勇氣。
相反,如果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和鼓勵,即便孩子遇到了困難,他們也能夠充滿自信,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效地進行自我調整,把困難轉化為促進自己努力進取的動力。這不僅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保持良好的學習情緒和心理狀態,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同時也鍛煉了孩子的自主性、創造性以及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能力。
充分信任孩子,才能感染孩子,激勵孩子;充分信任孩子,才能使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現。對孩子的信任,能夠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在失敗時自省和自我砥礪。他們會在父母充滿信任的目光和言語中,自己從摔倒的地方爬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實現他們心中的理想。
更應該關注孩子的成長
寫給媽媽的話:
父母平時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多用點愛心,多去鼓勵孩子,主動走進他們的世界,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幫助孩子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分數真的隻是一個很小的砝碼。
生活案例
珍妮泰格對自己上學時的壓力充滿了恐懼。她回憶說:我在學校時,家庭給我的壓力很大,因為家庭成員和親戚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認為我也應不落後於人。在我成長的時候,有時我覺得我在為我的媽媽學習,而為我的爸爸參加遊泳隊。到了高年級時,有一段時間我非常具有反叛性,因為我感到不快樂,那時我的成績下降得很快,但我並不難過,因為我不認為那是我的成績。現在我懂得為自己的長遠利益而刻苦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我之所以能夠幹得好,是因為這是出於我的意願,而非他人。
分數真的是最重要的嗎?其實媽媽心裏也在為孩子的前程著想,關鍵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事實上,孩子們對成績的追求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媽媽的壓力。做媽媽的首先應當反省一下自己對成績的認識。
應對策略
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使孩子格外需要能夠對信心給予支持的事物。在這種時候,她們對分數也就格外看重,似乎一次考試就能對她的能力及前途做出判決。這種過分的敏感,不利於孩子克服自信心的危機。
應當讓孩子明白,成績是她刻苦努力的結果,而不是終極目標,注重點應放在自身的發展和成長上。伴隨著能力與知識水平的提高的好成績是有意義的,否則隻能使你感覺良好,但實質空虛。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在班裏成績優異是重要的,但不能過於敏感於成績。對待學習與成績比較理想的態度是:課堂學習是用來改善自身和腦力的工作,而不是為了爭得好的成績向學校和父母做交代,也不僅僅是為了進入好大學。優異的成績如果不是靠刻苦學習和堅實的知識結構做支架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當一個人走入社會後,分數不再出現,真正有意義的是他所積累的知識和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
1.健康成長更重要
在中國的教育體製下,人們常說“分,分,分,小命根,考重高、上大學,將來才能有出息”。麵對兩考,很多父母都對孩子抱著無比厚望,一遍遍不厭其煩地督促孩子上進,無形中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沉重的精神負擔。但是,孩子要贏得起,輸得起,才是最大的贏家,父母應該有這樣的觀念:健康成長比分數更重要。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媽媽在兒子考大學時,她曾請教過全國著名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兒子應該報考哪所大學?
這位老教授語重心長地告訴她: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會失望。
老教授說,曾有一個偏遠地區的女孩子,學習特別好,人稱“三腦袋”,物理、數學、化學都能考滿分。高考時,父母讓女兒報考該老教授所在的這所全國重點大學,雖然當時女孩子不想考,可父母逼她報考,說是為祖宗增光;老師也勸她報考,說是為學校增光。最後她違心地上了這所學校,入校後情緒一直不穩定,媽媽在校園裏陪了她很久。媽媽回去後,學校進行了三次考試,她的成績都名列中下。這樣的結果給她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入學僅三個月,女孩子便跳樓自殺了。她的媽媽到學校來“接”她,痛苦地一聲接一聲地喊:“是我害了我的女兒!我當初為什麼要逼她?!”
