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哲學家、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說:“孩子,我無法牽著手把你從這裏帶到那裏,這條路你必須自己走下去。我能夠真正向你承諾的,隻是對你堅定不移的支持。我會給你一些指引,把我的經驗告訴你,但這代替不了什麼,一切得由你自己決定,做出選擇,並承擔責任。”
有一位船長有著一流的駕駛技術,被漁民們稱為“船王”,他的兒子是他唯一的繼承人,他對兒子的期望很高,很用心地教給他駕駛技術。當他認為兒子已經掌握了足夠的知識時,他的兒子卻喪生於一次十分微不足道的台風中。
船王十分傷心,有位老人問他:“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嗎?”
“是的。為了讓他掌握技術,我教得很仔細。”
“他一直跟著你嗎?”老人又問。
“是的,我兒子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
老人說:“這樣說來,你也有過錯啊。”
船王不解,老人說:“你的過錯已經很明顯了。你隻傳授給他技術,卻不能傳授給他教訓。對於知識來說,沒有教訓作為根基,知識隻能是紙上談兵。”
我們教育孩子何嚐不是如此,就算讓他們懂再多的道理,傳授給他們再多的經驗,如果不放手讓他們獨自去麵對生活,他們永遠也不能真正掌握那些經驗和知識。
德國著名教育專家舒馬赫說:“給孩子多多提供嚐試機會也是實施挫折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嚐試的機會,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因此也不可能邁向成功之路。”
蔡笑晚是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他的6個子女中,有5位博士和1位碩士,他也因此被譽為人才“魔術師”。
但是蔡笑晚的教育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老四天潤讀中學的時候,社會上正流行金庸小說和功夫電影,練就一身無敵武功成為很多少年的夢想。因此原本成績優秀的老四對讀書突然沒有興趣了,一心想去學習武術。
後來蔡笑晚提起當年的情形說:“當時他給我寫了兩封決心書,說他今生絕不讀書了,決心成為一代武術大師,打敗所有的武術高手,統一武林,震動世界。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但是有些時候必須讓孩子親自吃些苦頭,他們才知道疼。”
蔡笑晚和老四認真做了溝通,他發現老四的決心很大,任何人的勸說都被他當成耳旁風,束手無策的蔡笑晚隻好和兒子約定:無論任何結果都要自己承受。
老四就這樣去了武校,在家裏的蔡笑晚隻好任兒子遠去。可沒過多久,遠在武校的老四就寫信來說他感到那不是他該去的地方,那裏的大部分學生都是讀書讀不好的,還經常打架、賭博,和他完全不是一類人,這裏根本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武俠世界。
老四寫信表示想馬上回來,蔡笑晚沒有同意。他回信道:“想去就去,想回就回,這是對自己的事情不負責任,將來還會遇到問題。既然去了就必須堅持,為自己的衝動負責。”
最後蔡笑晚愣是讓兒子堅持了一個學期。返家後的老四一心讀書,最終考上了華西醫科大學。
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有些彎路是非走不可的。張愛玲寫過一篇文章就叫《非走不可的彎路》,她寫道: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路若隱若現,招呼著我。母親攔著我:“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我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有什麼不信呢?”“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我不想讓你走彎路。”“但是我喜歡,我也不怕。”母親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後歎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條路確實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了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父母們都有嚴重的“攔路癖”,自己摔過的跟頭,吃過的虧,都不想讓孩子再去經曆一次。但在人生中,有些路每個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練就鋼筋鐵骨,怎麼能長大?怎麼能飛出父母的保護傘?即便你明知道那樣做是錯的,也不要強行阻攔。讓孩子去嚐試,讓他們自己承擔後果,並逐漸總結經驗教訓。
作為父母,總希望把孩子抓在手裏,這樣感覺更踏實。但是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必須學會放手與主動信任,給孩子一些在實踐中鍛煉、學習的機會,讓他們提高生存力。