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複在TED舞台上做過主題為“在這場AI浩劫中,唯有創造性工作方能全身而退”的演講,他說:“未來是人工智能的世界,失業的浪潮會席卷全球,而隻有一種工作——具有創造性的工作是有保障的,因為人工智能可以優化但不能創造。”
在未來的15年內,駕駛員、客服、銷售員以及血液科和放射科的醫生,所有具有固定流程的工作,都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美國心理學家E.保羅·托倫斯更是給出了具體的結論:創造力與成就有正比的直接關係,這個預測指標,比IQ等其他方麵還要準確。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創造力,縱有高學曆,也會在未來的失業風暴中被撕得粉身碎骨。
那麼,什麼是創造力?西奧多·萊維特說:“創造力就是想出新鮮事物。創新就是製造新鮮事物。”心理學家認為,具有創造力的孩子擁有新異、適宜、高質的創造性思維,這是創造力的核心。司馬光砸缸、諸葛亮的空城計,都是創造性思維發光的典型表現。
具有創造力的孩子的表現有:喜歡探索,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心;敢於嚐試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有主見,能堅持自己的立場;敢於質疑父母、老師製定的各種規範。
發表在2010年《新聞周刊》上的文章《創造力危機》中有這樣一句話:“98%的學前孩子都有著天生的創造力,但步入學校教育後卻隻有2%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這種創造力。”那麼如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呢?關鍵不在於如何“向孩子教授創造力”,而在於如何營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創造力發揮的環境,使他們的創造力得以紮根、生長並蓬勃發展。
在米切爾·雷斯尼克所著的《終身幼兒園》一書中,提出了五個策略來教父母保護孩子的創造力。這五個策略分別是想象、創造、遊戲、分享和反思。
想象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是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著名論斷。愛因斯坦在回顧自己的童年時,多次談起他所體驗的驚奇感。他說:“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他認為,學生最可貴的動力是想象力和好奇心。
父母可以利用空白的頁麵、空白的畫布以及空白的屏幕,鼓勵孩子天馬行空地表達自己。比如,建議孩子插入自己的聲音或者添加一些自己的想法,並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才會與眾不同,怎樣才能增加個性化的風格。不要認為想象隻發生在腦子裏,其實動手同樣重要。父母要鼓勵孩子擺弄、搗鼓東西,比如拆玩具、修東西。
創造
創造性的活動有很多,如各種DIY手工,廢舊衛生紙筒製作的城堡、樹葉做的玩偶、舊衣服做的燈罩等。父母總是給孩子買各種高檔玩具,其實買再昂貴的玩具都不如和孩子一起製作玩具。大自然裏的樹枝、樹葉、石頭,家裏的紙杯、紙殼、毛線、麵粉等都是現成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