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會有許多事不能如願以償。心理素質好的豁達開朗,沉著應對,於是成功了;心理素質差的煩惱纏繞,難以自拔,於是倒下了。就像一個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智商),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情商)。進入重點大學的學生從尖子生到成績平平,從備受關注到默默無聞,心理落差之大,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一些在“重壓”下長大的孩子,雖然上了大學,但內心世界仍然被自卑感籠罩著,不能自拔。所以父母千萬不能讓自己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把孩子逼上絕路。
2.不要設定過高的期望值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庭教育十分重要。過去的家庭,一大家人住在一起,同甘共苦,相互幫助,親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樸實真誠。現在的家庭,物質上豐裕了,獨生子女多了,家庭教育問題相繼出現了,關鍵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交流溝通出現了問題。父母最初是溺愛孩子,之後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為孩子的未來設定太多框框,當孩子沒有達到預定的期望值後,父母又沒有很好地加以引導,有的甚至對孩子喪失信心,其結果隻能是問題越來越多,矛盾越來越激化。
比如,有父母經常當麵說自己的孩子膽小,結果麵對中考,孩子果然特別害怕,總是找借口逃避,不願意參加考試。其實,父母的這種做法是不恰當的,應該經常鼓勵孩子去主動地與周圍的朋友交流,而不應該當麵對孩子說他膽小;應該經常表揚孩子,說他很棒之類的話,建立孩子的信心。
健康成長比成績和分數更重要,一次考試隻是人生長跑的一個階段,一次沒考好還有下次。父母隻要告訴孩子,盡力就行了,不要刻意地給孩子定下目標。對於考試,父母應該讓孩子隻管去參加,不要去想結果如何,條條大路通羅馬,受教育、求上進的方式並不僅僅是考高分。人生的道路上,隻有贏得起,輸得起的人,才是最大的贏家。
身教比言傳更有用
寫給媽媽的話: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榜樣。若要受到孩子的尊敬,讓他床前盡心侍奉,需要自己以身作則。
生活案例
案例1:
有個男人結了婚,生了個兒子。他十分疼愛孩子,卻很討厭自己的老爸爸。他的老爸爸連路也走不穩了,到處磕磕絆絆的,除了吃飯和抽煙之外,什麼事也幹不了。所以他很想把老爸爸打發走,便對自己的妻子說:“讓老頭到外麵的世界去闖闖吧。”
妻子懇求他讓老人留在家裏,但他連聽都不願意聽。所以她隻好說:“那你就讓他帶上一條毯子走吧。”
他心裏隻想給老人半條毯子,但嘴上卻說:“好吧,就讓他帶上一條毯子走吧。”
正在這時,他自己的兒子——七歲的小孩子,突然說起話來了:“爸爸,你不必給爺爺一條毯子,給他半條就行了,剩下的半條請你好好地收藏起來,等我長大以後可以把它送給你,讓你也到外麵的世界去闖闖。”
大吃一驚的爸爸趕緊留住了他的老爸爸,因為他已經知道自己的兒子為他準備了什麼。
案例2:
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小男生,總向同學借錢、騙錢買零食吃。媽媽罵、爸爸打,就是不改。有一天,他竟向外班學生借了20元錢買羊肉串吃了。他爸爸被老師叫到學校,卻垂頭喪氣地表示自己實在是沒辦法了。這個大男人,聲淚俱下地哭訴:兒子上小學四年級時,全班同學的錢都借遍了,是我一個挨一個地還,再向人家道歉。本以為上了六年級能好些,可他還是這樣。
老師把男孩找來談話,告訴他上六年級了,馬上就要上初中了,不再是小男孩了,而是小男子漢了。愛吃零食,一般都是女孩子的習慣。沒等她說完,男孩搶著說道:“老師,我們家不是這樣的,我媽媽從不吃零食,爸爸每天晚上看電視時,都要吃一大堆零食。”
還有這樣一個例子:開家長會,一位爸爸坐在第一排座位上,手上戴著一枚碩大的金戒指,一身酒氣,會剛開了10分鍾,人就趴在課桌上呼呼大睡起來。而他的孩子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跟其父一樣不拘小節,散漫成性……
孩子是父母的一麵鏡子。非常可悲的是,好多父母不知道,不覺得它的重要性。他們永遠把眼光盯著老師、盯著學校,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實際上恰恰是他自己不對。這是父母特別可悲的一點。
應對策略
我們常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好與壞都在你的筆下展現。而孩子也是一麵鏡子,你的表現在孩子身上也能反映得一清二楚。通常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後,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衝突和矛盾的因素。
巴金就說過:“父母們的榜樣力量非常大。在我小時候,父母的脾氣都好,父母從未打罵過孩子。想來想去,我想不出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壞的東西。今天有些年輕的父母高興時把孩子當作‘小皇帝’‘小公主’,動了氣就打罵不休。不多久,他們的壞脾氣全讓孩子學到了,孩子們隻會學長輩們做出來的行動,不會學他們嘴裏講的道理和心裏想的理想。”
1.教育孩子要從自身教育做起
通常,父母們把孩子送到小學時,總喜歡說:“老師,這孩子全交給你啦,拜托啦!”其潛台詞是“與我”無關啦。其實,絕對不是如此就行的。撬動地球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而這雙手就是爸爸或媽媽那雙手。
做父母的,你不是要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嗎?可父母卻在家打麻將,一玩就是半夜,甚至一個通宵,說起話來也是八餅九條的,贏了就喜不自禁,有時還要舉杯相慶,輸了就夫妻反目、吵架拌嘴。孩子在麻將聲、吵架聲中如何能安心學習,但要說起麻將來這樣的孩子肯定是要比別的孩子強得多。
你不是想教育孩子講文明、懂禮貌嗎?可做父母的動不動就出口傷人,滿口的汙言穢語,對孩子動不動就罵上幾句,弄不好還要打兩下,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怎麼能講文明、講禮貌呢?相反那些髒話倒好像是在嘴邊放著的。
你不是要教育孩子學會互相學習,團結互助嗎?可父母卻是家庭不睦,鄰裏不和,同誌不往來,親友不相幫,對孩子來說這就是榜樣,他不自覺之中就會效仿,在學校他怎麼能與同學互相學習和團結友愛呢?
你不是要教育孩子尊老愛幼嗎?父母卻連最起碼的瞻養老人的義務都做不好,有的因為老人瞻養問題、孩子扶養問題、遺產繼承問題、財產分割問題等,竟鬧得不可開交,甚至還要對簿公堂。當然,你會講得自己是如何的正確有理,可孩子卻學會了無理辯三分,老幼不相讓。
例子還可以列舉好多,但問題已經非常清楚了,這就是教育孩子要從自身做起。俗話說“有啥大人就有啥孩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這個意思。
2.父母才是最理想的老師
家庭是人類性格和能力的加工廠,“產品”質量如何主要取決於父母的追求和品位。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告誡父母們:“你們應該常常記住:你們生養和教育子女,不僅僅是為了父母愉快,在你們家裏……成長著未來的公民、未來的事業家、未來的戰士,如果你們處理無方,教育不出好人來,那麼,由此所得的苦痛不僅是你們的,而是很多人的,是整個國家的。不要忽視這個問題,不要認為這是使人厭煩的議論。要知道,在你們的工廠裏,在你們的生產機關內,如果沒生產出好的產品,而是生產了粗劣產品,你們會感到恥辱。給社會造就出不好的或者有害的分子,尤其是你們更大的恥辱。”
魯迅先生高瞻遠矚,看得更為透徹,他說過,看十歲的孩子,便可以預料二十年後中國的情形。
“良好的家庭是最好的教育場所,優秀的父母是最理想的老師。”當一個孩子行為表現良好時,我們常說:“這個孩子家教真好。”家教代表了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也讓我們從孩子的言行舉止中,看到了父母真實的一麵。不要總是把眼光盯在孩子身上,找孩子的毛病,而應該經常檢討自己,在自己身上找根源。不斷改善和提升自己,自覺地在孩子麵前過一種有道德、有品位、有追求的生活,身體力行地帶領孩子健康向上,茁壯成長。
蘇聯生物學家巴甫洛夫的爸爸,是對子女進行教育的楷模。他細心地為蘋果樹接枝,太陽炙烤著他光禿禿的頭,又累又熱,但是他不幹完活絕不住手。小巴甫洛夫盡管手麻木了,腰也酸了,但看到爸爸的神色,也堅持下來了。在爸爸的言傳身教下,巴甫洛夫做事很有耐性,這種耐性是巴甫洛夫後來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3.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曾見過兩則這樣的報道:
其一,200年前,美國有一個叫加納塞的人,此人博學多才,十分注重自身修養,對子女教育也十分重視。200年來這個家族已傳8代,其中13人擔任過大學校長,100人擔任過大學教授,14人創建大學或專科學校,60人當醫生,100人當教師,75人當軍人,80多人成為文學家,1人當上副總統,1人出任大使,20多人擔任議員,120多人達到大學畢業文化水平,18人成為報紙雜誌負責人。在長達兩三個世紀中,竟沒有一人被關押、逮捕、判刑。
其二,也是在200多年前的紐約州,有個叫馬克思·朱克的,是一個不務正業的酒鬼、賭徒,對子女不教不管。這個家庭繁衍至今也是8代,其中300多人成為乞丐和流浪者,有些人由於生活無著落客死他鄉。子孫中有7人因殺人被判死刑,而因狂歡夭亡或成為殘廢者多達400人,有55人在獄中學會了一些手藝,出獄後才能勉強糊口。
由此告訴我們,父母的言行是無字的教科書,父母們的日常生活修養、言行舉止、行為習慣,對孩子都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
兒童教育家孫敬修先生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孩子的頭腦是電子計算機。”他打這個比喻也是要求父母必須注意身教。父母除了在家庭生活中教育孩子外,還要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教育,要培養孩子成為有社會公德的人。在這方麵的教育主要靠父母以身示範。如當您帶孩子上街時,自己就一定要注意遵守交通法規,過馬路走人行橫道或地下通道,過十字路口不闖紅燈,在公共場所愛護公共財物,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到公園遊玩時不攀摘花木,不踐踏草坪,注意保護環境。
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隻有這樣,才是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